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 一作:梦里)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 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 一作:梦里)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的荣华富贵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

醉乡道路平坦,也无忧愁,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 《李煜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 :86 2、 [南唐]李煜.《李煜集》 :三晋出版社,2008:52

昨夜风兼雨,帘帏(wéi)飒(sà)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qī)枕,起坐不能平。

 兼:同有,还有。

帘帏:帘子和帐子。

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

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飒飒: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

烛残:蜡烛燃烧将尽。

残,尽,竭。

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

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

壶上下分好几层,上层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问。

频:时常,频繁。

欹枕:通彀,斜,倾斜。

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

平:指内心平静。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 一作:梦里) 世事:指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漫:枉然,徒然。

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虚浮不定。

浮,这里为短暂、空虚之意。

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

稳:平稳,稳当。

宜,应当。

不堪行:不能行。

堪,能够。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 《李煜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 :86 2、 [南唐]李煜.《李煜集》 :三晋出版社,2008:52

昨夜风兼雨,帘帏(wéi)飒(sà)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qī)枕,起坐不能平。

 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 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兼:同有,还有。

帘帏:帘子和帐子。

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

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飒飒: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

烛残:蜡烛燃烧将尽。

残,尽,竭。

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

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

壶上下分好几层,上层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问。

频:时常,频繁。

欹枕:通彀,斜,倾斜。

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

平:指内心平静。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 一作:梦里)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的荣华富贵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

醉乡道路平坦,也无忧愁,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

世事:指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漫:枉然,徒然。

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虚浮不定。

浮,这里为短暂、空虚之意。

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

稳:平稳,稳当。

宜,应当。

不堪行:不能行。

堪,能够。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 《李煜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 :86 2、 [南唐]李煜.《李煜集》 :三晋出版社,2008:52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 一作:梦里)   词的上片,主要写作者的凄苦境遇和无奈情态。

“昨夜风兼雨”,不从日而偏从夜写起,是写作者悲怀愁思的夜不能寐,“风兼雨”与“飒飒秋声”相对应,是渲染环境、气氛。

在这种凄凉寒苦的景色中,作者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

之所以说“昨夜”,当还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感触在其中罢。

这里虽然客观的写景,但主人公的形象,尤其是他的彷徨、郁闷的心情却已隐然可见。

接下来二句就是直写了。

李煜在《喜迁莺·晓月坠》中曾有“无语枕频欹”之句,与此句“烛残漏断频欹枕”用意相同,但所思不同。

以前是怀想佳人,君存情爱在先,如今却是是国破家亡成阶下之囚,境遇不同,感触自是相异,于是看“烛残”、听“漏断”,虽然仍是“无语”,但却已是“起坐不能平”了。

“不能平”的不是身体,而是心境,这一次是连梦都没有了。

上片虽似写景为主,描摹情状,但事实上作者那种愁思如潮、郁抑满怀的心情却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深沉而又挚切。

  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抒发作者的切肤之痛和人生感慨。

这既是“起坐不能平”的原因,也是“起坐不能平”中思前想后的结论。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昨日一国之君,今日阶下之囚;

昨夜欢歌笑语,今夜“烛残漏断”,明日明夜呢?

作者的苦痛遭遇,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如梦的感慨和浩叹。

一个“漫”字,极空虚,极幻妄,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万千思绪。

一个“算来”,既说明作者是总结回顾了自己的过去得出的结论,但同时也传达出作者的那种十分迷惘、无奈的心情,同“漫”字一样地生动、传神。

作者的这种慨叹是沉痛的,但同时也是消极的,于是作者宁愿醉去不醒,宁愿迷迷糊糊,“醉乡路稳宜频到”,原来作者指望的是一个“稳”字,一语道破天机,作者处境的危险困苦不言自明。

所以我们并不能从这个角度太过严厉地去批评李煜的颓废消极思想,环境使然,差可理解。

更何况即便如此,李煜也仍是难逃恶运,不久于世。

  全词比较鲜明地体现了李煜后期作品的特色:情感真实,清新自然。

尤其是这首词,作者对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饰,把自己的人生感慨明白写出,不假饰,不矫情,简洁质朴,有现实感,虽然思想情调不高,但艺术价值不低。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李煜词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85-86

忆江南·多少恨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我有多少的恨,昨夜梦中的景象,还像以前我还是故国君主时,常在上苑游玩,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

正是景色优美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98-101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梦魂:古人认为在睡梦中人的灵魂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

唐代刘希夷《巫山怀古》中有句:“颓想卧瑶席,梦魂何翩翩。

”还似:一作“还是”。

上苑:封建时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

车如流水马如龙:意思是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

形容车马络绎不绝,十分繁华热闹。

语出袁宏《后汉纪·孝章皇帝纪》上记载:“建初二年(马)太后诏曰:‘吾万乘主,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旁人无香熏之饰,衣但布皇,如是者欲以身率服众也。

······前过濯龙门,见外家车如流水马如龙。

吾亦不谴怒之,但绝其岁用,冀以默愧其心。

’”花月:花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

花月正春风,意思是形容春天鲜花怒放,春夜月光明朗,春风微拂的情景,描绘春光的明媚。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98-101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我有多少的恨,昨夜梦中的景象,还像以前我还是故国君主时,常在上苑游玩,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

正是景色优美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梦魂:古人认为在睡梦中人的灵魂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

唐代刘希夷《巫山怀古》中有句:“颓想卧瑶席,梦魂何翩翩。

”还似:一作“还是”。

上苑:封建时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

车如流水马如龙:意思是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

形容车马络绎不绝,十分繁华热闹。

语出袁宏《后汉纪·孝章皇帝纪》上记载:“建初二年(马)太后诏曰:‘吾万乘主,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旁人无香熏之饰,衣但布皇,如是者欲以身率服众也。

······前过濯龙门,见外家车如流水马如龙。

吾亦不谴怒之,但绝其岁用,冀以默愧其心。

’”花月:花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

花月正春风,意思是形容春天鲜花怒放,春夜月光明朗,春风微拂的情景,描绘春光的明媚。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98-101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开头陡起,小词中罕见。

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

梦中的情事固然是词人时时眷恋着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来了。

二句似直且显,其中却萦纡沉郁,有回肠荡气之致。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三句均写梦境。

“还似”二字领起,直贯到底。

往日繁华生活内容纷繁,而记忆中最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游上苑”。

在无数次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热闹繁华景象则是“车如流水马如龙”。

用在这里,极为贴切。

它出色地渲染了上苑车马的喧阗和游人的兴会。

  紧接着,又再加上一句充满赞叹情味的结尾——“花月正春风”。

在实际生活中,上苑游乐当然不一定都在“花月正春风”的季节,但春天游人最盛,当是事实。

这五个字,点明了游赏的时间以及观赏对象,渲染出热闹繁华的气氛;

