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 文翻注译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
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
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
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深秋时节,梧桐树下,辘轳金井旁,落叶满地。
树木入秋而变,人见秋色而愁。
手扶百尺垂帘,眼望窗外细雨,旧愁之上又添新愁。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
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闺中的思妇独守着琼窗,想到韶华渐逝,心愿难成,怎不双眉紧皱,愁在心头。
回首边地,征人久无音讯。
想要寄书信,可是黄河寒波滔滔,溯流难上,思妇只能在孤独寂寞中苦苦守望。
参考资料: 1、 彭诗琅.《杜甫集 李煜集》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03 :259页 2、 (南唐)李煜 (南唐)李璟. 《为谁和泪倚阑干》:中华书局,2004:24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
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辘轳(lùlú):一种安在井上绞起汲水斗的器具,亦即汲取井水用的滑车。
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这里指宫廷园林中的井。
梧桐:一种落叶乔木,叶柄长,叶大,质地轻而韧。
古代诗人常用梧桐金井说明时已至晚秋。
如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中有诗句:“去国客行远,还山秋梦长。
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
”又王昌龄《长信秋词》中也有诗句:“金井梧桐秋叶黄”。
几树:多少的树。
树,这里指梧桐树。
惊秋:《词林万选》中作“经秋”。
惊秋,有二种理解,一说吃惊秋天的到来,二说秋风惊动了梧桐树。
两种理解尽管语意角度不同,但均可通。
昼雨:指白天下的雨。
昼,白天。
新愁:《词林万选》、《啸余谱》等本中均作“和愁”;
《全唐诗》、《历代诗余》、《花间集补》、《古今词统》等本中均作“如愁”,《古今词统》注中云:“‘如”一作‘和’。
”新愁,指悲秋之愁。
百尺:这里为约指,极言其长。
虾须:因帘子的表状像虾的触须,所以用“虾须”作为帘子的别称。
《类编草堂诗余》注中云:“虾须,帘也。
”唐代陆畅《帘》诗中有句“劳将素手卷虾须,琼室流光更缀珠。
”用法同。
玉钩:玉制的钩子。
这句话是说长长的帘子挂在玉钩上。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
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琼窗:雕饰精美而华丽的窗。
春断:《词林万选》中作“梦断”。
春断,这里指情意断绝,即男女相爱之情断绝。
春,指男女相爱之情。
双蛾:《花草粹编》、《花间集补》等本中均作“双娥”。
即指美女的两眉。
蛾,蛾眉,指妇女长而美的眉。
皱:起皱纹,指皱眉。
回首:回望。
边头:指偏僻而遥远的地方。
唐代姚合《送僧游边》诗有:“师向边头去,边人业障轻。
”之句。
欲:想要。
寄:寄托。
鳞游:游鱼,这里借指书信。
古人有“鱼传尺素”之说,古乐府《饮马长城窟》中记载:“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人遂以“双鲤”或“鱼信”代指书信。
九曲:萧本二主词中“曲”作“月”。
九曲,形容黄河河道的迂回曲折,这里代指黄河。
九,泛指多数。
唐代卢纶《边思》诗有:“黄河九曲流,缭绕古边州。
”之句。
遂以九曲代指黄河。
泝(sù)流:倒流。
泝,同“溯”,逆流而上。
