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庭花·景阳钟动宫莺转 文注赏
景阳钟动宫莺转,露凉金殿。
轻飙吹起琼花绽,玉叶如剪。
晚来高阁上,珠帘卷,见坠香千片。
修蛾慢脸陪雕辇,后庭新宴。
景阳钟动宫莺转,露凉金殿。
轻飙吹起琼花绽,玉叶如剪。
景阳钟:宫内报时之钟。
《南齐书·武穆裴皇后传》:“武帝以宫深不闻端门鼓漏声,置钟于景阳楼上,以应五鼓。
宫人闻钟声,早起妆饰。
”李贺《画江潭苑》诗之四:“今朝画眉早,不待景阳钟。
”转:一作“啭”。
轻飙(biāo彪):轻风。
琼花:这里泛指色泽鲜丽如玉的花朵。
琼花本为花木之一种,叶柔而莹泽,花色微黄而有香。
旧传扬州后土祠有琼花一株,为唐人所植,是稀有珍异的植物。
李白《秦女休行》:“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
”绽:一作“旋”。
晚来高阁上,珠帘卷,见坠香千片。
修蛾慢脸陪雕辇,后庭新宴。
坠香:落花。
修蛾慢脸:长眉娇脸。
修:细长。
慢:娇美。
雕辇:皇帝所乘之车。
后庭新宴:在后宫摆设新宴。
据《南史·后妃列传下》载:陈后主每引宾客,对张贵妃等游宴,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互相赠答。
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调,被以新声。
其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
内容多赞张贵妃、孔贵嫔之容色。
如“壁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之类。
又,《南史·陈本纪下》:“陈后主愈骄,不虞外难,荒于酒色,不恤政事。
左右嬖佞珥貂者五十人,妇人美貌丽服巧态以从者千余人。
常使张贵妃、孔贵人等八人夹坐,江总、孔范等十人预宴,号曰‘狎客’。
先令八妇人襞采笺,制五言诗,十客一时继和,迟则罚酒。
君臣酣饮,从夕达旦,以此为常。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景阳钟动宫莺转,露凉金殿。
轻飙吹起琼花绽,玉叶如剪。
晚来高阁上,珠帘卷,见坠香千片。
修蛾慢脸陪雕辇,后庭新宴。
这首词咏陈后主宫中事,属怀古之作。
上片写宫中晓景:景阳钟声悠长,露凝金殿,轻风吹拂,琼花绽放,一派明丽的春色。
下片头三句写宫中晚景。
“坠香千片”,是盛变衰的表现。
后二句写那些漂亮的宫娥,陪着君王在后庭欢宴。
这首词作者虽是客观地叙当时之事,然而也透露了他对陈后主沉湎酒色、不恤国事的谴责之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江城子·浣花溪上见卿卿 文翻注译
江城子·竹里风生月上门 文翻注译赏
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 文翻赏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夕阳斜照着故都金陵,茵绿的春草与江岸连平,晚霞烧红了江天,大江东去滔滔无情。
当年六朝的繁华,已暗随江波消逝在涛声中。
只有明月空挂姑苏台上,如西子姑娘的妆镜,照尽六朝的兴亡,照着千古江城。
参考资料: 1、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28-129 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91-392 3、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139-140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在诗歌中,怀古题材屡现篇咏,名篇佳作,层见迭出。
但在词里,尤其是前期的小令里,却是屈指可数。
这大概是因为,感慨兴亡、俯仰今古的曲子词不太适宜在“绣幌佳人······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的场合下演唱的缘故。
正因为这样,花间词中欧阳炯等人的少量怀古词,便显得特别引人注目。
这是一首金陵怀古词。
凭吊的是六代繁华的消逝,寄寓的则是现实的感慨。
开头三句点出凭吊之地六朝古都金陵和当地的物色。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大处落墨,展现出日暮时分在浩瀚东去的大江鲜艳明丽的落霞映衬下,金陵古城的全景。
“岸草平”,显出江面的空阔,也暗示时节正值江南草长的暮春;
“落霞明”,衬出天宇的寥廓,也渲染出暮景的绚丽。
整个境界,空阔而略带寂寥,绚丽而略具苍茫,很容易引动人们今昔兴衰之感。
所以第三句就由眼前滔滔东去的江水兴感,直接导入怀古。
“水无情”这三字,是全篇的枢纽,也是全篇的主句。
它不但直启“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而且对上文的“岸草平”、“落霞明”和下文的“姑苏台上月”等景物描写中所暗寓的历史沧桑之感起着点醒的作用。
这里的“水”,已经在词人的意念中成为滚滚而去的历史长河的一种象征。
“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三字一顿,句句用韵,显得感慨深沉,声情顿挫。
接下来“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两句,是对“水无情”的具体发挥。
六代繁华,指的是建都在金陵的六个王朝的全部物质文明,和君臣们荒淫豪奢的生活。
这一切,都已随着历史长河的滔滔逝波,一去不复返了。
“暗逐”两字,自然超妙。
它把眼前逐渐溶入暮色、伸向烟霭的长江逝波和意念中悄然流逝的历史长河融为一体,用一个“暗”字绾结起来,并具有流逝于不知不觉简这样一层意思。
词人在面对逝波,感慨六朝繁华的消逝时,似乎多少领悟到有某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力量在暗暗起作用这样一个事实。
这就把“水无情”的“无情”二字具体化了。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在词人面对长江逝波沉思默想的过程中,绚丽的晚霞已经收敛隐没,由东方升起的一轮圆月,正照临着这座经历了对此兴衰的江城。
姑苏台在苏州西南,是吴王夫差和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是春秋时期豪华的建筑之一。
苏州与金陵,两地相隔;
春秋与六朝,时代相悬。
作者特意将月亮与姑苏、西子联系起来,看来是要表达更深一层的意蕴。
六代繁华消逝之前,历史早已演出过吴宫荒淫、麋鹿游于姑苏台的一幕。
前车之覆,后车可鉴。
但六代君臣依然重覆亡吴的历史悲剧。
如今,那轮曾照姑苏台上歌舞的圆月,依然像西子当年的妆镜一样,照临着这座历经沧桑的江城,但吴宫歌舞、江左繁华均逐逝波去尽,眼前的金陵古城,是否再要演出相似的一幕,“空有”二字,寓概很深。
这个结尾,跳出六代的范围,放眼更悠远的历史,将全词的意境拓广加深了。
怀古诗词一般只就眼前物色抒今昔盛衰之概。
这首词的内容意境尤为空灵,纯从虚处唱叹传神。
但由于关键处用“无情”、“暗逐”、“空有”等感情色彩很浓的词语重笔勾勒,意蕴却相当明朗。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50-251
酒泉子·水碧风清 文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文翻注译赏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留 一作:留人)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留 一作:留人)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