还具有某种象征意味——象征着在他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

“花月”与“春风”之间,以一“正”字勾连,景之袱丽、情之浓烈,一齐呈现。

这一句将梦游之乐推向最高潮,而词却就在这高潮中陡然结束。

  从表面看(特别是单看后三句),似乎这首词所写的就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要着重表达的倒是另外一面—处境的无限凄凉。

但作者却只在开头用“多少恨”三字虚点,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托。

正因为“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景象在他的生活中已经不可再现,所以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

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的凄凉越不难想见。

由于词人是在梦醒后回想繁华旧梦,所以梦境中“花月正春风”的淋漓兴会反而更触动“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悲慨。

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

  全词仅五句二十七字,但却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作者以反写正,以乐写悲,以欢情写凄苦,昔与今的对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但也蕴寓了极深的用意,以人有回味无穷之感。

全词一笔即成,语白意真,直叙深情,是一首情辞俱佳的小词。

  第二首词用的是以反写正的艺术手法,以乐来反衬苦,笔意有曲婉之感。

但这首词则不同,是直笔明写、正见正写直抒胸臆、坦吐愁恨的艺术手法,因而有愈见沉痛之感。

二词可同读,对作者的忧思愁恨则体会更深。

  “多少泪”即“多少恨”之续写,“一晌贪欢”后,悲情更苦,离恨更深,作者再也无法自制,只能任凭“多少泪,断脸复横颐”了。

眼泪纵横当不是抽泣哽咽,而是激情难收,也许有号啕之举,但是,泪可流,“心事”却不可说,一是满腔悔恨无法说,二是故国情怀不能说,自伤之情、囚居之苦,片言俱现,作者心中愁苦跃然纸上。

不但“心事”不可说,连往日可以寄托情思的凤笙也不能吹起,这种痛苦和不自由是非常地残酷。

古人悲思不可解,常有“只将心思付瑶琴”之想,而这情此景,作者却连这一点奢望都不敢有。

况且,凤笙向来为欢歌之用,于此时吹奏,对李煜来讲,只是徒增感慨、更添思忆而已,所以一句“休向”,使作者的幽居无奈中又多添了几分不堪回首的痛苦。

于是乎,“肠断更无疑”但是惟一的结局了。

这首词正是李煜入宋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真实写照。

  全词与“多少恨”同调,取笔不同但取意同。

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深沉痛苦,描摹细致,语言直朴,较“多少恨”有更直入人心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98-101 2、 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3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nóng)有几人。

浪花:《词谱》、《花草粹编》中均作“阆(láng)苑”。

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有本作“有情”。

千里雪:一作“千重雪”,此据《全唐诗》。

千重,千层,层层叠叠。

桃花:一作“桃李”,此据《全唐诗》。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言春色正浓,春意盎然。

身:《南唐二主词汇笺》中作“轮”;

《诗话总龟》中作“鳞”。

一竿身:一根钓竿。

侬:我,江南口语。

快活:《诗话总龟》中作“世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这首词是题《春江钓叟图》画之词。

据《南唐书·后主纪》载:“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后主避祸,惟覃思经籍。

”由此,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后主为情势所迫,沈潜避祸,隐遁世尘并写词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释文献太子的疑嫉”(蒲仁、梅龙《南唐二主词全集》辑注),也有道理。

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

李煜这首词,继承的就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

从词意上看,此词耽于隐逸、格调不高,当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此词开篇入画,将画中意境以言辞写出,以画境言心境。

“浪花”成“千里雪”,“桃花”作“一队春”,写春江浪涌,春光明媚,中间嵌以“有意”和“无言”,作者以情见景,借景寓意,心态淡然而出。

有酒、有竿、悠然独钓,这种情境虽静寂却清新,所以作者以问作结:“快活如侬有几人?

”其叹如赞,表现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满足。

这首词语淡情疏,清丽简约,诗情与画境浑然一体,趣致盎然。

  这首词题画抒怀,借景寓意,虽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却清丽不俗,也可视为题画诗词中的精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喜迁莺·晓月坠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馀花乱,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埽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拂晓的月亮从天空坠下,夜空云雾已经微淡,默默无语倚在枕上。

梦醒仍恋芳草绵绵,雁声消失遥远天边。

啼莺散,馀花乱,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埽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啼晓的黄莺散,零落的飞花乱,只留下寂寞画堂深深院。

任落红遍地休扫它,留待跳舞人回当地毯。

参考资料: 1、 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8-120 2、 张玖青.《李煜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第二版):39 3、 高文炳编著.《唐宋词选译赏析》.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78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qī)。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坠:落下。

微:疏淡。

欹:斜倚。

啼莺散,馀(yú)花乱,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埽(sào)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馀花:馀即余,残花。

埽:扫去。

尽从伊:这里指全由落花,任凭它飘落一地。

参考资料: 1、 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8-120 2、 张玖青.《李煜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第二版):39 3、 高文炳编著.《唐宋词选译赏析》.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78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qī)。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拂晓的月亮从天空坠下,夜空云雾已经微淡,默默无语倚在枕上。

梦醒仍恋芳草绵绵,雁声消失遥远天边。

坠:落下。

微:疏淡。

欹:斜倚。

啼莺散,馀(yú)花乱,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埽(sào)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啼晓的黄莺散,零落的飞花乱,只留下寂寞画堂深深院。

任落红遍地休扫它,留待跳舞人回当地毯。

馀花:馀即余,残花。

埽:扫去。

尽从伊:这里指全由落花,任凭它飘落一地。

参考资料: 1、 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8-120 2、 张玖青.《李煜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第二版):39 3、 高文炳编著.《唐宋词选译赏析》.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78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馀花乱,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埽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李煜为南唐末代国君,虽不通为政之道,却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词皆妙,尤以词的成就。

此词抒发春天的思念之情,写得悠然深远、余味无穷。

上片“梦回”二字交待词人情感之引起,下片借场景继续抒写思念之情。

这首词是其软禁生涯的泣血之作。

  词的上片写彻夜梦思的情状与伊人消息沉沉。

这汹涌而来的思念,大抵是多日以来早在心理埋好伏线,以至于入梦时,李煜也舍不得将其丢掷一旁,多情伤别,梦寐萦怀,然而梦中究竟有多少字,他只字未提。

“晓月坠,宿云微”,这两句对偶,描写晓月西沉,暮云渐上,一片祥和之色与梦回后的惆怅。

这种气氛使得词人便更加思念远方的人,不知不觉魂归梦中,情思悠悠,伊人之芳香弥漫在词人整个心中,在梦乡里,只见雁影在苍宇之间渐飞渐远,却没有带来任何音信,词人因此伤感。