参考资料: 1、 彭诗琅.《杜甫集 李煜集》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03 :259页 2、 (南唐)李煜 (南唐)李璟. 《为谁和泪倚阑干》:中华书局,2004:24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
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深秋时节,梧桐树下,辘轳金井旁,落叶满地。
树木入秋而变,人见秋色而愁。
手扶百尺垂帘,眼望窗外细雨,旧愁之上又添新愁。
辘轳(lùlú):一种安在井上绞起汲水斗的器具,亦即汲取井水用的滑车。
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这里指宫廷园林中的井。
梧桐:一种落叶乔木,叶柄长,叶大,质地轻而韧。
古代诗人常用梧桐金井说明时已至晚秋。
如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中有诗句:“去国客行远,还山秋梦长。
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
”又王昌龄《长信秋词》中也有诗句:“金井梧桐秋叶黄”。
几树:多少的树。
树,这里指梧桐树。
惊秋:《词林万选》中作“经秋”。
惊秋,有二种理解,一说吃惊秋天的到来,二说秋风惊动了梧桐树。
两种理解尽管语意角度不同,但均可通。
昼雨:指白天下的雨。
昼,白天。
新愁:《词林万选》、《啸余谱》等本中均作“和愁”;
《全唐诗》、《历代诗余》、《花间集补》、《古今词统》等本中均作“如愁”,《古今词统》注中云:“‘如”一作‘和’。
”新愁,指悲秋之愁。
百尺:这里为约指,极言其长。
虾须:因帘子的表状像虾的触须,所以用“虾须”作为帘子的别称。
《类编草堂诗余》注中云:“虾须,帘也。
”唐代陆畅《帘》诗中有句“劳将素手卷虾须,琼室流光更缀珠。
”用法同。
玉钩:玉制的钩子。
这句话是说长长的帘子挂在玉钩上。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
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闺中的思妇独守着琼窗,想到韶华渐逝,心愿难成,怎不双眉紧皱,愁在心头。
回首边地,征人久无音讯。
想要寄书信,可是黄河寒波滔滔,溯流难上,思妇只能在孤独寂寞中苦苦守望。
琼窗:雕饰精美而华丽的窗。
春断:《词林万选》中作“梦断”。
春断,这里指情意断绝,即男女相爱之情断绝。
春,指男女相爱之情。
双蛾:《花草粹编》、《花间集补》等本中均作“双娥”。
即指美女的两眉。
蛾,蛾眉,指妇女长而美的眉。
皱:起皱纹,指皱眉。
回首:回望。
边头:指偏僻而遥远的地方。
唐代姚合《送僧游边》诗有:“师向边头去,边人业障轻。
”之句。
欲:想要。
寄:寄托。
鳞游:游鱼,这里借指书信。
古人有“鱼传尺素”之说,古乐府《饮马长城窟》中记载:“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人遂以“双鲤”或“鱼信”代指书信。
九曲:萧本二主词中“曲”作“月”。
九曲,形容黄河河道的迂回曲折,这里代指黄河。
九,泛指多数。
唐代卢纶《边思》诗有:“黄河九曲流,缭绕古边州。
”之句。
遂以九曲代指黄河。
泝(sù)流:倒流。
泝,同“溯”,逆流而上。
参考资料: 1、 彭诗琅.《杜甫集 李煜集》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03 :259页 2、 (南唐)李煜 (南唐)李璟. 《为谁和泪倚阑干》:中华书局,2004:24
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 文翻赏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现在我才回想起江南的好处来,当时年少风流,春衫飘举,风度翩翩。
我骑着大马,斜靠小桥,满楼的女子都被我的英姿所倾倒。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闺房屏障曲折迂回,掩映深幽,那就是我醉宿花丛之所在。
