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栖梧·甲辰七夕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开过南枝花满院。

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

高树数声蝉送晚。

归家梦向斜阳断。

夜色银河情一片。

轻帐偷欢,银烛罗屏怨。

陈迹晓风吹雾散。

鹤钩空带蛛丝卷。

开过南枝花满院。

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

高树数声蝉送晚。

归家梦向斜阳断。

夜色银河情一片。

轻帐偷欢,银烛罗屏怨。

陈迹晓风吹雾散。

鹤钩空带蛛丝卷。

  《凤栖梧》,即《蝶恋花》,又名《鹊踏枝》。

唐教坊曲,《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

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甲辰”,为理宗淳祐四年(1244),时词人四十五岁,尚滞留在苏州。

  上片“开过”五句,“七夕”即景。

“开过”一句,言南面枝头上的桂花,因受到的阳光多所以开得较早,这之后满院的桂树才陆续吐香。

接着的二句与后二句时序上应该倒装。

“高树”两句,触景生情。

此言园中高树梢上传来了几声哀切的秋蝉声,这多象是在唱别那晚晴天气啊。

但是我(指词人)孤身留在苏州,只要求能够象牛郎织女那样的与苏姬在七夕团聚一会。

可是即便身在苏州,而且还是在梦境中,也被夕阳的光亮照醒过来,无法与苏姬获得团圆也。

此时,苏姬早已离他而去(可参阅《思佳客·癸卯除夜》及《六丑·壬寅岁吴门元夕风雨》)。

“新月”二句。

七夕之晚,当新月临空的时候,姑娘、媳妇们已经相约着聚集在西楼之上,竞相穿针引线,以便向织女祈求“乞巧”。

而我也曾经与苏姬相约,希望她七夕前能够归家。

这样我们还可以共同在晚上穿金针,祈乞巧。

但是约定成空,姬未回来,岂不痛哉!

上片以“乞巧”、“求梦” 两事反映了当时七夕的时俗,并示己之思姬深情。

  “夜色”三句,承上写梦境。

此言词人又在夜色深深中进入梦境之中,仿佛自己与爱人也如牛郎织女相逢在鹊桥上似的欢聚在一起。

正当他俩在轻绡帐中两情依依,欢情渐浓时,床边屏风边的银烛突爆灯花,惊醒了这场好梦,使词人不由得心生怨恨。

“陈迹”两句,梦醒景。

此言过去我与苏姬的欢情象薄雾一样随着梦醒而被晓风吹散,眼前只见帘钩上还缠绕着苏姬遗留下来的,那些令人牵肠挂肚的蛛丝似的丝线。

物在人散,只有使我徒生悲痛罢了。

下片述梦景及醒后情景。

  据词中述说来看,苏姬肯定已经离他而去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思佳客·迷蝶无踪晓梦沉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迷蝶无踪晓梦沉。