而《清平乐》中“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更与“雁声稀”、“芳草”相印证,意趣更加明晰。

这两句,扩大了空间,增强了离恨,心情尤觉不宁,所以只得频频欹枕,默默无言。

上片坠月余辉、微云抹岫与梦里残痕、天边芳草暗相融洽,使人感到曲折深邃,缥缈汪洋。

  下片描写冷静堂院与词人的寂寞与伤感。

“啼莺散,馀花乱。

”莺散花落,春天也即将逝去;

雁声稀少,啼莺也纷纷振翅而去,似有别处风光更加迷人,总会比这残花乱舞的寂寞画堂增添几分生气。

“片红休埽尽从伊,留待舞人归”词人不扫落花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要留给欢爱的人看看,好花到了这个地步十分可惜,来引起她的警惕;

第二是要让欢爱的人明白,惜花之人对此又是多么难堪,来引起她的怜惜。

总之,希望从这里来感动她。

秋色已尽,想必伊人也要赶快归来,以后不再远离,道来简单,意味却是深长,因为这正是大周后去世后的第一个春天,李煜是独自度过。

在这寂静之中,陪伴词人的只有寂寞,只能凭空怀念当年一幕令人心旌神摇的风景。

可惜李煜自己格外清楚,他思念的大周后,是不会再回来了,将逝的春景、已经逝去的美人,终究只是一场梦,无法挽回。

陆淞《瑞鹤仙》词中有这么一段:“阳台路迥(一作‘远’),云梦雨,便无准。

待归来,先指花梢教看,欲把心期细问,问因循过了青春,怎生意稳?

”说的很透辟,这两者虽怀念对象不同,表达男女间的心情,正可互相印证。

  这首词在“晓月”“宿云”“芳草“雁”“莺”“花”“片红”等密丽意象中,融入词人的“闺阁”之思,将寂寞深情表现的伤感而优美. 参考资料: 1、 王光鹏.《李煜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5 2、 王树海主编.《通赏中国历代词》.吉林:长春出版社,2014:76 3、 上官紫微著.《春花秋月何时了· 遇见最爱的婉约词》.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51

忆江南·多少泪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我有多少的泪水,纵横交错地流在脸上。

我的心事不用拿来边哭边诉说,那笙箫不要在我流泪时吹起呀,我现在无疑已是极度伤悲了。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98-101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2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yí)。

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shēng)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沾袖:(泪水)沾湿衣袖。

颐:下巴。

心事:心中所思念或期望的事。

将:拿。

和泪说:一面流眼泪,一面述说。

凤笙:相传秦穆公时,萧史善吹箫,穆公女弄玉爱慕他,穆公便将弄玉许配给他。

后弄玉学吹箫,其声清脆悦耳,引动了凤,夫妇遂驾凤飞去。

休:不要。

向:朝着,在。

泪时:伤心落泪之时。

吹:吹奏。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痛苦。

更:愈发。

月明:月光明朗。

唐白居易《崔十八新池》诗:“见底月明夜,无波风定时。

”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98-101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2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yí)。

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shēng)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我有多少的泪水,纵横交错地流在脸上。

我的心事不用拿来边哭边诉说,那笙箫不要在我流泪时吹起呀,我现在无疑已是极度伤悲了。

沾袖:(泪水)沾湿衣袖。

颐:下巴。

心事:心中所思念或期望的事。

将:拿。

和泪说:一面流眼泪,一面述说。

凤笙:相传秦穆公时,萧史善吹箫,穆公女弄玉爱慕他,穆公便将弄玉许配给他。

后弄玉学吹箫,其声清脆悦耳,引动了凤,夫妇遂驾凤飞去。

休:不要。

向:朝着,在。

泪时:伤心落泪之时。

吹:吹奏。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痛苦。

更:愈发。

月明:月光明朗。

唐白居易《崔十八新池》诗:“见底月明夜,无波风定时。

”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98-101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2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李煜另一首《望江南》(多少恨)用的是以反写正的艺术手法,以乐来反衬苦,笔意有曲婉之感。

但这首《望江南》(多少泪)则不同,是直笔明写,正见正写,直抒胸臆,坦吐愁恨的艺术手法,因而有愈见沉痛之感。

二词可同读,对作者的忧思愁恨则体会更深。

  “多少泪”即“多少恨”之续写,“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后,悲情更苦,离恨更深,作者再也无法自制,只能任凭“多少泪,断脸复横颐”了。

眼泪纵横当不是抽泣哽咽,而是激情难收,也许有号啕之举,但是,泪可流,“心事”却不可说,一是满腔悔恨无法说,二是故国情怀不能说,自伤之情、囚居之苦,片言俱现,作者心中愁苦跃然纸上。

不但“心事”不可说,连往日可以寄托情思的凤笙也不能吹起,这种痛苦和不自由是非常地残酷。

古人悲思不可解,常有“欲将心思付瑶琴”(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之想,而这情此景,作者却连这一点奢望都不敢有。

况且,凤笙向来为欢歌之用,于此时吹奏,对李煜来讲,只是徒增感慨、更添思忆而已,所以一句“休向”,使作者的幽居无奈中又多添了几分不堪回首的痛苦。

于是乎,“肠断更无疑”但是惟一的结局了。

这首词正是李煜入宋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真实写照。

  全词与“多少恨”同调,取笔不同但取意同。

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深沉痛苦,描摹细致,语言直朴,较“多少恨”有更直入人心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3-134

木兰花·晚妆初了明肌雪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月圆之夜,大型宫廷歌舞酒宴。

出场前先是画妆。

因是晚妆,为了适合舞场与烛光,画眉点唇,都不妨色泽浓艳。

宫娥们刚画完妆的一刻,是何等光彩照人呀!