现在要是能再有像当年那样的遇合,我就是到白头也一定不会想回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此词是对往事的回顾以及感慨。
“如今却忆江南乐”的“如今”是跟从前做对比的,意思是说:我现在才反而回想起江南的好处。
“却”是反对之词,“如今却忆”四个字一笔勾销了当年的“人人尽说江南好”,再次突出他当时并没有认为江南好的意思。
当时在江南,他并不以江南为快乐,他的心心意意都在那“红楼别夜”的中原,都在那“劝我早归家”的美人,所以对那风景如画的江南,垆边似月的酒女都并没产生丝毫的留恋。
但等他离开了江南,反而却回忆起在江南那段生活的美好了。
唐代诗人贾岛(据《全唐诗》四七二卷一作刘皂诗)有诗云:“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
”韦庄所写的也是这种心理。
他在江南思念着中原,离开江南到更远的蜀中,他又觉得在江南的生活也毕竟是快乐的,是值得怀念的了。
韦庄多数的词所传达的感发的力量不是靠形象,而是靠叙述的口吻,也就是用赋的笔法。
可是他并不是不用形象,“当时年少春衫薄”中的“春衫薄”三字就是形象,写少年的光景之美好和可怀念。
李商隐有过两句诗:“庾郎最年少,芳草妒春袍。
”为陪衬庾郎的年少,用了春袍的质料的轻快和色泽的鲜明的形象,那使芳草都嫉妒的这样的明快充满活力的春袍,正是青年的形象。
“骑马倚斜桥”,更是形象,怎样描写男青年的英武潇洒,西方文学作品里少女心目中的男青年形象就是所谓的白马王子,中国也有类似的传统,白居易的诗:“郎骑白马傍垂杨,妾折青梅倚短墙,墙头马上遥相望,一见识君即断肠。
”这位中国青年骑的也是白马。
韦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也是写的这样的男女之间感情的遇合,一定要重视他们共同所写的这种遇合的传统,这种遇合都同时有一种共同的含意,就是要以最好的年华,最出人的才能,最好的面貌去得到这种可贵的遇合。
“骑马倚斜桥”是英武与潇洒的结合,“骑马”是英雄勇武的一面,“倚斜桥”是风流潇洒的一面,“满楼红袖招”是说满楼的女子都为之倾倒。
韦庄的这两句词是说他当年何尝没有才华,何尝没有遇合,何尝没有人赏爱,然而他那时没有对满楼的红袖钟情。
因为他第一句就写的是“如今却忆江南乐”,所以他所说的“满楼红袖招”都是反面的陪衬,意思是说:我当年有那样的年华、遇合、赏爱,但我没有看重这些,而这一切现在都过去了。
至此为止,写的都是对江南往昔的回忆。
下半阕“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二句,一则可能仍是写回忆中的情事,再则也可能是写今日之情事,有两种可能,也可以兼指。
用“翠”“金”二字,意在写明环境之美。
“花丛”在古人诗词中,不单是指自然界的花丛,广义的还指如花的女子,他说:我当年面对“满楼红袖招”都没有钟情,而现在要能再有像当时那样的遇合,“此度见花枝”,我便将要“白头誓不归”了。
“誓”表示其态度之断然坚决。
“白头誓不归”这句与《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未老莫还乡”是鲜明的对比,当年是说没有年老还可以暂时不回故乡,真正意思是说年老时一定要回乡。
而如今白发苍苍却不但不会还乡,反而说誓不回乡了。
韦庄是京兆杜陵人,而且也在洛阳住过,所以不管是长安也好,洛阳也好,都是他的故园和旧居所在,他现在由“未老莫还乡”转变成“白头誓不归”,是因为他无家可回,无国可归了,唐朝已经完全灭亡了。
韦庄留在蜀中,王建曾一度驰檄四方,欲联合讨伐朱温,从而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
对于唐朝灭亡这样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韦庄不可能没有受到震动。
当年在江南时说“未老莫还乡”,是因为长安还有希望收复,回乡的希望依然存在,但在他留寓蜀中时,唐朝已经彻底灭亡了,回乡的希望荡然无存,所以他才决然的说“白头誓不归”,口气极为决断,含义则极为沉痛。
着一“誓”字,无比坚决,以斩尽杀绝之语,写无穷无尽之悲。
这正是韦庄词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65-166 .