寒香深闭小庭心。

欲知湖上春多少,但看楼前柳浅深。

愁自遣,酒孤斟。

一帘芳景燕同吟。

杏花宜带斜阳看,几阵东风晚又阴。

虞美人·秋感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背庭缘恐花羞坠。

心事遥山里。

小帘愁卷月笼明。

一寸秋怀禁得、几蛩声。

井梧不放西风起。

供与离人睡。

梦和新月未圆时。

起看檐蛛结网、又寻思。

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翠微路窄,醉晚风、凭谁为整欹冠。

霜饱花腴,烛消人瘦,秋光作也都难。

病怀强宽。

恨雁声、偏落歌前。

记年时、旧宿凄凉,暮烟秋雨野桥寒。

妆靥鬓英争艳,度清商一曲,暗坠金蝉。

芳节多阴,兰情稀会,晴晖称拂吟笺。

更移画船。

引佩环、邀下婵娟。

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

暗香·送魏句滨宰吴县解组分韵得阖字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县花谁葺。记满庭燕麦,朱扉斜阖。妙手作新,公馆青红晓云湿。天际疏星趁马,帘昼隙、冰弦三叠。尽换却、吴水吴烟,桃李靓春靥。 风急。送帆叶。正雁水夜清,卧虹平帖。软红路接。涂粉闱深早催入。怀暖天香宴果,花队簇、轻轩银蜡。更问讯、湖上柳,两堤翠匝。
县花谁葺。记满庭燕麦,朱扉斜阖。妙手作新,公馆青红晓云湿。天际疏星趁马,帘昼隙、冰弦三叠。尽换却、吴水吴烟,桃李靓春靥。 风急。送帆叶。正雁水夜清,卧虹平帖。软红路接。涂粉闱深早催入。怀暖天香宴果,花队簇、轻轩银蜡。更问讯、湖上柳,两堤翠匝。   《暗香》,本姜夔自度曲,作“仙吕宫”。其小序云:“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援简索句,且徵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见《白石道人歌曲》卷四)。后张炎用咏荷花荷叶,更名《红情》、《绿意》。双调,九十七字,前片九句五仄韵,后片十句七仄韵,例用入声部韵。前片第五字,后片第六字,皆领格字,宜用去声。梦窗此首词亦仿姜词用入声部韵,只是用韵较宽,占十五、十七、十八、十九四部韵。存此,供参考。    《阳春白雪》集:魏句滨,名庭玉。《苏州府志》吴令魏庭玉,宛陵人(今安徽宣城),嘉熙四年(1240)任。又《宁国志》句滨在府城东,此是以其人籍贯称之。魏庭玉任吴县在嘉熙四年前,其解组在淳佑三年(1243)后矣。“解组”,去官也。韦应物诗:“解组傲园林”可证之。此词是魏句滨从吴县县令任上离职,词人的送别词。    “县花”三句,赞魏宰之勤政。开句一声断喝,吴县如今繁荣似锦,究竟是谁的功劳?反问句不答自明,魏宰也。想当初,魏宰未来时,县中连县衙内也是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县府大门甚至因损环而斜掩着,正是满目破败景象。今昔对照,更觉魏宰功劳匪浅。“妙手”两句,承上述政绩。言吴县经过魏宰的不懈整顿,如今已重新昌盛繁华,县衙也修葺一新,红花绿叶郁郁葱葱。“天际”两句,述吴县百姓对魏宰的留恋。此言如果魏宰你要离任而去,那未还是趁着东方泛白,星稀之时早早离开为妥,因为你听听,在县中百姓家的门缝、帘隙中,正在泄露出再三挽留你的《阳关三叠》的琴声啊!“尽换却”两句,言吴县如今拥有的好山好水好风光,都是你魏宰勤政的丰硕果实啊。上片赞魏宰治吴有功。    “风急”五句,设想魏回家路上情景。言魏宰乘船归去,一路上有顺风相送,途中还可以看到月夜时雁落水滩和虹桥平贴卧于水面的自然美景。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自己繁华的故乡。“软红”,指软红尘,即繁华之地。苏轼有诗:“软红犹恋属车尘”。自注:“前辈戏言吾:‘西湖风月,不如东华软红香土’。”“涂粉闱”三句,是词人祝颂辞。希望魏句滨能再次题名宫闱,早早入朝为官。那时又可以胸藏皇上御赐的宴果,在歌舞队的簇拥下,燃烧着宫烛风光地回府去。“更问讯”两句,词人的话。“帀”,匝的异体字,意即周围。言到那时你在朝为官,我就可以来信询问老友,京城西湖湖岸周围种着的柳树怎么样了?西湖中有“柳浪闻莺”、“苏堤春晓”等景,所以词人以柳色借代西湖风光也。下片祝愿魏句滨能上调京城,再次从政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香·蜡梅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蟫叶黏霜,蝇苞缀冻,生香远带风峭。

