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小梅枝上东君信 文翻译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文翻注译赏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蘋 通:苹)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深夜梦回楼台朱门紧锁,宿酒醒后帘幕重重低垂。
去年的春恨涌上心头时,人在落花纷扬中幽幽独立,燕子在微风细雨中双双翱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蘋 通:苹)记得与小苹初次相见,她穿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
琵琶轻弹委委倾诉相思。
当时明月如今犹在,曾照着她彩云般的身影回归。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87 . 2、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60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03 .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梦后”两句:眼前实景,“梦后”“酒醒”互文,犹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所云“一场秋梦酒醒时”;
“楼台高锁”,从外面看,“帘幕低垂”,就里面说,也只是一个地方的互文,表示春来意与非常阑珊。
许浑《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春风第一花。
“却来:又来,再来。
“去年春恨“是较近的一层回忆,独立花前,闲看燕子,比今年的醉眠愁卧,静掩房栊意兴还稍好一些。
郑谷《杏花》:”小桃初谢后,双燕却来时。
“”独立“与双燕对照,已暗逗怀人意。
《五代诗话》卷七引翁宏《宫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翁诗全篇见《诗话总龟》前集卷十一。
) 记得小蘋(pín)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蘋 通:苹)小蘋:当时歌女名。
汲古阁本《小山词》作者自跋:“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
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
“小莲、小苹等名,又见他的《玉楼春》词中。
心字罗衣:未详。
杨慎《词品》卷二:“心字罗衣则谓心字香薰之尔,或谓女人衣曲领如心字。
“说亦未必确。
疑指衣上的花纹。
”心“当是篆体,故可作为图案。
”两重心字“,殆含”心心“义。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之一:”山花插鬓髻,石竹绣罗衣“,仅就两句字面,虽似与此句差远,但太白彼诗篇末云:”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显然为此词结句所本,则”罗衣“云云盖亦相绾合。
前人记诵广博,于创作时,每以联想的关系,错杂融会,成为新篇。
此等例子正多,殆有不胜枚举者。
彩云:比喻美人。
江淹《丽色赋》:“其少进也,如彩云出崖。
“其比喻美人之取义仍从《高唐赋》”行云“来,屡见李白集中,如《感遇四首》之四”巫山赋彩云“、《凤凰曲》”影灭彩云断“及前引《宫中行乐词》。
白居易《简简吟》:”彩云易散琉璃脆。
“此篇”当时明月“”曾照彩云“,与诸例均合,寓追怀追昔之意,即作者自跋所云。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87 . 2、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60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03 .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深夜梦回楼台朱门紧锁,宿酒醒后帘幕重重低垂。
去年的春恨涌上心头时,人在落花纷扬中幽幽独立,燕子在微风细雨中双双翱飞。
“梦后”两句:眼前实景,“梦后”“酒醒”互文,犹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所云“一场秋梦酒醒时”;
“楼台高锁”,从外面看,“帘幕低垂”,就里面说,也只是一个地方的互文,表示春来意与非常阑珊。
许浑《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春风第一花。
“却来:又来,再来。
“去年春恨“是较近的一层回忆,独立花前,闲看燕子,比今年的醉眠愁卧,静掩房栊意兴还稍好一些。
郑谷《杏花》:”小桃初谢后,双燕却来时。