清平乐·莺啼残月 文
谒金门·空相忆 文
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 文注赏
独上小搂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独上小搂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征人所在的远方。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袂(mèi 妹):衣袖。
红泪:泪从涂有胭脂的面上洒下,故为“红泪”。
又解,指血泪。
据王嘉《拾遗记》载:薛灵芸是魏文帝所爱的美人,原为良家女子,被文帝选入六宫。
灵芸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
壶则红色,及至京师,泪凝为血。
以后,文学作品中常把女子悲哭的泪水称为“红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独上小搂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这首词写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上片写小搂远望。
一个“独”字写出她上楼并非为了赏心,而是怀念远人的表现;
第二句写出所望的地点是“玉关”,以显示征人去地之远。
“芳草路”虚实相生,有芳草萋萋,王孙不归的感叹。
“消息”三句是“愁望”后的行动,表现了无可奈何的伤感。
下片写空闺叹息:望落花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潸然泪下,罗衣湿透。
结末二句,是女主人公的特殊心理活动:千山万水与征人相隔遥望,但自己却未去过。
妙在“不曾行”三字,她归怨于不曾行千山万水,故梦魂难觅。
翻腾一笔,声哀情苦。
韦庄词的一个很大的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而叙事性的特点是它的动作性。
即以此词为例,写一位闺中少妇思念远方良人,不是如一般词作者那样静止地以景物描写烘托她的愁思离绪,而是动态地写她此时此刻的行为举止,以此显现她内心世界中纷乱的愁云:她独自走上小楼,眺望远方的道路,未见人影而又怅然回到闺房之中。
她寂寞地坐看着庭院中的落花,眼泪不觉又流了下来,沾湿了衣袖,滴湿了衣襟……这里看到的不是一个静态的画面,而是一连串不断变化着的动作。
如果以此为脚本,让一位演员采表演,定然会作出几个连续性的小品。
而这种特点在其他同类题材的词作中是比较少见的。
下面沿着上下两阕的顺序进一步审视一下这首词动作性描写的特点:“独上小楼”,似乎看到女主人上楼时倦慵的步履。
此时春天将尽,柳絮飘绵,独守空闺的少妇的缭乱春愁可以想见。
她双眉不展,痴痴地望着蜿蜒曲折地通向玉关的小路,路边萋萋芳草益发引动了她念远的情思。
古诗云:“春草兮萋萋,王孙兮不归”;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芳草天涯正是离恨的象征、盼归的触媒。
然而路上看不到一个人影。
远方的消息仍是杳如黄鹤,于是她的希望又变成泡影,只好锁着眉头,又悻悻地下楼回屋,尽管是锦帐绣帘也令人难耐难栖……这一阕中连用“上”“望”“逢”“敛”“归”等五个动作性词语,大家不仅看到她敛眉的愁容,也看到她来往的身影,透过容态身影略已窥见她寂寞的灵魂。
下阕写的是她“归绣户”后的情态和心迹,也仍然贯穿着动作性的特征,她坐看落花、空自叹息,罗袖掩面,泪珠频滴。
这里连用“坐”“叹”“湿”“滴”四个动作性词语写出她的静中之动,大家似乎听到她叹息的声音,看到她久坐的身影,落花的飘零,泪珠的晶莹。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虽然写的是女主人公“坐看落花”时的心理活动,但也仍然富有动作性的特征:从此地到玉关中间隔着万水千山,我从未走过一次,即使入睡后梦魂想去寻找他,也因不识去路而不知该怎样去寻觅。
这里也连用“行”“觅”二字,表明动作性特点也渗透于心理活动的描写之中。
这最后二句堪称妙词妙笔:白天未曾走过的路,夜间梦魂也无法去寻觅,这种推理好象具有逻辑的合理性;
然而即使是白天作过的事,梦中怎么能够重复,这又显出了这种推理的想当然性。
词人故意以这种带有很大或必然性的推理来表现人物思远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她在梦中也不能与良人相会,这就更表现出她的孤独和寂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谒金门·春漏促 文
喜迁莺·人汹汹 文翻
人汹汹,鼓冬冬,襟袖五更风。
大罗天上月朦胧,骑马上虚空。
香满衣,云满路,鸾凤绕身飞舞。
霓旌绛节一群群,引见玉华君。
人汹汹,鼓冬冬,襟袖五更风。
大罗天上月朦胧,骑马上虚空。
五更拂晓,晓月朦胧,正是百官上朝时。
街头人声鼎沸,鼓乐齐鸣,科举高中的士子衣袂襟袖迎风飘飘,志得意满,骑马直奔朝廷面见君王。
香满衣,云满路,鸾凤绕身飞舞。
霓旌绛节一群群,引见玉华君。
花香满衣,祥云满路,衣上所绣的鸾凤绕身飞舞。
彩色旌旗一队队绚烂如天上虹霓,绛红色仪仗一排排壮丽如彩霞,引领着中举的士子去拜见皇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文翻注译赏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敢辞 一作:不辞)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谁说闲情逸致被忘记了太久?
每到新春来到,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
为了消除这种闲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饮,让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体消瘦,对着镜子自己容颜已改。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河边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树成荫。
见到如此美景,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
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
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19页
谁道闲情抛掷(zhì)久?