岭上寒多,溪头月冷,北枝瘦、南枝小。

玉奴有姊,先占立、墙阴春早。

初试宫黄澹薄,偷分寿阳纤巧。

银烛泪深未晓。

酒钟悭、贮愁多少。

记得短亭归马,暮衙蜂闹。

豆蔻钗梁恨袅。

但怅望、天涯岁华老。

远信难封,吴云雁杳。

蟫叶黏霜,蝇苞缀冻,生香远带风峭。

岭上寒多,溪头月冷,北枝瘦、南枝小。

玉奴有姊,先占立、墙阴春早。

初试宫黄澹薄,偷分寿阳纤巧。

蟫:一本作“蝉”。

北枝瘦南枝小:一本作“枝北枝南开小”。

澹:同“淡”。

薄:一本作“泊”。

银烛泪深未晓。

酒钟悭、贮愁多少。

记得短亭归马,暮衙蜂闹。

豆蔻钗梁恨袅。

但怅望、天涯岁华老。

远信难封,吴云雁杳。

深:一本作“珠”。

梁:一本作“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醉蓬莱·夷则商七夕和方南山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望碧天书断,宝枕香留,泪痕盈袖。

谁识秋娘,比行云纤瘦。

象尺熏炉,翠针金缕,记倚床同绣。

月亸琼梳,冰销粉汗,南花熏透。

尽是当时,少年清梦,臂约痕深,帕绡红皱。

凭鹊传音,恨语多轻漏。

润玉留情,沈郎无奈,向柳阴期候。

数曲催阑,双铺深掩,风镮鸣兽。

望碧天书断,宝枕香留,泪痕盈袖。

谁识秋娘,比行云纤瘦。

象尺熏炉,翠针金缕,记倚床同绣。

月亸琼梳,冰销粉汗,南花熏透。

尽是当时,少年清梦,臂约痕深,帕绡红皱。

凭鹊传音,恨语多轻漏。

润玉留情,沈郎无奈,向柳阴期候。

数曲催阑,双铺深掩,风镮鸣兽。

  《醉蓬莱》,《词谱》:《乐章集》注林钟商,始于柳永庆老人星现。

云:“永为屯田员外郎,为太史奏老人星见,仁宗命词臣为乐章,柳方冀进用,即作《醉蓬莱》词奏呈。

”又名《雪月交光》、《冰玉风月》。

双调,九十七字,上片十一句,下片十二句,上下片各四仄韵。

此词上片第一、五、八句,下片第六、九句,均作上一下四句法。

     “七夕”,农历七月七日,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吴文英词集中尚有七首“七夕”词:《六么令·七夕》、《荔枝香近·七夕》、《秋蕊香·七夕》、《诉衷情·七夕》、《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惜秋华·七夕》、《凤栖梧·甲辰七夕》,可以互相参阅。

     “望碧天”三句,忆旧日“秋娘”。

“望碧天书断”,原无“望”字,为平入空格,拟补一“怅”字。

此言抬头望青天,不见鸿雁传信到;

低头嗅床中,卧枕尚遗伊人香,襟袖犹沾伊泪痕。

虽离别而仍相思也。

“谁识”两句是说:有哪一位还认识那像行云流水般纤细的“秋娘”呢?

“象尺”六句,一“记”字透出此全系回忆。

此言记得曾与“秋娘”两个人倚偎在床前,商量如何进行刺绣。

绣架旁的几上用象牙制的直尺压着绣样,房中的熏炉内香气氤氲;

绣架上还放着金针与彩色丝线,用以等待乞巧。

这些都是从前一个七夕之夜的情景。

记得天上的月牙儿像似一把晶莹的玉梳斜挂在空中,凉爽的秋夜收敛了她身上的香汗,南园中飘过来的花香也弥漫在绣房中。

上片全是忆旧。

     “尽是”四句,承上而转。

此处是说:过去那些年轻时代美好的回忆,现在只有到清秋梦中去寻觅了。

但是伊人确实在你的臂上残留有因亲热而咬下的齿痕;