妆毕,春殿上美女如云,她们队列整齐,鱼贯而入,虽是层层娇娘的行列,望之也顿生军旅的浩荡之感。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歌罢宴散,月色更明。

当即吩咐随从灭尽红烛,纯任得得马蹄,踏着一路月色归去,方见得歌舞虽散,而余兴未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diàn)嫔(pín)娥鱼贯列。

晓妆:一作“晚妆”。

《全唐诗》中作“晓妆”。

晓妆初了,晓妆刚结束。

初了,刚刚结束。

明肌雪:形容肌肤明洁细腻,洁白如雪。

春殿:即御殿。

以其豪华、盛大而称“春殿”。

李白《越中览古》诗有“宫女如花满春殿”之句。

嫔娥:这里泛指宫中女子。

鱼贯列:像游鱼一样一个挨一个地依次排列,这里指嫔娥依次排列成行的样子。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ní)裳(cháng)歌遍彻。

笙箫,笙和箫,泛指管乐器。

吹断,吹尽。

水云间:水和云相接之处,谓极远。

重按霓裳歌遍彻:重按,一再按奏。

按,弹奏。

霓裳,《霓裳羽衣曲》的简称。

歌遍彻:唱完大遍中的最后一曲,说明其歌曲长、久,音调高亢急促。

遍,大遍,又称大曲,即整套的舞曲。

大曲有排遍、正遍、遍、延遍诸曲,其长者可有数遍之多。

临春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lán)干情味切。

临春:《词综》、《历代诗余》、《古今词统》、《全唐诗》等本中均作“临风”。

郑骞《词选》中云:“临春,南唐宫中阁名,然作‘临风’则与‘飘’字有呼应,似可并存。

”香屑:香粉。

飘香屑:相传后主宫中的主香宫女,拿着香粉的粉屑散布于各处。

醉:心醉、陶醉。

拍:拍打,这里兼有为乐曲击出拍节之意。

阑干:即栏杆。

切:恳切,真挚而迫切的心情。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tà)马蹄清夜月。

归:回。

休放:《词综》、《词谱》、《历代诗余》、《全唐诗》等本中同此。

萧本二主词、吕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词林纪事》、《类编草堂诗余》等本中均作“休照”。

烛光红,指明亮的烛光。

待踏:《词综》、《历代诗余》、《词谱》、《全唐诗》等本中同此。

吕本二主词、萧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类编草堂诗余》等本中均作“待放”。

踏马蹄:策马缓慢而行,有踏月之意。

有本作“放马蹄”,意为让马随意而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diàn)嫔(pín)娥鱼贯列。

月圆之夜,大型宫廷歌舞酒宴。

出场前先是画妆。

因是晚妆,为了适合舞场与烛光,画眉点唇,都不妨色泽浓艳。

宫娥们刚画完妆的一刻,是何等光彩照人呀!

妆毕,春殿上美女如云,她们队列整齐,鱼贯而入,虽是层层娇娘的行列,望之也顿生军旅的浩荡之感。

晓妆:一作“晚妆”。

《全唐诗》中作“晓妆”。

晓妆初了,晓妆刚结束。

初了,刚刚结束。

明肌雪:形容肌肤明洁细腻,洁白如雪。

春殿:即御殿。

以其豪华、盛大而称“春殿”。

李白《越中览古》诗有“宫女如花满春殿”之句。

嫔娥:这里泛指宫中女子。

鱼贯列:像游鱼一样一个挨一个地依次排列,这里指嫔娥依次排列成行的样子。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ní)裳(cháng)歌遍彻。

笙箫,笙和箫,泛指管乐器。

吹断,吹尽。

水云间:水和云相接之处,谓极远。

重按霓裳歌遍彻:重按,一再按奏。

按,弹奏。

霓裳,《霓裳羽衣曲》的简称。

歌遍彻:唱完大遍中的最后一曲,说明其歌曲长、久,音调高亢急促。

遍,大遍,又称大曲,即整套的舞曲。

大曲有排遍、正遍、遍、延遍诸曲,其长者可有数遍之多。

临春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lán)干情味切。

临春:《词综》、《历代诗余》、《古今词统》、《全唐诗》等本中均作“临风”。

郑骞《词选》中云:“临春,南唐宫中阁名,然作‘临风’则与‘飘’字有呼应,似可并存。

”香屑:香粉。

飘香屑:相传后主宫中的主香宫女,拿着香粉的粉屑散布于各处。

醉:心醉、陶醉。

拍:拍打,这里兼有为乐曲击出拍节之意。

阑干:即栏杆。

切:恳切,真挚而迫切的心情。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tà)马蹄清夜月。

歌罢宴散,月色更明。

当即吩咐随从灭尽红烛,纯任得得马蹄,踏着一路月色归去,方见得歌舞虽散,而余兴未尽!

归:回。

休放:《词综》、《词谱》、《历代诗余》、《全唐诗》等本中同此。

萧本二主词、吕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词林纪事》、《类编草堂诗余》等本中均作“休照”。

烛光红,指明亮的烛光。

待踏:《词综》、《历代诗余》、《词谱》、《全唐诗》等本中同此。

吕本二主词、萧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类编草堂诗余》等本中均作“待放”。

踏马蹄:策马缓慢而行,有踏月之意。

有本作“放马蹄”,意为让马随意而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此词是李煜于南唐全盛时期所创作的一篇代表作。

词的上片主要写春夜宴乐的盛大场面。

首句突出描绘“晚妆初了”的嫔娥们的盛妆和美艳,由此写出作者对这些明艳丽人的一片飞扬的意兴,同时从开篇即渲染出夜宴的奢华豪丽。

继之两句宴乐开始,歌舞登场,作者极写音乐的悠扬和器物的华美。

比如,笙箫二字可以给人一种精美、奢丽的感觉,与词中所描写的奢靡之享乐生活、情调恰相吻合。

而“吹”作“吹断”,“按”作“重按”,不但字字可见作者的放任与耽于奢逸,而且十分传神地赋予音乐以强烈的感情色彩。

据马令《南唐书》载:“唐之盛时,《霓裳羽衣》最为大典,罹乱,瞽师旷职,其音遂绝。

后主独得其谱,乐工曹生亦善琵琶,按谱粗得其声,而未尽善也。

(大周)后辄变易讹谬,颇去哇淫,繁手新音,清越可听。

”李煜与大周后都精通音律,二人情爱又笃深,更何况《霓裳羽衣》本为唐玄宗时的著名大曲,先失后得,再经过李煜和周后的发现和亲自整理,此时于宫中演奏起来,自然欢愉无比。

所以不仅要“重按”,而且要“歌遍彻”,由此也可想见作者之耽享纵逸之情。

  词的下片是描写曲终人散、踏月醉归的情景。

“临春”一句明是写香,暗是写风,暗香随风飘散,词人兴致阑珊,由“谁更”二字而出,更显得活泼有致。

“醉拍”二字直白而出,写醉态,写尽兴尽欢妥贴至极。

到这里,作者有目见的欣赏,有耳听的享受,有闻香的回味,加上醉拍由口饮而生的意态,正是极色、声、香、味之娱于一处,心旷神驰,兴奋不已,因此才“情味切”,耽溺其中无以自拔。