每到春来,惆(chóu)怅(chàng)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谁道句:近人梁启超云:“稼轩《摸鱼儿》起处从此脱胎。
文前有文,如黄河液流,莫穷其源。
”(《阳春集笺》引)。
闲情:即闲愁、春愁。
病酒:饮酒过量引起身体不适。
敢辞:不避、不怕。
朱颜,青春红润的面色。
朱颜:这里指红润的脸色。
河畔青芜(wú)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青芜:青草。
平林:平原上的树林。
李白《菩萨蛮》:“平林澳漠烟如织。
”新月:阴历每月初出的弯形月亮。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19页
谁道闲情抛掷(zhì)久?
每到春来,惆(chóu)怅(chàng)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谁说闲情逸致被忘记了太久?
每到新春来到,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
为了消除这种闲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饮,让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体消瘦,对着镜子自己容颜已改。
谁道句:近人梁启超云:“稼轩《摸鱼儿》起处从此脱胎。
文前有文,如黄河液流,莫穷其源。
”(《阳春集笺》引)。
闲情:即闲愁、春愁。
病酒:饮酒过量引起身体不适。
敢辞:不避、不怕。
朱颜,青春红润的面色。
朱颜:这里指红润的脸色。
河畔青芜(wú)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河边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树成荫。
见到如此美景,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
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
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
青芜:青草。
平林:平原上的树林。
李白《菩萨蛮》:“平林澳漠烟如织。
”新月:阴历每月初出的弯形月亮。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19页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敢辞 一作:不辞)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是一首表达孤寂惆怅的言情词。
全词所写的乃是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的惆怅、忧愁,而且充满了独自一人承担的孤寂、凄冷之感,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意蕴深远,感发幽微。
上阕开门见山,首句用反问的句式把这种既欲抛弃却又不得忘记的“闲情”提了出来,整个上片始终紧扣首句提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回环反复,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的痛苦撕咬。
“谁道闲情抛掷久。
”虽然仅只七个字,然而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了在感情方面欲抛不得的一种盘旋郁结的挣扎的痛苦。
而对此种感情之所由来,却又并没有明白指说,而只用了“闲情”两个字。
这种莫知其所自来的“闲情”才是最苦的,而这种无端的“闲情”对于某些多情善感的诗人而言,却正是如同山之有崖、木之有枝一样的与生俱来而无法摆脱的。
词人在此一句词的开端先用了“谁道”两个字,“谁道”者,原以为可以做到,谁知竟未能做到,故以反问之语气出之,有此二字,于是下面的“闲情抛弃久”五字所表现的挣扎努力就全属于徒然落空了。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上面着一“每”字,下面着一“还”,字,再加上后面的“依旧”两个字,已足可见此“惆怅”之永在长存。
而“每到春来”者,春季乃万物萌生之时,正是生命与感情觉醒的季节,词人于春心觉醒之时,所写的却并非如一般人之属于现实的相思离别之情,而只是含蓄地用了“惆怅”二字。
“惆怅”者,是内心恍如有所失落又恍如有所追寻的一种迷惘的情意,不像相思离别之拘于某人某事,而是较之相思离别更为寂寞、更为无奈的一种情绪。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既然有此无奈的惆怅,而且经过抛弃的挣扎努力之后而依然永在长存,于是下面两句冯氏遂径以殉身无悔的口气,说出了“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两句决心一意承担负荷的话来。
上面更着以“日日”两字,更可见出此一份惆怅之情之对花难遣,故唯有“日日”饮酒而已。
曰“日日”,盖弥见其除饮酒外之无以度日也。
至于下句之“镜里朱颜瘦”,则正是“日日病酒”之生活的必然结果。
曰“镜里”,自有一份反省惊心之意,而上面却依然用了“不辞”二字,昔《离骚》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不辞”二字所表现的,就正是一种虽殉身而无悔的情意。
下阕进一步抒发这种与时常新的闲情愁绪。
词人把这种迷惘与困惑又直接以疑问的形式再次鲜明突出地揭诸笔端,可谓真率之极;