在两人定情的丝帕上还保留着她的胭脂吻痕。

“凭鹊”两句是说:你想嘱托喜鹊传递自己的相思情,可是又怕它叽叽喳喳的多嘴多舌,将只供你我俩知道的秘密轻易地泄露出去。

“润玉”六句,申诉男女相思意。

此言“秋娘”,曾经送给他一块暖玉作为定情物,而他也因为相思无奈,曾去柳荫下等候过她的倩影,冀希她能应约而至。

所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即指此。

但是约而不至,所以他只好隔墙清歌数曲,催促她现身,但是最终还是不见伊人,惟见紧闭的大门上衔环的铺首被秋风吹出嗡嗡的哀鸣声。

此极言曲终人不见之哀伤。

又“双铺”“环鸣”,即铺首,指装在门上用来衔环的动物头形。

据《汉书·哀帝记》:“孝文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

”下片忆少年事,记相思情。

     全词描写的一位多情男子,可以是词人自身,也可以是友人方南山,又可以是另一个多情种子。

究竟是谁,只好由读者自己猜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风入松·桂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兰舟高荡涨波凉。

愁被矮桥妨。

暮烟疏雨西园路,误秋娘、浅约宫黄。

还泊邮亭唤酒,旧曾送客斜阳。

蝉声空曳别枝长。

似曲不成商。

御罗屏底翻歌扇,忆西湖、临水开窗。

和醉重寻幽梦,残衾已断熏香。

过秦楼·黄钟商芙蓉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藻国凄迷,麹澜澄映,怨入粉烟蓝雾。

香笼麝水,腻涨红波,一镜万妆争妒。

湘女归魂,佩环玉冷无声,凝情谁诉。

又江空月堕,凌波尘起,彩鸳愁舞。

还暗忆、钿合兰桡,丝牵琼腕,见的更怜心苦。

玲珑翠屋,轻薄冰绡,稳称锦云留住。

生怕哀蝉,暗惊秋被红衰,啼珠零露。

能原注去声西风老尽,羞趁东风嫁与。

藻国凄迷,麹澜澄映,怨入粉烟蓝雾。

香笼麝水,腻涨红波,一镜万妆争妒。

湘女归魂,佩环玉冷无声,凝情谁诉。

又江空月堕,凌波尘起,彩鸳愁舞。

还暗忆、钿合兰桡,丝牵琼腕,见的更怜心苦。

玲珑翠屋,轻薄冰绡,稳称锦云留住。

生怕哀蝉,暗惊秋被红衰,啼珠零露。

能原注去声西风老尽,羞趁东风嫁与。

麹:亦写作“曲”。

澜:一作“尘”。

映:一本作“碧”。

诉:亦写作“愬”,一本作“想”,一本作“语”。

彩鸳:一本作“绣鵷”。

兰:一本作“蓝”。

屋:一本作“谷”,一本作“幄”。

生怕哀蝉:一本缺“蝉”字。

被:一本作“破”。

能:原注:去声;

一本作“奈”。

羞趁东风嫁与:一本无“羞”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藻国凄迷,麹澜澄映,怨入粉烟蓝雾。

香笼麝水,腻涨红波,一镜万妆争妒。

湘女归魂,佩环玉冷无声,凝情谁诉。

又江空月堕,凌波尘起,彩鸳愁舞。

还暗忆、钿合兰桡,丝牵琼腕,见的更怜心苦。

玲珑翠屋,轻薄冰绡,稳称锦云留住。

生怕哀蝉,暗惊秋被红衰,啼珠零露。

能原注去声西风老尽,羞趁东风嫁与。

  “过秦楼”,《词谱》:“调见《乐府雅词》李甲作,其词中有‘曾过秦楼’句,取以为名。

”双调,一百十一字。

前片十二句,四仄韵;