“”独立“与双燕对照,已暗逗怀人意。
《五代诗话》卷七引翁宏《宫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翁诗全篇见《诗话总龟》前集卷十一。
) 记得小蘋(pín)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蘋 通:苹)记得与小苹初次相见,她穿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
琵琶轻弹委委倾诉相思。
当时明月如今犹在,曾照着她彩云般的身影回归。
小蘋:当时歌女名。
汲古阁本《小山词》作者自跋:“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
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
“小莲、小苹等名,又见他的《玉楼春》词中。
心字罗衣:未详。
杨慎《词品》卷二:“心字罗衣则谓心字香薰之尔,或谓女人衣曲领如心字。
“说亦未必确。
疑指衣上的花纹。
”心“当是篆体,故可作为图案。
”两重心字“,殆含”心心“义。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之一:”山花插鬓髻,石竹绣罗衣“,仅就两句字面,虽似与此句差远,但太白彼诗篇末云:”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显然为此词结句所本,则”罗衣“云云盖亦相绾合。
前人记诵广博,于创作时,每以联想的关系,错杂融会,成为新篇。
此等例子正多,殆有不胜枚举者。
彩云:比喻美人。
江淹《丽色赋》:“其少进也,如彩云出崖。
“其比喻美人之取义仍从《高唐赋》”行云“来,屡见李白集中,如《感遇四首》之四”巫山赋彩云“、《凤凰曲》”影灭彩云断“及前引《宫中行乐词》。
白居易《简简吟》:”彩云易散琉璃脆。
“此篇”当时明月“”曾照彩云“,与诸例均合,寓追怀追昔之意,即作者自跋所云。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87 . 2、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60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03 .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蘋 通:苹) 这首词抒发作者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情。
比较起来,这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在作者众多的怀念歌女词中更有其独到之处。
全词共四层: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为第一层。
这两句首先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不仔细体味,很难领会它的真实含义。
其实是词人用两个不同场合中的感受来重复他思念小苹的迷惘之情。
由于他用的是一种曲折含蓄,诗意很浓的修词格调。
所以并不使人感到啰嗦,却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深意。
如果按常规写法,就必须大力渲染梦境,使读者了解词人与其意中人过去生活情状及深情厚谊。
而作者却别开生面,从他笔下迸出来的是“梦后楼台高锁”。
即经过甜蜜的梦境之后,含恨望着高楼,门是锁着的,意中人并不真的在楼上轻歌曼舞。
作者不写出梦境,让读者去联想。
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词句的内涵和感染力。
至于“梦”和“楼”有什么必然联系,只要细心体味词中的每一句话,就会找到答案。
这两句的后面紧接着“去年春恨却来时”。
既然词人写的是“春恨”,他做的必然是春梦了。
回忆梦境,却怨“楼台高锁”,那就等于告诉读者,他在梦中是和小苹歌舞于高楼之上。
请再看晏几道的一首《清平乐·幺弦写意》:“幺弦写意,意密弦声碎。
书得凤笺无限事,却恨春心难寄。
卧听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胧,一夜梦魂何处?
那回杨叶楼中。
”这首词虽然也没有写出梦境,却能使读者联想到,这是非常使人难以忘怀的梦境。
以上所谈是词人第一个场合的感受。
另一个场合的感受是:“酒醒帘幕低垂”,在不省人事的醉乡中是不会想念小苹的,可是一醒来却见原来居住小苹的楼阁,帘幕低垂,门窗是关着的,人已远去,词人想借酒消愁,但愁不能消。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三句为第二层。
“去年”两字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有了“去年”二字第一层就有了依据。
说明两人相恋已久,刻骨铭心。
下文的“记得”“当时”“曾照”就有了着落,把这些词句串联起来,整首词就成了一件无缝的天衣。
遣词之妙,独具匠心!