而在“河畔青芜堤上柳”的意象之中,隐含着绵远纤柔、无穷无尽的情意与思绪,又可谓幽微之至。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下半阕承以“河畔青芜堤上柳”一句为开端,在这首词中实在只有这七个字是完全写景的句子,但此七字却又并不是真正只写景物的句子,不过只是以景物为感情之衬托而已。
所以虽写春来之景色,却并不写繁枝嫩蕊的万紫千红,只说“青芜”,只说“柳”。
“芜”者,丛茂之草也,“芜”的青青草色既然遍接天涯,“柳”的缕缕柔条,更是万丝飘拂。
簇这种绿遍天涯的无穷草色,这种’随风飘拂的无尽柔条,它们所唤起的,或者所象喻的,该是一种何等绵远纤柔的情意。
而这种草色又不自今日方始,年年河畔草青,年年堤边柳绿,则此一份绵远纤柔的情意,也就年年与之无尽无穷。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所以下面接下去就说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二句,正式从年年的芜青柳绿,写到“年年有”的“新愁”。
虽是“年年有”的“愁”,却又说是“新”,一则此词开端已曾说过“闲情抛弃久”的话,经过一段“抛弃”的挣扎,而重新又复苏起来的“愁”,所以说“新”;
再则此愁虽一宋词鉴赏辞典一旧,而其令人惆怅的感受,则敏锐深切岁岁常新,故曰“新”。
上面用了“为问”二字,下面又用了“何事”二字,造成了一种强烈的疑问语气,从其尝试抛弃之徒劳的挣扎,到问其新愁之何以年年常有,有如此之挣扎与反省而依然不能自解。
在此强烈的追问之后,词人却忽然荡开笔墨,更不作任何回答,而只写下了“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两句身外的景物情事,仔细玩味,这十四个字却实在是把惆怅之情写得极深。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试观其“独立”二字,已是寂寞可想,再观其“风满袖”三字,更是凄寒可知,又用了“小桥”二字,则其立身之地的孤伶无所荫蔽亦复如在眼前,而且“风满袖”一句之“满”字,写风寒袭人,也写得极饱满有力。
在如此寂寞孤伶无所荫蔽的凄寒之侵袭下,其心情之寂寞凄苦已可想见,何况又加上了下面的“平林新月人归后”七个字。
“平林新月”,则林梢月上,夜色渐起,“人归后”,则路断行人,已是寂寥人定之后了。
从前面所写的“河畔青芜”之颜色鲜明来看,应该乃是白日之景象,而此一句则直写到月升人定,则诗人承受着满袖风寒在小桥上独立的时间之长久也可以想见了。
如果不是内心中有一份难以排解的情绪,有谁会在寒风冷露的小桥上直立到中宵呢?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卢晋主编.唐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图文本原文·注释·鉴赏:长江出版社,2010.11:31-32 2、 钱仲联主编.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09.:38-39 3、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08:146-149 4、 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01.:145-148 5、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139-142 6、 萧涤非,刘乃昌主编.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词赋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17-18
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文翻注译赏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杆曲折盘转,像是有意无意倚偎在绿树上,春风轻拂,千万条碧绿柔美的柳枝在朝阳的映照下,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
远处,传来了美妙悠扬的筝乐声,是那么的赏心悦耳,逗引得梁上的燕子双双穿过门帘,扑向春天温馨的怀抱。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然而,只几天时间,已是物换景迁:迎风飘扬的柳丝笼罩在漫天飞舞的落絮中;
红艳艳的杏花,也经不住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眨眼间便萎谢凋零。
我想在梦中排遣春愁,可浓睡中,却被黄莺的啼叫声惊醒,美丽的梦中幻境,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参考资料: 1、 《中华必读经典》编委会.中华最美古诗词: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2:198-199 2、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编.宋词三百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28-29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diàn)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偎:依靠。
黄金缕:指嫩柳条。
钿筝:用罗钿装饰的筝。
海燕:燕子的别称。