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11月版 :第1-2页 .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谢:凋谢。
无奈朝来寒雨:一作“常恨朝来寒重”。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留 一作:留人)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11月版 :第1-2页 .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
谢:凋谢。
无奈朝来寒雨:一作“常恨朝来寒重”。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留 一作:留人)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
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11月版 :第1-2页 .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留 一作:留人) 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
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
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这些自属有目共见。
但如以为他这“随手”就是任意“胡来”,文学创作都是以此为“擅场”,那自然也是一个笑话。
即如首句,先出“林花”,全不晓毕竟是何林何花,继而说是“谢了春红”,乃知是春林之红花,——而此春林红花事,已经凋谢。
可见这所谓“随手”“直写”,正不啻书家之“一波三过折”,全任“天然”,“不加修饰”,意欲成“文”,诚梦呓之言也。
且说以春红二字代花,即是修饰,即是艺术,天巧人工,总须“两赋而不来”方可。
此春红者,无待更言,乃是极美好可爱之名花无疑,可惜竟已凋谢。
调零倘是时序推迁,自然衰谢,虽是可惜,毕竟理所当然,尚可开解;
如今却是朝雨暮风,不断摧残之所致。
名花之凋零,如美人之夭逝,其为可怜可痛,不止倍蓰。
以此可知,“太匆匆”一句,叹息中着一“太”字;
“风雨”一然,愤慨中着一“无奈”字,皆非普通字眼,质具千钧,情同一恸矣。
若明此义,则上片三句,亦千回百转之情怀,又匪特一笔三过折也。
讲说文学之事,切宜细思寻玩,方不致误认古人皆荒率浅薄之妄人,方能于人于己两有所益。
过片三字句三叠句,前二句换暗韵仄韵,后一句归原韵,别有风致。
但“胭脂泪”三字,异样哀艳,尤宜着眼。
于是让人们想到杜甫的名句“林花着雨胭脂湿”(《曲江对雨》),此乃南唐后主也熟读杜诗之证也。
后主分明从杜少陵的“林花”而来,而且因朝来寒“雨”竟使“胭脂”尽“湿”,其思路十分清楚,但是假若后主在过片竟也写下“胭脂湿”三个大字,便成了老大一个笨伯,鹦鹉学舌,难有意味。
他毕竟是艺苑才人,他将杜句加以消化,提炼,只运化了三字而换了一个“泪”字来代“湿”,于是便青出于蓝,而大胜于蓝,便觉全幅因此一字而生色无限。
“泪”字已是神奇,但“醉”亦非趁韵谐音的妄下之字。
此醉,非陶醉俗义,盖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
末句略如上片歇拍长句,也是运用叠字衔联法:“朝来”“晚来”,“长恨”,“长东”,前后呼应更增其异曲而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顾随先生论后主,以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美中不足在“恰似”,盖明喻不如暗喻,一语道破“如”“似”,意味便浅。
按这种说法,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恰好免去此一微疵,使尽泯“比喻”之迹,而笔致转高一层矣。
学文者于此,宜自寻味,美意不留,芳华难驻,此恨无穷,而无情东逝之水,不舍昼夜,“淘尽”之悲,苏轼亦云,只是表现之风格手法不同,非真有异也。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125-126页 .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文翻注译赏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帘外雨潺(chán)潺,春意阑(lán)珊。
罗衾(qīn)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shǎng)贪欢。
潺潺:形容雨声。
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罗衾: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一会儿,片刻。
一作“饷”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凭栏:靠着栏杆。
江山:指南唐河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帘外雨潺(chán)潺,春意阑(lán)珊。
罗衾(qīn)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shǎng)贪欢。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潺潺:形容雨声。
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罗衾: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一会儿,片刻。
一作“饷”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凭栏:靠着栏杆。
江山:指南唐河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
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
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
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
“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
《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
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
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
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
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
这是指春,也兼指人。
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国一去难返,无由相见。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