“却”字和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却”字一样,当“又”字“再”字解。
意思是说:去年的离愁别恨又涌上了心头。
紧接着词人借用五代翁宏《春残》“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最后两句,但比翁诗用意更深。
“落花”示伤春之感,“燕双飞”寓缱绻之情。
古人常用“双燕”反衬行文中人物的孤寂之感。
如:冯延已《醉桃源·南园春半踏青时》“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飞”就是其中一例。
晏词一写“人独立”再写“燕双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篇盖袭用成语,但翁宏诗作不出名,小晏词句却十分煊赫。
这里也有好些原因:(一)乐府向例可引用诗句,所谓”以诗入乐“,如用得浑然天成,恰当好处,评家且认为是一种优点。
(二)诗词体性亦不尽同,有用在诗中并不甚好,而在词中却很好的,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一联。
(三)优劣当以全篇论,不可单凭摘句。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为第三层。
欧阳修《好女儿令·眼细眉长》:“一身绣出,两重心字,浅浅金黄。
”词人有意借用小苹穿的“心字罗衣”来渲染他和小苹之间倾心相爱的情谊,已够使人心醉了。
他又信手拈来,写出“琵琶弦上说相思”,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诗句来,给词的意境增添了不少光彩。
第四层是最后两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两句是化用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宋词选》把“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解释为“当初曾经照看小苹归去的明月仍在,眼前而小苹却已不见”,这样解释虽然不错,但似乎比较乏味。
如果把这两句解释为“当时皓月当空,风景如画的地方,现在似乎还留下小苹归去时,依依惜别的身影”。
这样会增加美的感受,像彩云一样的小苹在读者的头脑里,会更加妩媚多姿了。
把“在”字当作表示处所的方位词用,因为在吴系语中,“在”能表达这种意思。
某处可说成“某在”。
杨万里《明发南屏》“新晴在在野花香”。
“在在”犹“处处”也,可作佐证。
这首《临江仙》含蓄真挚,字字关情。
词的上阕“去年春恨却来时”可说是词中的一枚时针,它表达了词人处于痛苦和迷惘之中,其原因是由于他和小苹有过一段甜蜜幸福的爱情。
时间是这首词的主要线索。
其余四句好像是四个相对独立的镜头(即1、梦后,2、酒醒,3、人独立,4、燕双飞),每个镜头都渲染着词人内心的痛苦,句句景中有情。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533-536 . 2、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87 . 3、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60 .
长相思·长相思 文翻注译赏
长相思,长相思。
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
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长相思,长相思。
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久的相思啊,长久的相思。
若问这相思何时是尽头,除非是在相见之时。
长相思,长相思。
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长久的相思啊,长久的相思。
这相思之情说给谁听呢,薄情寡义的人是不能体会的。
参考资料: 1、 沈文嘉.《宋词300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08:第57页 2、 吴熊和.《唐宋词精华 上》: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01:第490页
长相思,长相思。
若问相思甚(shèn)了期,除非相见时。
甚了期:何时才是了结的时候。
长相思,长相思。
欲把相思说似(sì)谁,浅情人不知。
似:给与。
浅情人:薄情人。
参考资料: 1、 沈文嘉.《宋词300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08:第57页 2、 吴熊和.《唐宋词精华 上》: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01:第490页
长相思,长相思。
若问相思甚(shèn)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久的相思啊,长久的相思。
若问这相思何时是尽头,除非是在相见之时。
甚了期:何时才是了结的时候。
长相思,长相思。
欲把相思说似(sì)谁,浅情人不知。
长久的相思啊,长久的相思。
这相思之情说给谁听呢,薄情寡义的人是不能体会的。
似:给与。
浅情人:薄情人。
参考资料: 1、 沈文嘉.《宋词300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08:第57页 2、 吴熊和.《唐宋词精华 上》: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01:第490页
长相思,长相思。
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
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此词纯用民歌形式,上下片均以“长相思”迭起,上片言只有相见才得终了相思之情;
