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长恨涉江遥 文赏
长恨涉江遥,移近溪头住。
闲荡木兰舟,误入双鸳浦。
无端轻薄云,暗作廉纤雨。
翠袖不胜寒,欲向荷花语。
长恨涉江遥,移近溪头住。
闲荡木兰舟,误入双鸳浦。
无端轻薄云,暗作廉纤雨。
翠袖不胜寒,欲向荷花语。
此词以一个看似平凡的少女荡舟遇雨、娇不胜寒的故事,喻写了一幕爱情的悲剧,同时也寄托了一个不谙世故者生活坎坷、遭遇不幸的身世感慨。
全词意味深蕴,含蓄婉转,手法新颖,别具一格。
开篇两句起笔不凡,想像奇特。
女主人公感到离江边路太远了,遂移家近溪头,以便涉江采芙蓉,而且溪水流入江中,也将会流到所思之处吧!
慰情聊胜于无,两句堪称“痴绝”之语。
三、四句又起波澜,她摇荡着木兰船去采芙蓉,却不知不觉误入了双鸳浦。
“木兰舟”,以香木制成的船只,泛指佳美的小船。
芙蓉,即指荷花。
她荡舟缘溪而去,可是却来到触动她孤独情怀之地“双鸳浦”——鸳鸯成双作对的水边。
这里妙一“误”字,竟因“双鸳”这样美好的字眼引起她的不快,正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
过片二句借写泛舟时遇雨,语意双关,表达了女子被弃时复杂的感情。
“无端”,有料想不到之意。
那象浮云般轻薄的男子,竟然毫无理由地玩弄女子的感情,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子却只能暗暗地忍受着无穷的痛苦。
那几乎是绝望的哀伤、绵绵的遗恨,紧揪着人们的心。
“云”、“雨”之喻,本指男女间的欢合,而本词中,却显得如此凄冷悲凉。
这里用谴责、痛悔、爱怜几层含意,深刻地写出被弃女子的心理。
末两句承“帘纤雨”,意谓她那单薄的衣裳怎抵挡寒风冷雨?
只好向荷花诉说自己的幽恨。
“翠袖”句,写女子“不胜”风雨之寒,既点出她的软弱无依的可悲处境,也暗示她的清操独守。
然而心灵上的创伤是无法消除的,无人倾诉,只能悄悄地共荷花相语。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 .晏几道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7-01-01 .
阮郎归 文
清平乐 文
风入松 文
柳阴庭院杏梢墙。
依旧巫阳。
凤箫已远青楼在,水沈谁、复暖前香。
临镜舞鸾离照,倚筝飞雁辞行。
坠鞭人意自凄凉。
泪眼回肠。
断云残雨当年事,到如今、几处难忘。
两袖晓风花陌,一帘夜月兰堂。
西江月·愁黛颦成月浅 文
采桑子·秋千散后朦胧月 文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文翻注译赏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
梦境里黯然销魂无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想诉说我的相思提笔给你写信,但是雁去鱼沉,到头来这封信也没能寄出。
无可奈何缓缓弹筝抒发离情别绪,移破了筝柱也难把怨情抒。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538-539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04 .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chóu)怅(chàng)消魂误。
消魂:魂魄消灭。
多以名悲伤愁苦之状。
江淹《别赋》有“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惆怅:因失望或失意而哀伤。
消魂:一作“佳期”。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zhēng)柱。
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
素:白绢。
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
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又《汉书·苏武传》有“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因合称书信为鱼雁,亦有以鳞代鱼,以鸿作雁者。
另亦指传书信者。
终了:纵了,即使写成。
无凭据:不可靠,靠不住。
移破:犹云移尽或移遍也。
破:唐宋大曲术语。
大曲十余遍,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破,犹尽也,遍也,煞也。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538-539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04 .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chóu)怅(chàng)消魂误。
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
梦境里黯然销魂无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误。
消魂:魂魄消灭。
多以名悲伤愁苦之状。
江淹《别赋》有“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惆怅:因失望或失意而哀伤。
消魂:一作“佳期”。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zhēng)柱。
想诉说我的相思提笔给你写信,但是雁去鱼沉,到头来这封信也没能寄出。
无可奈何缓缓弹筝抒发离情别绪,移破了筝柱也难把怨情抒。
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
素:白绢。
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
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又《汉书·苏武传》有“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因合称书信为鱼雁,亦有以鳞代鱼,以鸿作雁者。
另亦指传书信者。
终了:纵了,即使写成。
无凭据:不可靠,靠不住。
移破:犹云移尽或移遍也。
破:唐宋大曲术语。
