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岚州

作者: 杜审言 朝代: 唐代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诗人所在的隰城县距岚州不是很远,但岚州的西、北、南三面皆有山,比隰城高寒。

诗人两次经过岚州的时间都是春天,去时约在阴历二月底,返时大概是三月初。

三月底隰城一带已是杏红柳绿,三月初也已桃李芬芳。

而同期的岚州却仍冬意萧索花树皆未发。

所以诗的首联说:“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北地,指当时的河东道的北面地方,边城指岚州城。

这里春天来得迟,料峭春寒如同暮冬气象。

  颔联“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是篇中写景的名句。

这联诗的妙处在于容量大,意象丰富。

它以生动的形象确切地描述了岚州的“春光晚”和“气候寒”。

“往来”、“新旧”,细致入微地表现了时间的变化和空间的层次。

“往”“来”两个动词连用作时间副词,既点出了诗人往返行程又表现出时空的跨度。

“新”“旧”两个形容词连用,既再次点明往返的季节又真实形象地记录了雪景环境。

“花不发”,是芽苞欲萌,还是含苞待放呢?

这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

“雪仍残”也同样耐人寻味,冰雪正在消融,还是尚未消融?

任由读者想象。

这毕竟是岚州特有的景象,但又不是不可捉摸的,“来往”是写诗人的活动,“花不发”是诗人往来时的观察。

其中便暗寓了比较。

这比较是与诗人所出发之地及所返回之地隰城的比较,从这联诗可以体会到诗人以少胜多的深厚笔力。

  颈联描摹岚州山水的可爱,“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流水淙淙,清音若琴声,白雪皑皑,山如画的一般。

这景色已足以悦耳怡目,然而“水作琴中听”,又唤起人们的艺术联想,产生了伯牙弹琴的意境: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

怡人心神,荡除烦嚣。

这也许就是诗人所感触的美的所在。

  在这高山流水的境界里,诗人似乎忘掉了一切凡尘琐事,但转瞬之间,他又意识到自己有公务在身,不可贪赏山水久逗留。

因此尾联说:“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诗人怀着惋惜与赞叹的心情,扬鞭催马,继续行进在艰险的山路上。

  杜审言是善于发现美、表现美的人,凡是他到过的地方无不对之产生美感,无论是北国、南荒、江左、中原,祖国的大地山河在他的笔下都异彩纷呈,各自显现出独特的美来。

就是边城岚州,诗人也把它写得美丽动人。

诗人通过这些诗歌表现出对祖国山河深挚的热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其三

作者: 杜审言 朝代: 唐代

携琴绕碧沙,摇笔弄青霞。

杜若幽庭草,芙蓉曲沼花。

宴游成野客,形胜得山家。

往往留仙步,登攀日易斜。

渡湘江

作者: 杜审言 朝代: 唐代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悲叹昔日还在园林里游玩的情景,今年春天花开鸟鸣更引发我在边疆的哀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独自怜惜从京城里出来的人往南逃,真羡慕湘江的水呀,你却往北流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悲叹昔日还在园林里游玩的情景,今年春天花开鸟鸣更引发我在边疆的哀愁。

迟日:春日。

悲昔游:作者旧游之地,因放逐再次经过感到悲伤。

边愁:流放边远地区产生的愁绪。

独怜京国人南窜(cuàn),不似湘江水北流。

独自怜惜从京城里出来的人往南逃,真羡慕湘江的水呀,你却往北流去!

京国:指长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

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

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

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

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

”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此时的悲伤心情。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

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

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

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

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

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

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影响。

“花溅泪”、“鸟惊心”一联,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

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

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

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

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杜审言渡湘江时,正值春光明媚,绿水映青山,秀丽的异乡风光撩人意绪,使被贬迁异地的诗人缅怀过去,遐想未来,心中怅惘、失落。

因此诗的起句感情深沉地直诉:“迟日园林悲昔游”。

他触景生情,回忆起从前在这春光晴丽的大好时光里,尽情游赏园林景色的乐趣,间或还有朋友与他一同饮酒赋诗,赏春惜春,好不痛快。

如今只身南迁,心中之悲不难想象。

“迟日园林”与“昔游”之间加一“悲”字,使句意曲折而丰富,语势跌宕而劲健。

对句:“今春花鸟作边愁”。

“今春”指出渡江的时间。

“花鸟”概括春景,虽没有直接描绘声色,而鸟语花香的境界已在眼前。

“作边愁”,是说今春的花和鸟不同往年,它们也含愁带恨。

这里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以比兴表达诗人的愁思。

一个“作”字,语意双关。

既象说花鸟,又是说人,亦可理解为人与花鸟同说,婉曲而有机趣。

  这句诗色彩清淡,情意浓挚,七个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远游伤春的情怀。

“独怜京国人南窜”,是这首诗的中心所在,从前两句的忆春、伤春转入叙事抒情,感慨自己从京都流贬到荒僻的南地。

“独”字下得有力,使全句生神,激活全篇。

“不似湘江水北流”,紧承第三句点题作结,出语自然。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初唐七绝,味在酸咸之外,‘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所谓“味在酸咸之外”,即指诗中蕴含的情感复杂丰富余味无穷。