下片言由于不得相见,相思之情无处诉说,以浅情人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反衬自己一往而情深。
词的上片,一气流出,情溢乎辞,不加修饰。
“若问”两句,自问自答,痴人痴语。
要说“相见”是解决“相思”的唯一办法,这纯是痴语,痴心,可是,小晏却认认真真地把它说了出来,正是如黄庭坚《小山词序》所云“其痴亦自绝人”。
结句非同凡响,抒写了比相思不相见更大的悲哀。
“说似谁”,犹言说与谁、向谁说。
纵使把相思之情说了出来,那浅情的人儿终是不能体会。
浅情是深情的对面,多情的小晏却总是碰到那样的人,可是,当那人交暂情浅,别后又杳无音信,辜负了自己的刻骨相思时,词人依然是一往情深,不疑不恨,只是独自伤心而已。
下片四句,以“浅情人”反衬小晏相思苦恋之情,无奈和遗憾。
此词为作者词中别调,语极浅近,情极深挚,在朴直中自饶婉曲之致,缠绵往复,姿态多变,回肠荡气,音节尤美。
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词人用情之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临江仙·浅浅余寒春半 文注
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文翻注译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
罗裙香露玉钗风。
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
酒醒长恨锦屏空。
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
罗裙香露玉钗风。
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当你在阶前与女伴斗草时我们初次相见,当你在楼上与女伴穿针时我们再次相逢。
少女踏青斗草游戏。
只见你在阶前和别的姑娘斗草,裙子上沾满露水,玉钗在头上迎风微颤,那活泼唯美的情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另一次是七夕,少女夜须穿针乞巧拜新月。
我和你在穿针楼上重逢,只见你靓妆照人,眉际沁出翠黛,羞得粉脸生出娇红,我们两个人已是生情意,却道得空灵。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
酒醒长恨锦屏空。
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不料华年似水,伊人亦如行云,不知去向了。
参考资料: 1、 陈耳东,陈笑呐编注 .情词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 :第245页 . 2、 罗漫主编 .宋词新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第296页 .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
罗裙香露玉钗(chāi)风。
靓(jìng)妆眉沁(qìn)绿,羞脸粉生红。
斗草:古代春夏间的一种游戏。
穿针:指七月七日七巧节。
“罗裙”句,七夕月夜,你身着罗裙,裙湿香露;
头戴玉钗,鬓插香花,立于夜风之中。
唐·温庭筠《菩萨蛮》云:“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
酒醒长恨锦屏空。
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流水”句:从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句化来,此处指女子去远,无处寻觅。
行云:这里用“巫山云雨”的典故。
这里指心爱的女子行踪不定。
飞雨:微雨。
参考资料: 1、 陈耳东,陈笑呐编注 .情词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 :第245页 . 2、 罗漫主编 .宋词新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第296页 .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
罗裙香露玉钗(chāi)风。
靓(jìng)妆眉沁(qìn)绿,羞脸粉生红。
当你在阶前与女伴斗草时我们初次相见,当你在楼上与女伴穿针时我们再次相逢。
少女踏青斗草游戏。
只见你在阶前和别的姑娘斗草,裙子上沾满露水,玉钗在头上迎风微颤,那活泼唯美的情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另一次是七夕,少女夜须穿针乞巧拜新月。
我和你在穿针楼上重逢,只见你靓妆照人,眉际沁出翠黛,羞得粉脸生出娇红,我们两个人已是生情意,却道得空灵。
斗草:古代春夏间的一种游戏。
穿针:指七月七日七巧节。
“罗裙”句,七夕月夜,你身着罗裙,裙湿香露;
头戴玉钗,鬓插香花,立于夜风之中。
唐·温庭筠《菩萨蛮》云:“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
酒醒长恨锦屏空。
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不料华年似水,伊人亦如行云,不知去向了。
“流水”句:从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句化来,此处指女子去远,无处寻觅。
行云:这里用“巫山云雨”的典故。
这里指心爱的女子行踪不定。
飞雨:微雨。
参考资料: 1、 陈耳东,陈笑呐编注 .情词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 :第245页 . 2、 罗漫主编 .宋词新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第296页 .