结尾二句,写酒阑歌罢却写得意味盎然,余兴未尽,所以向来为人所称誉。

《弇州山人词评》中赞其为“致语也”。

今人叶嘉莹曾详评此句:“后主真是一个最懂得生活之情趣的人。

而且‘踏马蹄’三字写得极为传神,一则,‘踏’字无论在声音或意义上都可以使人联想到马蹄得得的声音;

再则,不曰‘马蹄踏’而曰‘踏马蹄’,则可以予读者以双重之感受,是不仅用马蹄去踏,而且踏在马蹄之下的乃是如此清夜的一片月色,且恍闻有得得之声入耳矣。

这种纯真任纵的抒写,带给了读者极其真切的感受。

”读此二句,既可感作者的痴醉心情,也可视清静朗洁的月夜美景,更可见作者身上充盈着的文人骚客的雅致逸兴。

  全词笔法自然奔放,意兴流畅挥洒,语言明丽直快,情境描绘动人。

作者从个人宫廷生活场面出发,虽然带有较为浓郁的富贵脂粉气,未能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但短短一篇就把一次盛大欢宴的情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艺术描绘生动逼真,情景刻画细腻动人,由喻象中见情思,于浅白处见悠远,充分显示了作者高妙的艺术功力,是“写得极为俊逸神飞的一首小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斛珠·晓妆初过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晓妆只粗粗理过,唇边可还得点一抹沉檀色的红膏。

含笑未唱,先露一尖花蕾船的舌尖,于是樱桃小口微张,流出了婉转如莺的清歌。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到了场下的酒会,就又娇爽多了。

小盅微啜似乎还不够过瘾,换过深口大杯拚醉,哪在意污湿罗衣?

最传神的是,笑嚼着红嫩的草花,向心上人唾个不停。

参考资料: 1、 周仕慧 .李煜词赏读 .北京 :线装书局 ,2007 :3-6 . 2、 彭玉平 .唐宋名家词导读新编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97-98 .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晓:《词谱》《古今词统》《花草粹编》《历代诗余》《全唐诗》《诗余图谱》等文本均作“晚”。

沈际飞选评《草堂诗余》(古香岑四集本)中注:“一作晚,误。

”晓,早晨。

晓妆初过:指早晨起床刚刚梳洗打扮完毕。

沈檀:即“沉檀”。

沈,《醉翁琴趣》外篇作“浓”。

沉,带有润泽的深绛色。

檀:浅绛色。

沉檀:一种妇女妆饰用的颜料,唐、宋时妇女闺妆多用它,或用于眉端之间,或用于口唇之上。

《花间集》阎选《虞美人》词中有“臂留檀印齿痕香”之句,毛熙震《后庭花》词中亦有“歌声慢发开檀点”之句,都是描绘以檀注唇的情形,这里也是。

注:这里是点的意思。

轻注:轻轻点画。

些儿个:当时方言,意谓少许,一点点。

向:《醉翁琴趣》外篇中作“见”。

人:吴本二主词、侯本二主词中缺字。

丁:《花间集补》中误作“了”。

丁香:常绿乔木,又名“鸡舌香”,“丁子香”,丁香子如钉,长三、四分,可以含于口中。

古时用以代指女人的舌头。

颗:指牙。

丁香颗:这里指女人口内之牙,此句描绘歌女开口歌唱,舌齿微露,形容得意的神情。

清歌:清脆响亮的歌声。

也指不用乐器伴奏的独唱。

南朝宋谢灵运《拟魂太子“邺中集”诗·魏太子》中有句:“急弦动飞听,清歌拂梁尘。

”暂:《醉翁琴趣》外篇中作“渐”。

引:使得。

樱桃破:指女人张开娇小红润的口。

樱桃,落叶乔木。

果实多为红色,味道甜美或略带酸味。

古人常用樱桃比喻女子口唇。

白居易诗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唐李商隐《赠歌妓》诗之一:“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唐韩偓《袅娜》诗云:“着词但见樱桃破,飞盏遥闻豆蔻香。

”破,张开。

此句描写歌女们张开红润小口歌唱的情形。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罗袖裛(yì)残殷色可:罗袖,质地较薄的丝衣的袖。

裛,熏蒸,这里指香气。

残,指香气消失殆尽。

殷,深红色。

可,意近“可可”,这里是模模糊糊、隐隐约约的意思。

元稹《春》诗:“九霄浑可可,万姓尚忡忡。

”此句说歌女的丝制的衣袖上的香气已经消失将尽,深红的颜色也只隐约可见了。

杯深旋(xuán)被香醪(láo)涴(wò):杯深,指酒杯斟酒斟得很满,引申意谓酒喝得过量。

旋,随即,很快地。

香醪(láo),美酒,醇酒。

本是一种汁滓混合的醇酒,味甜。

涴(wò),沾污,污染。

《醉翁琴趣》外篇中作“污”。

绣床:铺着织绣的床,这里指歌女的床。

凭:倚靠,靠着。

娇:《醉翁琴趣》外篇作“情”。

娇无那(nuò):这里是形容娇娜无比,不能自主的样子。

无那,犹言无限,非常之意。

烂嚼(jiáo)红茸(róng):烂嚼,细嚼。

嚼,用牙齿磨碎食物。

红茸,吕本二主词、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尊前集》中均作“红绒”。

即红绒,刺绣用的红色丝线。

檀郎:西晋文学人潘岳是个出名的美男子,小名檀奴,后世文人因以“檀郎”为妇女对夫婿或所爱的男子的美称。

唾(tuò):萧本二主词中作“吐”,误,“吐”与“唾”韵不同。

唾,将口中含物吐出来。

参考资料: 1、 周仕慧 .李煜词赏读 .北京 :线装书局 ,2007 :3-6 . 2、 彭玉平 .唐宋名家词导读新编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97-98 .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晓妆只粗粗理过,唇边可还得点一抹沉檀色的红膏。