古人认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shà)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一霎:极短的时间。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暗用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救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参考资料: 1、 《中华必读经典》编委会.中华最美古诗词: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2:198-199 2、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编.宋词三百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28-29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diàn)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杆曲折盘转,像是有意无意倚偎在绿树上,春风轻拂,千万条碧绿柔美的柳枝在朝阳的映照下,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
远处,传来了美妙悠扬的筝乐声,是那么的赏心悦耳,逗引得梁上的燕子双双穿过门帘,扑向春天温馨的怀抱。
偎:依靠。
黄金缕:指嫩柳条。
钿筝:用罗钿装饰的筝。
海燕:燕子的别称。
古人认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shà)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然而,只几天时间,已是物换景迁:迎风飘扬的柳丝笼罩在漫天飞舞的落絮中;
红艳艳的杏花,也经不住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眨眼间便萎谢凋零。
我想在梦中排遣春愁,可浓睡中,却被黄莺的啼叫声惊醒,美丽的梦中幻境,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霎:极短的时间。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暗用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救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参考资料: 1、 《中华必读经典》编委会.中华最美古诗词: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2:198-199 2、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编.宋词三百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28-29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这首词是拟写闺情之作,全篇以写景始而以情终,景中含情,情又衬景,因而被评为“金碧山水,一片空蒙。
”(谭献《谭评词辨》) 上阕从春光写起。
“六曲阑干”三句极力描写庭院的春日明媚风景。
曲曲红阑,被绿茵扶疏的碧树所环绕;
院中的杨柳随风摇摆,如丝如缕的柔条在夕阳的晚照中轻盈飞舞,好一派静谧、优美的景色。
一个“偎”字,写出自然景物与人工景物的和谐、亲昵,一个“展”字,写尽了柳条的媚态,词的意境,就在这柔和、清雅的景物中被烘托出。
而突如其来的琮琮筝声,打破了这安静的氛围,也惊起了双燕,穿帘而去。
由燕子的安居,可知闺中的冷清;
由筝声的惊燕,可知声音之激越,弹筝者心情之郁闷也可见一斑。
尽管全部是写景,但闺中人独处的难堪之情已经隐约可见。
上阕中词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先写筝鸣声之凄婉,再写成双的海燕穿帘而去,所见所闻,勾起词人隐隐的孤独与惆怅之感,为下文进一步抒情做铺垫。
下片抒伤春之情。
首三句写词人所见:游丝、落絮、红杏花,这些景物的描写,暗示春之将逝。
依旧由景开始,但是“满眼”一词已经凸现了人的出现,是从闺中人的视线和心情来看景了。
“游丝”和“落絮”都是经典的春愁缭乱、幽思绵绵的意象,“满”和“兼”字更说明了一种无聊、无奈的心情。
这是突然降下的一阵清明雨,打得院中杏花零落。
最后一句由春光缭绕归结到春闺的愁思,一个“乱”字说明了心绪之乱,“无寻处”则点出了好梦被惊醒后的烦恼与忧愁。
经过这两句一点化,前面的景语全都变成了情语,令人回味不已。
整首词诗人由写景始,由写人终。
写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于变化,在变化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人先写人物的行动,把细筝移玉柱,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
再写人物的心理,“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伤感。
整首词写景与写人相互交融,通过穿帘的双燕,乱语的“黄莺”、“游丝”、“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步步呈现,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称“金碧山水,一片空蒙。
”全词在艺术风格上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参考资料: 1、 《中华必读经典》编委会.中华最美古诗词: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2:198-199 2、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编.宋词三百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28-29