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 文翻注译赏
旧香残粉似当初。
人情恨不如。
一春犹有数行书。
秋来书更疏。
衾凤冷,枕鸳孤。
愁肠待酒舒。
梦魂纵有也成虚。
那堪和梦无。
旧香残粉似当初。
人情恨不如。
一春犹有数行书。
秋来书更疏。
旧日用残的香粉芳馥似当初,人儿的情意淡了反恨不如。
一个春天还寄来几行书信,到了秋天书信越见稀疏。
衾凤冷,枕鸳孤。
愁肠待酒舒。
梦魂纵有也成虚。
那堪和梦无。
绣凤被儿冷,鸳鸯枕儿孤,郁郁愁肠只待酒来宽舒。
梦魂儿纵然有相逢把晤也成虚无,怎忍受连想做个虚幻的梦儿也无路。
参考资料: 1、 《中华必读经典》编委会.中华最美古诗词.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2:122 2、 江培英编著.宋词三百首卷一图文本:线装书局,2003:58
旧香残粉似当初。
人情恨不如。
一春犹有数行书。
秋来书更疏。
旧香残粉:指旧日残剩的香粉。
香粉,女性化妆用品。
疏:稀少。
衾凤冷,枕鸳孤。
愁肠待酒舒。
梦魂纵有也成虚。
那堪和梦无。
衾凤:绣有凤凰图纹的彩被。
枕鸳:绣有鸳鸯图案的枕头。
舒:宽解,舒畅。
和:连。
参考资料: 1、 《中华必读经典》编委会.中华最美古诗词.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2:122 2、 江培英编著.宋词三百首卷一图文本:线装书局,2003:58
旧香残粉似当初。
人情恨不如。
一春犹有数行书。
秋来书更疏。
旧日用残的香粉芳馥似当初,人儿的情意淡了反恨不如。
一个春天还寄来几行书信,到了秋天书信越见稀疏。
旧香残粉:指旧日残剩的香粉。
香粉,女性化妆用品。
疏:稀少。
衾凤冷,枕鸳孤。
愁肠待酒舒。
梦魂纵有也成虚。
那堪和梦无。
绣凤被儿冷,鸳鸯枕儿孤,郁郁愁肠只待酒来宽舒。
梦魂儿纵然有相逢把晤也成虚无,怎忍受连想做个虚幻的梦儿也无路。
衾凤:绣有凤凰图纹的彩被。
枕鸳:绣有鸳鸯图案的枕头。
舒:宽解,舒畅。
和:连。
参考资料: 1、 《中华必读经典》编委会.中华最美古诗词.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2:122 2、 江培英编著.宋词三百首卷一图文本:线装书局,2003:58
旧香残粉似当初。
人情恨不如。
一春犹有数行书。
秋来书更疏。
衾凤冷,枕鸳孤。
愁肠待酒舒。
梦魂纵有也成虚。
那堪和梦无。
此词抒写的是居者思行者的情怀,但它同其他同类主题的作品比较,在技巧上自有特色。
作者在词中运用层层开剥的手法,把人物面对的情感矛盾逐步推上尖端,推向绝境,从而展示了人生当中不可解脱的一种深沉的痛苦。
上片起首两句将物与人比照起来写,意谓往昔所用香粉虽给人以残旧之感,但物仍故物,香犹故香,而离去之人的感情,却经不起空间与时间考验,逐渐淡薄,今不如昔了。
上片歇拍两句,是上两句的补充和延伸,举出人不如物、今不如昔的事实,那就是行人春天初去时还有几行书信寄来,到了秋天,书信越来越稀少了。
上片四句,即物思人,感昔伤今,抒写了女主人公对行者薄情的满腔怨恨。
词的下片转而叙述女主人公夜间的愁思,抒写其处境的凄凉、相思的痛苦。
过片两句,写词中人的情感体验,赋予客观的物象—— 衾与枕以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主观情感,将女主人公的内心感受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里写衾与枕而着眼于凤与鸳,还有其象征意义,是词中人因见衾、枕上绣的凤凰、鸳鸯而想到情侣的分离,以凤凰失侣、鸳鸯成单,来暗示自己的处境已经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了。
“愁肠”一句,是其人在愁肠百结之际希冀在酒醉中求得暂时的解脱,这是她可能找到的唯一消愁的办法。
但这里只说“待酒舒”,未必真入醉乡,而酒也未必真能舒愁。
联系下两句看,其愁肠不仅未舒,更可能徒然加重相思之情和幽怨愁恨。
下片前三句写衾冷枕孤,遣愁无计,应是入夜后、就寝前的感触。
结拍两句,写一觉醒来时的空虚和惆怅。
既然人已成各,今已非昨,而又往事难忘,后会难期,那就只有在入睡之际,寄希望于梦中与相思之人重温旧情了。
尽管梦境幻而非真,虚而非实,梦回后反而会令人惘然若失。
但梦里倘能相见,总也聊胜于无。
可是,最可悲的是,夜来空有相思,竟难成梦,连这一点片刻的虚幻的慰藉也得不到,就更令人难以为怀了。
这结拍两句是翻进一层、层层逼进的写法。
上句说已看穿了梦境的虚幻,似乎有梦无梦都无所谓,绝望之情已跃然纸上,而下句一转,把词意又推进一层。
从下句再回过来看上句,才知上句是衬垫和加重下一句的,也可以说是未发先敛,欲擒故纵,从而形成跌宕,显示波澜。
这种写法,有一波三折、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之妙。
冯煦在《六十一家选例言》中说:“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
其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此词即堪称用语浅淡,味致深浓。
作者在词中采用层层深入、步步紧迫的手法,将思忆之情、怨恨之痛抒发到无可回旋的地步,使人产生异样的黯然情绪,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58-559 2、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编.宋词三百首.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61