这些诗句的妙处,不仅在于融情于景,而且还通过时间、空间、景物的不同对比,形成一种杳邈迷茫的意境,仿佛有万般的游丝争惹人的离愁,读者细细体味就能感受其巨大的感染力。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初读似常语,并无警策之处,仔细品味,就可看到诗人怅惘的形象。

他独立舟头,思悠悠,无限离愁,正如一江春水向北流。

杜审言性格爽朗轩豁,喜直抒胸臆,这自是其诗的特色之一。

《载酒园诗话》说他“即作磊砢语,亦犹苏子瞻坐桄榔树下食芋饮水,略无攒眉蹙额之态。

”这段形象的评语,可帮助我们从多方面去感受欣赏杜审言诗的风格。

  胡应麟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他说:“唐初五言绝,子安诸作已入妙境。

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

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

”这首诗以押韵对起,又以对作结,俱有整齐美、和谐美以及反复咏叹的韵味。

初唐时期是七绝初创的阶段,杜审言这首《渡湘江》是有相当影响的,说它“具有开启诗坛新风的作用”,也不为过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登襄阳城

作者: 杜审言 朝代: 唐代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我客游他乡,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楚山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

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习池的风景已与当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种清幽之美,归路所见,满目尘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我客游他乡,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

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

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楚山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

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一名望楚山。

汉水:长江支流。

襄阳城正当汉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

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

冠盖:里名,据《襄阳耆旧传》载,冠盖里得名于汉宣帝时。

因为当时襄阳的卿士、刺史等多至数十人。

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

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习池的风景已与当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种清幽之美,归路所见,满目尘埃。

习池:汉侍中习郁曾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后人称为习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作者: 杜审言 朝代: 唐代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28-29 .

独有宦(huàn)游人,偏惊物候新。

宦游人:离家作官的人。

物候: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

云霞出海曙(shǔ),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pín)。

淑气:和暖的天气。

绿蘋:浮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巾:一作“襟”。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28-29 .

独有宦(huàn)游人,偏惊物候新。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

宦游人:离家作官的人。

物候: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

云霞出海曙(shǔ),梅柳渡江春。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pín)。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

淑气:和暖的天气。

绿蘋:浮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巾:一作“襟”。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28-29 .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首一首和诗,作者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诗人却像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

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

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

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

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

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

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

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

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

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像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

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

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

  接着,写春鸟。

“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

“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

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

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

”(《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

  然后,写水草。

“晴光”即谓春光。

“绿苹”是浮萍。

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

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

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

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

  “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

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

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

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

  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

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

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彩处,恰在中间二联。

  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

  这首诗造语警策。

体例上韵脚分明,平仄和谐,对仗工整,已是成熟的律诗作品。

结构上,首联一个意群,颔联颈联一个意群,尾联又一个意群,并且首尾呼应、中间展开。

这种行文方式是初唐律诗乃至此后的唐律中常用的格式。

因此,这首诗可谓初唐时期完成近体诗体式定格的奠基之作,具有开源辟流的意义。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28-29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5-16 .

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

作者: 杜审言 朝代: 唐代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

坐携馀兴往,还似未离群。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

坐携馀兴往,还似未离群。

  公元689年(唐永昌元年)前后,杜审言在江阴任县丞、县尉等职时,应临津县郑明府之邀,在一个秋日的夜宴上,即兴抒怀,作了这首《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诗。

此时,诗人年愈四十,颇负诗名,但仕途坎坷,久沉下僚,且曾经贬谪吉州司户参军,受司马周季重和司户郭若讷诬谄几致死,儿子杜并也惨遭杀害。

在这一系列打击之下,诗人深感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身不由己,并因而产生了“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的思想。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秋夜宴会的情景,也真实地反映了诗人这一时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

  诗以身世之慨落笔,率直深沉,“行止皆无地”,是写诗人在仕途上进退维谷,处境困厄。

在此失路艰虞的情况下,“招寻独有君”,意即:只有您还相邀我,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郑明府感激赞美之情。

言外之意就是说郑明府是惟一能以恩德相结的知己,以声气相求的知音。

在赞美郑明府的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得一知己而心满意足的情绪,为全诗创造了友好愉悦的气氛。

这联诗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把一个普通的邀请,写得激荡人心,意味深远。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既是诗人即席产生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也是诗人多年来郁郁不得志的表现。

酒可以解忧,酒可以消愁,醉中岁月易逝,这就流露诗人胸中的愤愤不平。

“身外即浮云”,是说一身之外,荣名利禄都像过眼烟云,不值得去追求。

这貌似旷达的言词的背后,不免含有几分愤懑之情。

  诗没有直接描述饮宴的热烈场面,但通过“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的景物描写,已透露出宾主之间通宵达旦的欢宴。