含笑未唱,先露一尖花蕾船的舌尖,于是樱桃小口微张,流出了婉转如莺的清歌。

晓:《词谱》《古今词统》《花草粹编》《历代诗余》《全唐诗》《诗余图谱》等文本均作“晚”。

沈际飞选评《草堂诗余》(古香岑四集本)中注:“一作晚,误。

”晓,早晨。

晓妆初过:指早晨起床刚刚梳洗打扮完毕。

沈檀:即“沉檀”。

沈,《醉翁琴趣》外篇作“浓”。

沉,带有润泽的深绛色。

檀:浅绛色。

沉檀:一种妇女妆饰用的颜料,唐、宋时妇女闺妆多用它,或用于眉端之间,或用于口唇之上。

《花间集》阎选《虞美人》词中有“臂留檀印齿痕香”之句,毛熙震《后庭花》词中亦有“歌声慢发开檀点”之句,都是描绘以檀注唇的情形,这里也是。

注:这里是点的意思。

轻注:轻轻点画。

些儿个:当时方言,意谓少许,一点点。

向:《醉翁琴趣》外篇中作“见”。

人:吴本二主词、侯本二主词中缺字。

丁:《花间集补》中误作“了”。

丁香:常绿乔木,又名“鸡舌香”,“丁子香”,丁香子如钉,长三、四分,可以含于口中。

古时用以代指女人的舌头。

颗:指牙。

丁香颗:这里指女人口内之牙,此句描绘歌女开口歌唱,舌齿微露,形容得意的神情。

清歌:清脆响亮的歌声。

也指不用乐器伴奏的独唱。

南朝宋谢灵运《拟魂太子“邺中集”诗·魏太子》中有句:“急弦动飞听,清歌拂梁尘。

”暂:《醉翁琴趣》外篇中作“渐”。

引:使得。

樱桃破:指女人张开娇小红润的口。

樱桃,落叶乔木。

果实多为红色,味道甜美或略带酸味。

古人常用樱桃比喻女子口唇。

白居易诗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唐李商隐《赠歌妓》诗之一:“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唐韩偓《袅娜》诗云:“着词但见樱桃破,飞盏遥闻豆蔻香。

”破,张开。

此句描写歌女们张开红润小口歌唱的情形。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到了场下的酒会,就又娇爽多了。

小盅微啜似乎还不够过瘾,换过深口大杯拚醉,哪在意污湿罗衣?

最传神的是,笑嚼着红嫩的草花,向心上人唾个不停。

罗袖裛(yì)残殷色可:罗袖,质地较薄的丝衣的袖。

裛,熏蒸,这里指香气。

残,指香气消失殆尽。

殷,深红色。

可,意近“可可”,这里是模模糊糊、隐隐约约的意思。

元稹《春》诗:“九霄浑可可,万姓尚忡忡。

”此句说歌女的丝制的衣袖上的香气已经消失将尽,深红的颜色也只隐约可见了。

杯深旋(xuán)被香醪(láo)涴(wò):杯深,指酒杯斟酒斟得很满,引申意谓酒喝得过量。

旋,随即,很快地。

香醪(láo),美酒,醇酒。

本是一种汁滓混合的醇酒,味甜。

涴(wò),沾污,污染。

《醉翁琴趣》外篇中作“污”。

绣床:铺着织绣的床,这里指歌女的床。

凭:倚靠,靠着。

娇:《醉翁琴趣》外篇作“情”。

娇无那(nuò):这里是形容娇娜无比,不能自主的样子。

无那,犹言无限,非常之意。

烂嚼(jiáo)红茸(róng):烂嚼,细嚼。

嚼,用牙齿磨碎食物。

红茸,吕本二主词、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尊前集》中均作“红绒”。

即红绒,刺绣用的红色丝线。

檀郎:西晋文学人潘岳是个出名的美男子,小名檀奴,后世文人因以“檀郎”为妇女对夫婿或所爱的男子的美称。

唾(tuò):萧本二主词中作“吐”,误,“吐”与“唾”韵不同。

唾,将口中含物吐出来。

参考资料: 1、 周仕慧 .李煜词赏读 .北京 :线装书局 ,2007 :3-6 . 2、 彭玉平 .唐宋名家词导读新编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97-98 .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这首词在《词的》《古今诗余醉》《古今词统》中调下有题作“咏佳人口”;

《历代诗余》中调下有题作“咏美人口”;

《清绮轩词选》中调下有题作“美人口”。

  此词描写歌女的日常生活,曾是花间词人肆笔的主题。

所谓“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

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欧阳炯《花间集序》),正是指的这种歌宴的生活情形。

但西蜀词人对此泛泛描写的居多,极少关注人物的个性和心理活动,因而缺少生机和活力。

李煜的《一斛珠》在题材上与西蜀词人的描写似曾相识,但已有一些新变,注意表现歌女的动作特点和心理状态。

  词的上片,描写歌女为情人歌唱的情景。

词人在描写中注意到了各个生活的细节,因此,歌女的演唱描写首先是从她的梳妆打扮开始的。

“晓妆初过”,点明时间,其实也照应到了下片的“殷色可”,或者说预示着与情郎相会的时间不会短,不然也不会清晨化妆准备。

“沈檀”一句,细致描绘出了歌女“点唇”的动作和情态,这个细节的抓取,不但能起到以点带面的描写效果,而且也开始了紧紧以“唇(口)”为中心的人物和情景刻画。

“向人”一句少女情态妩媚动人,“一曲”句取白居易“樱桃樊素口”之喻,不但不见其俗,而愈发见其清新,同“丁香颗”相对,更见别致。

整个描写,明喻、暗喻相搭配,动、静结合,又突出展示了歌女神态情貌的欢愉艳美,也从侧面衬喻出歌女的歌声是多么的迷人动听。

  词的下片描写歌女与情郎在一起欢会调笑的情态。

刚才罗袖上的酒痕只是隐约订见,及至深杯大口时便旋即被弄脏了,“旋”字如画。

此二句写尽宴会时的热闹兴奋和歌女酒醉时的骀荡恣意。

“罗袖”一句先应上片、喻示了时间已经很久,而歌女因为内心的欢愉表现在容色上更加娇媚动人。

在行动上,“杯深”一句恰到好处地把歌女因与情郎欢会而贪杯忘情的天真欢愉之情表现出来,为后面结尾三句做好了全部的铺垫。

结尾三句表现歌女醉后的情态。

地斜倚着华美的绣床,娇憨无比。

把烂嚼的红茸,笑着吐向词人的心上人。

其情态非常大胆放纵,也极其可爱娇艳。

可见歌女恃宠撒娇的心中的得意。

由于词人对这—情节的精细刻画,这样富有戏剧情翅的画面极其生动,美人声情笑貌之娇憨妖治如在眼前。

词人的语言仿佛给读者画出了一幅情人之间天真烂漫的欢笑调弄之景,人可见,动作可见,连神情娇态亦可见,实在传神之至。

  词人把歌女的音容笑貌,神情媚姿全都与“口”相联,对“口”的描写,笔笔都能点睛传神,不但十分细致、生动、准确地描绘出了一个美丽可爱的歌女的形象,而且使全片词结构整一,情趣盎然。