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 文翻注
初捻霜纨生怅望。
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
午睡醒来慵一饷。
双纹翠簟铺寒浪。
雨罢苹风吹碧涨。
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
斜贴绿云新月上。
弯环正是愁眉样。
初捻霜纨生怅望。
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
午睡醒来慵一饷。
双纹翠簟铺寒浪。
手执洁白的纨扇,无语凝思,心生惆怅。
空荡荡的房间里独自一人,偏又响起阵阵莺声,好似美女轻唱。
午睡醒后,好一会儿还娇困无力。
那铺床上的双纹翠席,尤如平展着清凉的细浪。
雨罢苹风吹碧涨。
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
斜贴绿云新月上。
弯环正是愁眉样。
夏雨初霁,掠过蓣草的微风吹拂着新涨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带着晶莹的雨珠,亭亭玉立,摇曳生姿。
雨后的荷花含情脉脉,红红的脸颊上挂着泪珠似得看着人们。
新月弯弯,尤如女郎愁眉,蹙于乌发之下。
参考资料: 1、 王炜选注.《宋词 》上卷:沈阳出版社,2001-12:第86页 2、 晏殊,晏几道著.《无可奈何花落去 二晏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01:第46页
初捻霜纨生怅望。
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
午睡醒来慵一饷。
双纹翠簟铺寒浪。
捻:用手指轻轻拿起。
霜纨:指洁白纨扇。
怅望:惆怅、怨恨。
秦娥:指年轻貌美女子。
慵:懒。
一饷:即一响,短暂的时问。
双纹翠簟:织有成双花纹的翠簟。
簟,竹制凉席。
寒浪:即指簟纹。
竹席清凉,花纹起伏如浪,故称“寒浪”。
雨罢苹风吹碧涨。
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
斜贴绿云新月上。
弯环正是愁眉样。
苹风:掠过蓣草的微风。
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蓣之末。
”绿云:指蓝天下之浮云,喻指女子乌发。
此句即“新月斜贴绿云上”。
上,缓缓爬上。
弯环:弯弯如环之月亮。
参考资料: 1、 王炜选注.《宋词 》上卷:沈阳出版社,2001-12:第86页 2、 晏殊,晏几道著.《无可奈何花落去 二晏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01:第46页
南乡子·新月又如眉 文注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文翻注译赏
天边金掌露成霜。
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
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
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
清歌莫断肠。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天边的云彩有如仙人金掌承玉露。
玉露凝成了白霜,浮云随着大雁南翔,排成一字长。
举绿杯,舞红袖,趁着九九重阳,人情温厚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身佩紫兰,头簪菊黄,急切切重温旧日的颠狂。
想借一番沉醉换掉失意悲凉,清歌莫唱悲曲,一唱断人肠。
参考资料: 1、 桑绍龙主编.唐宋名家词选读: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09:第73页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金掌:汉武帝时在长安建章宫筑柏梁台,上有铜制仙人以手掌托盘,承接露水。
此处以“金掌”借指国都,即汴京。
即谓汴京己入深秋。
雁字:雁群飞行时排列成人字,有时排列成一字,故称雁字。
绿杯红袖:代指美酒佳人。
人情:风土人情。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兰佩紫”两句:佩戴紫色兰花,头上插黄菊。
屈原《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
理旧狂:重又显出从前狂放不羁的情态。
参考资料: 1、 桑绍龙主编.唐宋名家词选读: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09:第73页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天边的云彩有如仙人金掌承玉露。
玉露凝成了白霜,浮云随着大雁南翔,排成一字长。
举绿杯,舞红袖,趁着九九重阳,人情温厚似故乡。
金掌:汉武帝时在长安建章宫筑柏梁台,上有铜制仙人以手掌托盘,承接露水。
此处以“金掌”借指国都,即汴京。
即谓汴京己入深秋。
雁字:雁群飞行时排列成人字,有时排列成一字,故称雁字。
绿杯红袖:代指美酒佳人。