大曲十余遍,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破,犹尽也,遍也,煞也。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538-539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04 .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此词上片写梦里相思。
下片写醒后遣怀。
全词语言清畅,而抒情有递进、有顿挫,故沉挚有力。
起首三句:“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是说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
“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
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
“烟水路”三字写出江南景物特征,使梦境显得优美。
上下句“江南”叠用,加深感情力量。
接着两句:“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这两句写得最精彩,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受;
醒来寻思,加备“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
“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
但重叠中又用反跌机势,递进一层,比“江南”一词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备增绵邈。
这种以反跌为递进的句法,词中不多见。
词之上片,写梦中无法寻觅到离人。
下片转写寄信事。
起三句:“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说的是写了信要寄无从寄出,寄了也得不到回音。
相思之情,真到了无可弥补、无可表达的地步了,那只好借音乐来排遣。
结尾两句:“欲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用的乐器是秦筝。
古筝弦、柱十三,每根弦有柱支撑,“柱”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弦急则高,弦缓则低。
她借低音缓弦抒发伤别的情怀,移遍筝柱不免是“断肠”之声。
以“缓弦”、“移柱”来表达其“幽怀难写”,可见以行动写心理,自有其妙处。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小晏亦是“古之伤心人”,所以写出来的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这首词就有这种淡而有味,浅而有致的独特风格。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38-539
更漏子·柳丝长 文翻注译赏
柳丝长,桃叶小。
深院断无人到。
红日淡,绿烟晴。
流莺三两声。
雪香浓,檀晕少。
枕上卧枝花好。
春思重,晓妆迟。
寻思残梦时。
柳丝长,桃叶小。
深院断无人到。
红日淡,绿烟晴。
流莺三两声。
柳丝柔长春雨霏霏,花丛外漏声不断传向远方。
塞雁向南归去令人惊心,杂乱的城鸟寻觅着栖巢,望着画屏上对对金鹧鸪令人格外伤感。
雪香浓,檀晕少。
枕上卧枝花好。
春思重,晓妆迟。
寻思残梦时。
薄薄的香雾透入帘幕之中,美丽的楼阁池榭啊再无人一起观赏。
绣帘低垂独自背着垂泪的红色蜡烛,长梦不断远方亲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肠?
参考资料: 1、 顾农,徐侠.《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花间派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48 2、 林霄.《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12 3、 陈耳东,陈笑呐.《情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47 4、 亦冬.《唐五代词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48 5、 赵仁珪.《唐五代词三百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49 6、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
柳丝长,桃叶小。
深院断无人到。
红日淡,绿烟晴。
流莺三两声。
雪香浓,檀(tán)晕(yùn)少。
枕上卧枝花好。
春思重,晓妆迟。
寻思残梦时。
参考资料: 1、 顾农,徐侠.《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花间派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48 2、 林霄.《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12 3、 陈耳东,陈笑呐.《情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47 4、 亦冬.《唐五代词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48 5、 赵仁珪.《唐五代词三百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49 6、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
柳丝长,桃叶小。
深院断无人到。
红日淡,绿烟晴。
流莺三两声。
柳丝柔长春雨霏霏,花丛外漏声不断传向远方。
塞雁向南归去令人惊心,杂乱的城鸟寻觅着栖巢,望着画屏上对对金鹧鸪令人格外伤感。
雪香浓,檀(tán)晕(yùn)少。
枕上卧枝花好。
春思重,晓妆迟。
寻思残梦时。
薄薄的香雾透入帘幕之中,美丽的楼阁池榭啊再无人一起观赏。
绣帘低垂独自背着垂泪的红色蜡烛,长梦不断远方亲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肠?