  总体来看,全词描绘歌女的艳情冶态,格调不是很高,但不能就此否定其在艺术上、技巧上的成功。

而且,如果不是把这首词放在李煜的宫廷生活中去简单理解,应该说这是一首描写男欢女爱的十分成功的作品。

  此词反映了词人寄情声乐,荡侈不羁的早期生活。

据《诗话类编》云:“后主尝微行倡家,乘醉大书古壁:‘浅斟低啪,偎红倚翠大师.鸳鸯寺主,传持风流教法。

’”此风流倜傥的富贵闲人当时是不识得世间苦恼。

故其前期作品,往往风流蕴藉,堂皇富艳。

虽然多作绮靡之音有失人君之度。

但是其艺术才能之高也是为世人所叹服的。

李煜虽有愧于国,是历史上的亡国之君;

但不傀于才,是文学艺术史上一位出色的词人。

参考资料: 1、 羊春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28-130 . 2、 周仕慧 .李煜词赏读 .北京 :线装书局 ,2007 :3-6 . 3、 彭玉平 .唐宋名家词导读新编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97-98 .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真是世事变幻莫测,像那风摇烛火一样飘忽不定,又像是漂流的浮萍一样,最终只是如梦一场,想要寻找往昔的旧痕,可已是物是人非,能到哪里去寻找呢?

隔着重重山水。

这就是天意如此吧。

让我的内心所想与实际情况相反。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我站在池塘上,看着流水无情空自流淌,那高大楼阁的阴凉遮住了花草树木,我注视着傍晚的阳光,眼前满是夕阳的余晖,登高望远,再也看不到往昔熟悉的身影,看不到日思夜想的古国山河,我禁不住流泪满面,任那泪水沾湿衣襟,就让他痛快地流个够吧。

参考资料: 1、 海边吹笛.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J].新阅读,2013,06:14-15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转烛:风吹烛火。

这里用来比喻世事变幻莫测。

唐代杜甫《佳人》中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之句。

飘蓬:飘动的蓬草,这里比喻人世沧桑,飘泊不定。

蓬,蓬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枯后根断,遇风飞旋,故又称飞蓬。

陈迹:过去事情遗留下来的痕迹。

怅:怅惘,不如意。

教:让,令。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待月:这里暗指夜深人静时情人私下约会。

池台:池苑楼台。

逝水:逝去的流水,常用来比喻已过去的时间或事情。

荫花:《全唐诗》中作“映花。

荫,隐藏,遮挡。

漫;

同“谩”,弥漫。

斜晖:傍晚的光辉。

南朝梁简文帝《序愁赋》中有句:“玩飞花之入户,看斜晖之度寮。

”沾:沾湿,浸润。

参考资料: 1、 海边吹笛.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J].新阅读,2013,06:14-15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真是世事变幻莫测,像那风摇烛火一样飘忽不定,又像是漂流的浮萍一样,最终只是如梦一场,想要寻找往昔的旧痕,可已是物是人非,能到哪里去寻找呢?

隔着重重山水。

这就是天意如此吧。

让我的内心所想与实际情况相反。

转烛:风吹烛火。

这里用来比喻世事变幻莫测。

唐代杜甫《佳人》中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之句。

飘蓬:飘动的蓬草,这里比喻人世沧桑,飘泊不定。

蓬,蓬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枯后根断,遇风飞旋,故又称飞蓬。

陈迹:过去事情遗留下来的痕迹。

怅:怅惘,不如意。

教:让,令。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我站在池塘上,看着流水无情空自流淌,那高大楼阁的阴凉遮住了花草树木,我注视着傍晚的阳光,眼前满是夕阳的余晖,登高望远,再也看不到往昔熟悉的身影,看不到日思夜想的古国山河,我禁不住流泪满面,任那泪水沾湿衣襟,就让他痛快地流个够吧。

待月:这里暗指夜深人静时情人私下约会。

池台:池苑楼台。

逝水:逝去的流水,常用来比喻已过去的时间或事情。

荫花:《全唐诗》中作“映花。

荫,隐藏,遮挡。

漫;

同“谩”,弥漫。

斜晖:傍晚的光辉。

南朝梁简文帝《序愁赋》中有句:“玩飞花之入户,看斜晖之度寮。

”沾:沾湿,浸润。

参考资料: 1、 海边吹笛.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J].新阅读,2013,06:14-15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这首词写作者怅恨无依、登临感怀的情状。

词的上片以“人生如梦”开篇,感叹自己身如“转烛”“飘蓬”,恍在梦中。

既然人生如梦,则不如常在梦中,因为也许只有梦中才能得归故国,重拾旧欢。

只可惜“欲寻陈迹”但却满眼物是人非,徒增怅恨而已。

心愿难遂,怅恨难消,这一切看来似乎天意,自己只能在这凄苦寂寞的现实中徒唤奈何了。

上片三句是句句感慨,字字关情,总把自己的怀想和残酷的现实对照起来写,反差明烈,充分地烘托出作者愁恨难泯、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

  词的下片以写景起,即景抒怀。

“待月池台”既是眼前之景,更是心中之境,作者心如“池台”,有“待月”之思,思之不得,所以有“空逝水”之叹,一个“空”字,道出了作者满怀的寂寞和凄凉。

“荫花楼阁”是所见之景,大概也是所怀之梦,一切美好的景色都被夕阳斜照映出满目的惨淡凄伤,这大概也是梦回归国的心中景况。

“登临”二字是词眼,一切的感伤也许是“登临”造成的,登高望远,怀思故国,故国已失,怅恨无已,各种各样的忧思、烦懑纷至沓来,于是“泪沾衣”。

可是作者这里又用了“不惜”二字,有深意,既写出作者亡国失家后必然的愁苦,也写出作者悔恨自责、宁愿多承受些这锥心之痛的复杂情怀,所以“登临”也许是已“登临”,正“登临”,但恐怕更多是还要“登临”,苦也“登临”之意。

作者的复杂心境以一句带之,更婉转凄切,至真至到。

  全词前直后曲,直笔如平常白话,曲笔如林间幽径,搭配得当,相得益彰。

虽情调稍显低沉,但情意真挚,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海边吹笛.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J].新阅读,2013,06:14-15

书灵筵手巾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

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

这一生与妻子共同分担着国难的痛苦以至于让人憔悴,正值壮年却又遇上丧妻之痛。

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手巾上犹可嗅到妻子生前所用香膏的气味,画眉的黛烟也在手巾上留下了点点斑痕。

参考资料: 1、 张玖青.《李煜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崇文书局,2011年12月:9页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