人情:风土人情。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身佩紫兰,头簪菊黄,急切切重温旧日的颠狂。
想借一番沉醉换掉失意悲凉,清歌莫唱悲曲,一唱断人肠。
“兰佩紫”两句:佩戴紫色兰花,头上插黄菊。
屈原《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
理旧狂:重又显出从前狂放不羁的情态。
参考资料: 1、 桑绍龙主编.唐宋名家词选读: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09:第73页
天边金掌露成霜。
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
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
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
清歌莫断肠。
此词写于汴京,是重阳佳节宴饮之作。
表达凄凉的人生感怀。
其中饱含备尝坎坷沧桑之意,全词写情波澜起伏,步步深化,由空灵而入厚重,音节从和婉到悠扬,适应感情的变化,整首词的意境是悲凉凄冷的。
上片写景生情。
秋雁南飞,主人情长,引起思乡之情,正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两句以写秋景起,点出地点是在京城汴梁,时序是在深秋,为下文的“趁重阳”作衬垫。
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二十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以承武帝想饮以求长生的“玉露”。
承露金掌是帝王宫中的建筑物,词以“天边金掌”指代宋代汴京景物,选材突出,起笔峻峭。
但作者词风不求以峻峭胜,故第二句即接以闲淡的笔调。
白露为霜,天上的长条云彩中飞出排成一字的雁队,云影似乎也随之延长了。
这两句意象绵妙,满怀悲凉,为全词奠定了秋气瑟瑟的基调。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两句将客居之情与思乡之情交织来写,用笔细腻而蕴涵深厚,一方面赞美故乡人情之美,表达出思乡心切的情怀,另一方面又赞美了重阳友情之美,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
下片抒发感慨。
因自己的孤高的性格,而仕途失意,想以狂醉来排遣忧愁,然而却是“断肠”。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从《离骚》中“纫秋兰以为佩”和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化出的“兰佩紫,菊簪黄”两句,写出了人物之盛与服饰之美,渲染了宴饮的盛况。
接下来一句,写词人仕宦连蹇,陆沉下位,情绪低落,不得不委屈处世,难得放任心情,今日偶得自在,于是不妨再理旧狂,甚至“殷勤”而“理”,以不负友人的一片盛情。
试想,本是清狂耽饮的人,如今要唤起旧情酒兴,还得“殷勤”去“理”才行,此中的层层挫折,重重矛盾,必有不堪回首、不易诉说之慨,感情的曲折,自然把意境推向比前更为深厚的高度。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由上面的归结,再来一个大的转折,又引出很多层次。
词人想寻求解脱、忘却,而他自己又明知这并不能换来真正的欢乐,这是真正的悲哀。
《蕙风词话》又说:“‘欲将沉醉换悲凉’,是上句注脚;
‘清歌莫断肠’仍含不尽之意。
”此乃中肯之语。
词之结句,竟体空灵,包含着万般无奈而聊作旷达的深沉苦楚,极尽回旋曲折、一咏三叹之妙纵观全词,尽管作者那种披肝沥胆的真挚一如既往,但在经历了许多风尘磨折之后,悲凉已压倒缠绵;
虽然还有镂刻不灭的回忆,可是已经害怕回忆了。
晏几道生性耿直,不趋炎附势、不同流合污,故一生抑郁不得志。
这首词,写景洗练,写情起伏跌宕,很好地表达了他失意的感慨。
参考资料: 1、 江龙主编;
廖亚,李苗苗,王坤娜等编.宋词三百首鉴赏词典 学生彩图版: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01:第131页 2、 程帆主编.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学生版: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06:第376页
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 文翻注译赏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
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
凭谁寄小莲。
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
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
今年老去年。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
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
凭谁寄小莲。
庭院下的柳树还有人弹奏歌曲,花丛间也有姐妹在嬉戏。
还记得当年在青楼时的那些事,在月光下红窗前写封书信,谁又能替我寄给小莲呢?