参考资料: 1、 顾农,徐侠.《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花间派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48 2、 林霄.《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12 3、 陈耳东,陈笑呐.《情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47 4、 亦冬.《唐五代词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48 5、 赵仁珪.《唐五代词三百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49 6、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
柳丝长,桃叶小。
深院断无人到。
红日淡,绿烟晴。
流莺三两声。
雪香浓,檀晕少。
枕上卧枝花好。
春思重,晓妆迟。
寻思残梦时。
全词以闲雅的笔调和深婉的情致,抒写了春日闺思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纯美的词境。
上片以轻倩妍秀的笔触,描写室外美好的春景。
起首三句描绘柳丝长长、桃叶细嫩、深院空寂的景色,烘托春日寂静的气氛。
“无人到”上加一“断”字,便有怨意,为结处写情作了铺垫。
歇拍三句写院中的景物:淡淡的红日照进院子里,浓绿的树丛笼罩着漠漠轻烟,传来了流莺三两声鸣啭。
一“淡”字,写出春天初阳的特色。
空中水气弥漫,故太阳淡而无光。
绿烟,指草木间的烟霭。
末句以莺声反衬深院的寂静。
过片三句,转写室内的情景:闺中人雪白的肌肤透出了浓香,脸上浅红色的娇晕也消褪了,那绣枕头上、低压着枝梢的花儿十分美好。
雪,喻女子莹白的肌肤;
檀晕,浅红色的妆晕。
上两句暗示闺人一夜独眠,辗转不寐,故妆残晕少。
“枕上”句,隐喻闺人之美,故见枕上花枝而益增枨触。
三句语浅情深,含蓄蕴藉,深婉曲折,颇为耐人寻味。
结拍三句,春思,犹言春情、春愁,指闺人春日的情思。
“晓妆”句,意与温庭筠《菩萨蛮》“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相近,而情韵似更胜,真能写得出“寻思”的神理。
春日里,闺中人闲愁深重,起床后也迟迟不愿去梳妆独自寻思清晓的残梦。
这三句含而不露,无限幽怨尽不言之中。
词中人梦境的内容,作者没有道破,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空间和无穷的回味。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 .晏几道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7-01-01 .
点绛唇·花信来时 文翻注
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
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
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
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
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
应花期而来的风哟,你虽来了,但人已离散去,全不像那花儿依旧。
人到春来瘦,等候着心上人,倚门盼归,折断了门前杨柳。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
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
上天赋予了人多情的心,却不肯给予长相守的机会。
自你我分别后,伴随我的,只是相思的泪、浇愁的酒,沾湿了我的双罗袖。
参考资料: 1、 诸葛忆兵编选,晏殊 晏几道集,凤凰出版社,2013.03,第245页 2、 王洪主编,唐宋词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315页
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
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
花信:花开的风信、消息。
古人将春天分为二十四番花信,即二十四番花信风,各种名花按花信顺序开放。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
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xiù)。
“天与”二句:谓上天赋予了多情之心,却不肯给予长相守的机会。
分飞:离别。
参考资料: 1、 诸葛忆兵编选,晏殊 晏几道集,凤凰出版社,2013.03,第245页 2、 王洪主编,唐宋词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315页
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文注赏
笑艳秋莲生绿浦。
红脸青腰,旧识凌波女。
照影弄妆娇欲语。
西风岂是繁花主。
可恨良辰天不与。
才过斜阳,又是黄昏雨。
朝落暮开空自许。
竟无人解知心苦。
笑艳秋莲生绿浦。
红脸青腰,旧识凌波女。
照影弄妆娇欲语。
西风岂是繁花主。
红脸青腰:写荷的红花绿茎。
可恨良辰天不与。
才过斜阳,又是黄昏雨。
朝落暮开空自许。
竟无人解知心苦。
自许:自我期许。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笑艳秋莲生绿浦。
红脸青腰,旧识凌波女。
照影弄妆娇欲语。
西风岂是繁花主。
可恨良辰天不与。
才过斜阳,又是黄昏雨。
朝落暮开空自许。
竟无人解知心苦。
这是一首描写秋莲的词。
可能寓含着某种寄托,比如说怀念那位名叫“莲”的歌女什么的,也可能没什么寓意,只是描写秋天的莲花。
我们不能穿凿附会,根据“文本”所提供的内容进行分析,是最妥当的。
上片的描写,是把莲花比作了少女,以笑脸以花朵,以腰肢比茎干,以“照影弄妆”比喻莲花的迎风临水。
这样描写,既有形,更有神,把莲花写活了。
总的说,是以花比人、以人喻花,但怎么比喻,落实到具体的词章上,则有一番切入展开、承接转换的手段,更能体现作者的艺术匠心。
头一句是从红花和绿叶切入,“笑艳秋莲生绿浦”,“笑”写花之神情,“艳”写花之色泽,“绿浦”则将荷叶铺满了池塘。
接着展开描写,“红脸青腰”,好像是把一株莲花叠印在了一位少女的身上,红花是她的脸,青梗是她的腰,美艳婀娜的形象立即展现出来。
花与人的结合,很自然地引向了凌波仙子、荷花仙子之类的联想,故而说“旧识凌波女”,把这种联想的范围沿着“旧识”所指示的时间轨道更进一步地拓展开来。
写到“弄妆娇欲语”,已是神情毕见呼之欲出了,而作者的笔锋陡然一转,落到了“西风岂是繁花主”一句上。
“西风”二字与首句的“秋莲”相呼应,亦属点题,而繁华无主则是感叹秋莲之终将凋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