后片十一句,四仄韵。

  “芙蓉”,荷花的别称。

  “藻国”三句,述荷叶的神韵。

“藻国”,荷生水中,故云藻国。

“曲”,酒曲也。

发酵时酒曲呈黄绿色。

这里借喻叶色。

此言田田荷叶覆盖水面,迷迷蒙蒙无际无涯。

黄绿色的荷叶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使水叶一色,浑然难分。

清晨远望水面荷叶,好象包裹在又白又蓝的烟雾之中。

“香笼”三句,述荷花的色、香、形。

“腻涨红波”。

一句脱胎于杜牧《阿房宫赋》中:“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此言荷花的香气似麝香般的散溢四周,红艳艳的花色把水波也染成了胭脂红,水面平静如镜,荷花亭亭玉立在水中,恰似临镜梳洗的绝色佳人,高洁典雅,人见人爱。

然而因自愧不如,就会爱极生妒也。

“湘女”三句。

“湘”,湖南省的简称,湖南又称芙蓉国。

故以湘女借代荷花。

毛泽东有“芙蓉国里尽朝晖”诗句,可参照之。

此言荷花又好像湘水女神从水上飘然而来,她身上的饰物(即荷的茎、叶、莲蓬等物)虽多,却只见其形动而不闻其声起。

她专注独立水面的神态,又好像要向什么人倾诉心曲一样。

“愬”,通诉,即告诉、倾诉。

“又江空”三句,叙夜色中的荷花。

言静夜中月儿西坠,水面更显空旷。

朦胧中玉立在水面上的荷花化作了凌波去来的仙女,又好像一对对翩翩起舞的五彩鸳鸯。

上片将荷的叶、花、茎、色、香、形一一描述,给人以完整的印象。

  “还暗忆”三句,承上述莲蓬、莲子。

“菂”,即是莲子。

一“忆”字,领起下片。

词人回忆以前有一次曾荡桨在荷淀中,钿合般的莲蓬可以用船桨勾到,同船的佳人用玉臂采下了鲜嫩的莲蓬,荷梗的茎丝欲断还连。

莲子芯极苦,由“苦”味,联想到荷的孤芳清高的气质,更使人怜惜不已。

“玲珑”三句,续写莲蓬及藕根。

言翠绿色的莲蓬外形玲珑透剔,里面就像座座小屋居住着颗颗莲子。

切成冰绡般薄的藕片,连着缠绵不绝的藕丝。

似乎这藕丝能将这一片鲜艳美丽的荷淀永远拴住。

词人以其丰富的想象力,赋于无知的荷花以通灵的人性,故有此深厚的感情也。

“生怕”三句,替荷花的身后设想。

一“怕”字,直管到底,明设想之意。

词人说:我恐怕到那残蝉哀鸣的深秋降临之时,水中的荷花将变得凋零不堪,惟见枯叶残梗上流淌着泪珠似的露珠,老景凄凉啊!

“能西风”两句作结,以景寓意。

末句“羞趁东风嫁与”,反用李贺诗“嫁与东风不须媒”句意。

言荷花宁可遭受西风的摧残,凋零衰败,也不愿意伴着春风去与百花争妍斗艳。

这里词人以花设喻,盛赞那些孤芳自重,却不愿随波逐流去献媚权贵的文人。

全词紧扣题目,从各个方面为读者描述了荷的整体形态及其清高气质,给读者无穷回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垂丝钓近·云麓先生以画舫载洛花宴客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听风听雨,春残花落门掩。

乍倚玉阑,旋剪夭艳。

携醉靥。

放溯溪游缆。

波光撼。

映烛花黯澹。

碎霞澄水,吴宫初试菱鉴。

旧情顿减。

孤负深杯滟。

衣露天香染。

通夜饮。

问漏移几点。

678910 共40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