此词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参考资料: 1、 潘君昭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47-148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文翻注译赏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宗庙难献的樱桃已落尽——全都随着春天归去,无知的粉蝶儿还是寻乐双飞。
杜宇转化的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
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了望,惆怅地看着幕烟低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以纷纷散去,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
炉里的香烟闲绕着绘饰凤凰的衾枕。
但见她愁容满面空持罗带,怎能不令人回首恨依依。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 《李煜词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63-64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礼记·月令》中记载:“仲夏之月,天子以含桃(樱桃)先荐寝庙。
落尽:凋谢之意。
翻:翻飞。
金粉:妇女装饰用的铅粉,这里借指蝴蝶的翅膀。
全句意谓蝴蝶翻飞着银灰色的翅膀双双飞舞。
子规:鸟名,即杜鹃鸟的别名。
古代传说失国的蜀帝杜宇,被其臣相所逼,逊位后隐居山中,其魂化为杜鹃。
又经常于夜间呜叫,令人生悲,故古人有“杜鹃啼血”之说。
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之句。
啼月:指子规在夜里啼叫。
别巷寂寥(liáo)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niǎo)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寂寥:冷冷清清。
低迷:《古今词统》、《古今词话》、《历代诗余》等本中均作“凄迷”。
低迷,模糊不清。
闲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这里指香烟缭绕悠闲而缓慢上升的样子。
凤凰儿:指绣有凤凰花饰的丝织品。
这里指饰有凤凰图形的或制成风凰形状的香炉。
持:拿着。
罗带:丝带。
恨依依:形容愁恨绵绵不断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 《李煜词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63-64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宗庙难献的樱桃已落尽——全都随着春天归去,无知的粉蝶儿还是寻乐双飞。
杜宇转化的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
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了望,惆怅地看着幕烟低垂。
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礼记·月令》中记载:“仲夏之月,天子以含桃(樱桃)先荐寝庙。
落尽:凋谢之意。
翻:翻飞。
金粉:妇女装饰用的铅粉,这里借指蝴蝶的翅膀。
全句意谓蝴蝶翻飞着银灰色的翅膀双双飞舞。
子规:鸟名,即杜鹃鸟的别名。
古代传说失国的蜀帝杜宇,被其臣相所逼,逊位后隐居山中,其魂化为杜鹃。
又经常于夜间呜叫,令人生悲,故古人有“杜鹃啼血”之说。
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之句。
啼月:指子规在夜里啼叫。
别巷寂寥(liáo)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niǎo)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以纷纷散去,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
炉里的香烟闲绕着绘饰凤凰的衾枕。
但见她愁容满面空持罗带,怎能不令人回首恨依依。
寂寥:冷冷清清。
低迷:《古今词统》、《古今词话》、《历代诗余》等本中均作“凄迷”。
低迷,模糊不清。
闲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这里指香烟缭绕悠闲而缓慢上升的样子。
凤凰儿:指绣有凤凰花饰的丝织品。
这里指饰有凤凰图形的或制成风凰形状的香炉。
持:拿着。
罗带:丝带。
恨依依:形容愁恨绵绵不断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 《李煜词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63-64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主人公独处伤怀,春怨无归的怅恨、无奈之情。
首句由写景入,点明时间、环境,先营造出了一种春尽无归的氛围,暗示着主人公伤春怀忧的情势,也昭示出全词的主旨和思路。
“蝶翻”句是反写,眼中所见之活泼欢快,更映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苦无奈。
三句“子规啼月小楼西”,有听觉,有视觉,而且点明时间已是夜半之后,主人公却依旧难以入眠,显见是愁思纷扰,怨恨满心。
虽然樱桃、蝴蝶、杜鹃等都是春夏之交的景物,但其中恐怕亦另有深意。
有人说,“樱桃落尽”和“子规啼月”都是用典,意寓为:“用樱桃难献宗庙、杜宇(子规)失国的两个典故,写伤逝之情、亡国的预感,用心良深。
”(蒲仁、梅龙《南唐二主词全集》)。
分析起来,不失其理。
李煜这位南唐后主尽管做得很不称职,但国势危亡、百姓罹难这样的大事他还是心中有数的,只是己无大计、士无良策,虽然终日忧思,但却无可奈何,所以在这里以典喻今,以思妇喻忧恨,当是不可免的。
想必当此围城之时能作此春怨词,思妇的哀怨和他本人的愁苦相通是更主要的原因。
接下来二句写内景,时空的转移依然无法抹去思妇的感伤,所以惆怅不尽,眼中的一切都有了难遣的情怀。
词的下片起首即是“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伶仃之意已跃然纸上。
望穿秋水,望断云桥,“望残烟草低迷”,具体、形象、生动,把前句的“寂寥”赋予了更鲜活的内容。
“炉香”句是写暗夜空室的实景,由外转内,由远及近,这一转眼本身就说明了主人公的情迷意乱。
而室内的景色还比“门巷”更“寂寥”,“闲袅”衬“空持”,一个孤苦无依、忧思无解的形象已呼之欲出。
全词最后一句当是词眼,一个“恨”倒贯全篇,其中是否有李煜于亡国之忧中“回首”自己、检讨往昔的寓意,亦未可知。
全词写景徐徐道来,写情却有突兀之语,全词意境皆由“恨”生,并由“恨”止。
在写法上是虚实相生、内外结合,时空转换自然、顺畅,笔意灵活,喻象空泛,直抒胸臆却不失含蓄,柔声轻诉却极其哀婉动人,正如陈廷焯《别调集》中所云:“低回留恋,宛转可怜,伤心语,不忍卒读。
”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李煜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62页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文翻注译赏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 一作:一番)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 一作:一番)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104-107 . 2、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中华书局 ,2007 :83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suǒ)清秋。
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 一作:一番)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104-107 . 2、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中华书局 ,2007 :83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suǒ)清秋。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 一作:一番)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104-107 . 2、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中华书局 ,2007 :83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 一作:一番)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
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的帝王江山。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
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
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
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
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续集》中评价说:“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破之浅,不破之深。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
”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
‘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
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
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
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
下片,因景抒情。
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
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唯有自家领略也。
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
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
”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
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
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104-107 . 2、 詹幼馨 .南唐二主词研究 :武汉出版社 ,1992年 :96-99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文翻注译赏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 通:阑)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br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
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SPAN span? color:#3333ff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 通:阑)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参考资料: 1、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1483 2、 程 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568
春花秋月何时了(liǎo))?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br /<SPAN span? color:#286345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 雕栏玉砌(qì)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 通:阑)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参考资料: 1、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1483 2、 程 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568
春花秋月何时了(liǎo))?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br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
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SPAN span? color:#286345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 雕栏玉砌(qì)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 通:阑)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参考资料: 1、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1483 2、 程 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568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 通:阑)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
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
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