灵筵:供亡灵的几筵。

人死后,生者为祭奠死者而设立的几案,用以供奉灵位、衣物与酒食。

《梁书·止足传·顾宪之》:“不须常施灵筵,可止设香灯,使致哀者有凭耳。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灵筵勿设枕几,朔望祥裨唯下白粥清水干枣,不得有酒肉饼果之祭。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灵筵,供亡灵之几筵,后人又谓之灵床,或日仪床。

”手巾:即毛巾,又称拭手巾、净巾,是擦拭脸手皮肤的日常用品。

在中国,手巾自古即被使用,后禅林备之于僧堂、浴室、后架等供大众使用。

《毗尼母经》卷八提出净体巾、净面巾、净眼巾之别。

《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说明手巾的用处:“当用手巾有五事:一者当拭上下头;

二者当用一头拭手,以一头拭面止;

三者不得持拭鼻;

四者以用拭腻污当即浣之;

五者不得拭身体,若澡浴各当自有巾。

若著僧伽梨时,持手巾有五事:一者不得使巾头垂见,二者不得持白巾,三者当败色令黑,四者不得拭面,五者饭当用覆膝上,饭已当下去。

”此处当是大周后净面巾。

因为李煜和大周后都笃信佛教,此处“手巾”当是佛教仪礼上的“手巾”。

浮生:指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故称为“浮生”。

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憔悴:忧戚,烦恼。

壮岁:这里指李煜丧妻时的二十八岁。

婵娟:泛指形态美好的女子。

这里指大周后。

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黛烟:青黑色的颜料,古时女子用以画眉。

参考资料: 1、 张玖青.《李煜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崇文书局,2011年12月:9页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

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灵筵,即供奉亡灵的几筵。

《梁书·止足传·顾宪之》:“不须常施灵筵,可止设香灯,使致哀者有凭耳。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灵筵勿设枕几,朔望祥禫唯下白粥清水乾枣,不得有酒肉饼果之祭。

” 王利器 集解:“灵筵,供亡灵之几筵,后人又谓之灵牀,或曰仪牀。

”   李后主十八岁时,纳绝代佳人、多艺才女昭惠为后,其婚姻之美满,伉俪之情深,才子佳人之意切,都是令人艳羡的。

然而这对多愁善感的伴侣,在夫妻生活之外,却也有着因时移世变、国祚日衰而带来的诸多不顺心之事,当然也就难免“共憔悴”了。

而尤其是年值“壮岁”,按常理,夫妻俩正当精力充沛,正该琴瑟调和,相依相傍,谁知竟疫从天降,绝症袭来,无情地夺走了与自己朝夕相处、形影相随的“婵娟”。

“壮岁失婵娟”,中年丧偶,已是人生的大不幸,更何况所失的又是自己十分倾心的可人爱妻呢!

接下来,“汗手遗香渍,痕眉染紫烟”,则是由昭惠皇后的遗物——眼前灵筵上的手巾触发哀感。

凝神细看,巾上还留有爱妻生时轻抹香靥的“香渍”,细描眉黛的烟痕。

可目下是“香渍”犹在,烟痕尚存,而“婵娟”已失,这就更令人不能不倍增切腹之痛了。

全诗至此煞笔,余哀不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渔父驾着一叶扁舟,划着一支长桨,迎着春风,出没在波涛之中。

他时而举起一根丝线,放下一只轻钩;

时而举起酒壶,看着沙洲上的春花,在万顷水面上心满意足地品着美酒,何等潇洒自在。

参考资料: 1、 蒋方 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5-137 2、 张玖青.李煜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第二版):28-29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棹(zhào):摇船的工具。

短的叫楫,长的叫棹。

纶:比较粗的丝。

《五代名画补遗》中误作“轮”。

纶,钓鱼用的粗丝线。

茧缕(lǚ):丝线,这里指渔弦。

茧,茧丝。

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盈:《五代名画补遗》作“盈”。

此外各本作“满”。

瓯(ōu):装酒的器具,即盅,一种平底深碗。

顷:土地面积单位。

一百亩为一顷。

参考资料: 1、 蒋方 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5-137 2、 张玖青.李煜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第二版):28-29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渔父驾着一叶扁舟,划着一支长桨,迎着春风,出没在波涛之中。

他时而举起一根丝线,放下一只轻钩;

时而举起酒壶,看着沙洲上的春花,在万顷水面上心满意足地品着美酒,何等潇洒自在。

棹(zhào):摇船的工具。

短的叫楫,长的叫棹。

纶:比较粗的丝。

《五代名画补遗》中误作“轮”。

纶,钓鱼用的粗丝线。

茧缕(lǚ):丝线,这里指渔弦。

茧,茧丝。

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盈:《五代名画补遗》作“盈”。

此外各本作“满”。

瓯(ōu):装酒的器具,即盅,一种平底深碗。

顷:土地面积单位。

一百亩为一顷。

参考资料: 1、 蒋方 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5-137 2、 张玖青.李煜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第二版):28-29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此词与另一首《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题的是同一幅画《春江钓叟图》,词的内容、意趣亦大体相同,都是表现作者的避祸之心和遁世之思。

  首句点明钓叟是在水波中,小船上。

“棹”字名词作动词用,与“春风”构成语句,很是生动,仿佛木桨划动的不仅是水,更有春风,将静止的画面写活了。

而且这种写法又将春风与绿波融为一体,与结句的“万顷波中”作前后的照应,语言精巧,有“一石三鸟”的笔力。

首句写景,景中有情,接下来仍是直接的抒情。

“酒满瓯”,见出兴致之高。

“茧缕”“轻钩”写简朴,而“钩”之所以“轻”,是因为无鱼上钩。

钓鱼而不求鱼,是作者志不在得鱼的缘故。

这就将画中人物写得神情饱满,志逞意得,由此引出结句中的“得自由”之高声唱颂,进一步强化钓叟的快乐。

  春风泛舟、茧缕轻钓,此词仍是写画意,但作者寓意转淡,转以画境的空阔辽远和优悠自在为主,是一种衬托、渲染的用法,与《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有意”“无言”稍不同。

“花满渚”“酒盈瓯”实写美景,虚写心情,“自由”二字一出,作者意趣畅然而出。

这首词短而不丽,工而不奢,四个“一”字连用而不避重复,是词人有意为之,不但不显重复,反而有一气呵成、悠然不断之感。

取“一”与“万顷”相映照,细巨对应,工整而精妙。

  此词题画抒怀,借景寓意,虽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却清丽不俗,也可视为题画诗词中的精品。

参考资料: 1、 蒋方 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5-137 2、 张玖青.李煜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第二版):28-29

12345 共16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