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
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
今年老去年。
烛陪人落泪,春蚕吐丝,诉说着无尽的凄楚缠绵。
乌黑的头发又能经得起多少次生离死别,未必能像断弦一样无情。
今年依旧比去年还要衰老。
参考资料: 1、 王克俭主编,晏几道 韦应物诗词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第34页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
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
凭谁寄小莲。
小莲:人名。
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
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
今年老去年。
绛(jiàng)蜡:红蜡烛。
等闲:无端。
吴蚕:吴地的蚕,江苏一带盛产蚕丝,故称“吴蚕”。
到了:到底。
绿鬓(bìn):指乌黑的头发。
无情无断弦:像断弦一样无情。
参考资料: 1、 王克俭主编,晏几道 韦应物诗词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第34页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
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
凭谁寄小莲。
庭院下的柳树还有人弹奏歌曲,花丛间也有姐妹在嬉戏。
还记得当年在青楼时的那些事,在月光下红窗前写封书信,谁又能替我寄给小莲呢?
小莲:人名。
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
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
今年老去年。
烛陪人落泪,春蚕吐丝,诉说着无尽的凄楚缠绵。
乌黑的头发又能经得起多少次生离死别,未必能像断弦一样无情。
今年依旧比去年还要衰老。
绛(jiàng)蜡:红蜡烛。
等闲:无端。
吴蚕:吴地的蚕,江苏一带盛产蚕丝,故称“吴蚕”。
到了:到底。
绿鬓(bìn):指乌黑的头发。
无情无断弦:像断弦一样无情。
参考资料: 1、 王克俭主编,晏几道 韦应物诗词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第34页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
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
凭谁寄小莲。
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
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
今年老去年。
开头两句,描述昔日相聚的欢乐,有人物,有活动,有环境,写得充实而概括,表现了当时富贵之家的那种歌舞升平、安乐豪华的生活景象。
在这个生活圈子的姊妹行中,便有令人思念的小莲。
接下来,作者把前两句的描写归结为“春楼当日事”,并把这些回忆写成书信,想要寄给小莲。
至此,笔锋陡转,“凭谁寄小莲”,因为不知小莲身在何处,这美好的回忆已无法与她共享了,由此不免引发感伤。
下片开头,虽是化用李商隐的名句,但与原作并不全同,“等闲”、“到了”两个词语起了不小作用,使句意增加了一层无可奈何的感叹,既是“推陈”,更见“出新”,小晏这种艺术手段,尤其值得赞赏。
最后三句,感叹人们都一年一年地逐渐老去,今天虽然仍是“绿鬓”,但毕竞承受不住愁恨的煎熬,然而又是仍在苦苦支撑,还不至于立刻就到“断绞”的地步。
三句之间,环环相扣,委婉曲折,终于诉尽了九转回肠。
全词描写词人对小莲的思念:大概是和小莲隔别很久了,消息不能通,思之歪切,不觉形于笔墨,缠绵往复,仿佛有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螨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思。
对一个歌妓能够这样真挚,可见词人对女性绝无轻薄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编著,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第238页 2、 陈寂撰,二晏词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06月第1版,第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