“露白”,说明有月华高照。

在这月朗风清之秋夜,朋友们饮酒赋诗,不知不觉中时间飞逝,夜里清晰的钟声催人,拂晓滴嗒的漏声促人。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夜欢宴过去了,终于到了告别的时刻。

  在通宵达旦的欢宴之后,正与朋友告别之际,诗人没有一句留恋惜别的絮语,却说:“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意思是:只要有您的友谊在,我就不会感到孤独,表明友谊的深厚与真挚,使他这个“行止皆无地”的人将不会再感到孤单,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慰藉。

实际上是对郑明府又一次的赞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旅寓安南

作者: 杜审言 朝代: 唐代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岭南的气候真特殊,严寒来得迟,暖风又常吹。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山果冬天熟,野花正月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雨天生雾气,霜天会打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故乡远在万里外,这特殊的气候使我的乡愁更加倍。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初唐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09月第1版:163 2、 楚梅编著. 楚梅居笔谭 上 诗境岭南 历代岭南山水诗词选择: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05:71页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岭南的气候真特殊,严寒来得迟,暖风又常吹。

交趾: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

后来泛指五岭以南。

该诗中指越南北部。

风候:即风物气候。

催:催促。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山果冬天熟,野花正月开。

仲冬:即农历十一月,为冬季的第二个月。

正月:农历一月。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雨天生雾气,霜天会打雷。

积雨:连续下雨;

积存的雨水。

轻霜:薄霜。

震雷:响雷,霹雳。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故乡远在万里外,这特殊的气候使我的乡愁更加倍。

逾:超出;

越过。

从来:由来,历来,向来,往常。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初唐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09月第1版:163 2、 楚梅编著. 楚梅居笔谭 上 诗境岭南 历代岭南山水诗词选择: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05:71页

夏日过郑七山斋

作者: 杜审言 朝代: 唐代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我们都有喜爱酒的嗜好,我就找到你的山中别墅来。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薜荔女萝伸向山上的的小径,荷花菱花开在水亭的周围。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太阳尤散发着的热气含着残雨,阴云传送看黄昏的雷声。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洛阳城里报暮的钟、鼓之声清晰地传来,但车马仍然拴着,迟迟没有起程。

参考资料: 1、 萧枫,桑希臣.唐诗宋词元曲 一:线装书局,2002.01:第54页 2、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 (上):长春出版社,1994年01月:第107页 3、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338页 4、 伍心铭.唐诗三百首鉴赏:时事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37页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我们都有喜爱酒的嗜好,我就找到你的山中别墅来。

樽(zūn)中好(hào):喜爱杯中之物。

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言:句首助词,无义,凑足音节。

谷口:汉代县名,在今陕西礼泉县东。

据皇甫谧《高士传》记载,汉代有一个叫郑璞的人,家住谷口,躬耕垄亩,避世隐居,恬淡静默。

成帝之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他出山,他也不屈就。

当时人们佩服他的清高,名振京师。

杜审言因友人姓郑,就以谷口借指友人的山斋,用郑璞的清高,比喻友人的高洁。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薜荔女萝伸向山上的的小径,荷花菱花开在水亭的周围。

薜(bì):薜荔,木本植物,又名末莲、木馒头,茎蔓生,花小,果实形似莲房。

萝:女萝:地衣类植物,即松萝,常寄生松树上,丝状,蔓延下垂。

晋后多以薜萝指隐士的服装。

此用以赞美郑七归隐之志。

芰(jì):菱角,两角者为菱,四角者为芰。

屈原《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之句,后用芰荷指隐者的服装,比喻生活高洁。

此用其意,赞赏友人。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太阳尤散发着的热气含着残雨,阴云传送看黄昏的雷声。

日气:日光散发的热气。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洛阳城里报暮的钟、鼓之声清晰地传来,但车马仍然拴着,迟迟没有起程。

洛阳:唐代东都。

钟鼓:古代有黄昏时击鼓、撞钟以报时的风尚。

此指时近傍晚。

系(xì):拴缚。

迟回:迟疑,徘徊。

参考资料: 1、 萧枫,桑希臣.唐诗宋词元曲 一:线装书局,2002.01:第54页 2、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 (上):长春出版社,1994年01月:第107页 3、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338页 4、 伍心铭.唐诗三百首鉴赏:时事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37页

大酺

作者: 杜审言 朝代: 唐代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毗陵:古地名。

本春秋时吴季札封地延陵邑。

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江苏省常州市。

三国吴时,为毗陵典农校尉治所。

晋太康二年始置郡,治所移丹徒。

历代废置无常,后世多称今江苏常州一带为毗陵。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都尉山亭

作者: 杜审言 朝代: 唐代

紫藤萦葛藟,绿刺罥蔷薇。

下钓看鱼跃,探巢畏鸟飞。

叶疏荷已晚,枝亚果新肥。

胜迹都无限,只应伴月归。

12345 共5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