南乡子·细雨湿流光 文翻注译赏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
负你残春泪几行。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鸾镜鸳衾两断肠。
细雨霏霏,浸湿了光阴,芳草萋萋,年复一年,与离恨一起生长。
凤楼深深,多少情事如烟,封存在记忆之中。
恍如隔世呦,望着饰有鸾鸟图案的铜镜,绣着鸳鸯的锦被,思念往事,寸断肝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
负你残春泪几行。
梦魂,信马由缰,千里飘荡,魂回梦觉,蓦然见杨花点点,飘满绣床。
薄情负心的人呀,我半掩闺门,你却迟迟不来,夕阳西下,眼看辜负了三春的良辰美景,洒下清淡的泪珠几行。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1日 :25-26 .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鸾(luán)镜鸳(yuān)衾(qīn)两断肠。
流光:流动,闪烁的光采。
凤楼:即凤台、秦楼,语本《列仙传》秦穆公之女弄玉所 居之楼,尝引来凤凰。
此处指妆楼。
鸾镜:妆镜的美称。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悻(xìng)不来门半掩,斜阳。
负你残春泪几行。
薄悻:薄情郎。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1日 :25-26 .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鸾(luán)镜鸳(yuān)衾(qīn)两断肠。
细雨霏霏,浸湿了光阴,芳草萋萋,年复一年,与离恨一起生长。
凤楼深深,多少情事如烟,封存在记忆之中。
恍如隔世呦,望着饰有鸾鸟图案的铜镜,绣着鸳鸯的锦被,思念往事,寸断肝肠。
流光:流动,闪烁的光采。
凤楼:即凤台、秦楼,语本《列仙传》秦穆公之女弄玉所 居之楼,尝引来凤凰。
此处指妆楼。
鸾镜:妆镜的美称。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悻(xìng)不来门半掩,斜阳。
负你残春泪几行。
梦魂,信马由缰,千里飘荡,魂回梦觉,蓦然见杨花点点,飘满绣床。
薄情负心的人呀,我半掩闺门,你却迟迟不来,夕阳西下,眼看辜负了三春的良辰美景,洒下清淡的泪珠几行。
薄悻:薄情郎。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1日 :25-26 .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
负你残春泪几行。
“细雨湿流光”,虽则五字,却道尽了初春的无限风光。
细雨蒙蒙,洒落在春草叶上,留下滴滴水珠,微风吹过,泛起流光。
“湿流光”意指主人公所度过的随春雨而流逝的岁月也是那样的冷涩恼人,正是“梧桐更兼细雨”“怎一个愁字了得”。
“流光”一词还将冷凄扰人的静态烦闷与时光流逝的动态惧忧结合起来,冷寂独处的日子往往感觉太慢,本希望快点度过,可是女人出于青春容颜易老的心理却又希望时间慢慢流逝。
而“流光”一词又给人快速流去的感觉,如此矛盾纠结的心理集于此短短五个字中。
在表现爱情相思苦闷的同时,还渗透着一种人生苦短的生命忧患意识。
“芳草年年与恨长”也是以具象表现抽象的妙句,将无形的离恨比托于年年生、年年长的芳草,可感可触,极形象地道出抒情主人公忍受长久离别的痛苦。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一方面,它确切地描绘出了春天细雨绵绵之时。
烟雾缭绕,茫茫一片的景象;
另一方面,雾笼凤楼,人如同被困锁在无人知晓的地方,无限心事,茫茫无以倾诉。
两相对照,景情交融,给读者的感染力就非常之深。
“鸾镜鸳衾两断肠”。
鸾凤成双,鸳鸯成对,“鸾镜鸳衾两断肠”中的这个“两”字既有两两成偶之物与自身形单影只的对比,也包含着两对成双之物对自身孤独情怀的连续刺激,语意双关,极有意蕴。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魂梦任悠扬” ,是对“烟锁凤楼”的反弹,禁锢在空闺中的少妇在梦中可以无拘无束,任情驰骋。
可睡起所能看到的只是“杨花满绣床”。
“杨花满绣床”与上句“魂梦任悠扬”相印相称,一虚一实,互文见义。
从这两句所描述的情景看来,思妇魂牵梦萦的意中人杳不见踪影。
洒脱之余,更显悲凉。
“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
她半掩闺门,等待恋人的到来,可是从清晨等到红日西斜,还未见踪影,她忍不住骂了一声“薄情郎”。
爱之深,方恨之切。
她口头称为“薄悻”,内心深处爱的深切。
“负你残春泪几行”。
当无望中的盼望最终落空时,她便簌簌的落下泪来。
词人不说抒情主人公是为所思之人流泪,而说因辜负了三春的良辰美景而为春光洒泪。
此为本词又一出新的写法,同时也是对抒情主人公心怀的一种委婉诗意的表达。
参考资料: 1、 桑绍龙 .唐宋名家词选读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09 :第19页 . 2、 黄进德 .冯延巳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出版社 , 2006/07/01 . 3、 钱仲联 .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09 :第50页 . 4、 唐圭璋,钟振振 .唐宋词鉴赏辞典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6.10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