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败叶填溪水已冰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败叶填溪水已冰,夕梦犹照短长亭。

何年废寺失题名。

倚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净消尘土礼金经。

败叶填溪水已冰,夕梦犹照短长亭。

何年废寺失题名。

干枯凋落的树叶堆积在溪上,水已结冰。

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依然照着长亭短亭。

来到一座废寺前,寺的门额上已经看不清寺名。

倚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净消尘土礼金经。

闲游的过客驻马临摹碑上之字,富家子弟拨弄佛前灯芯。

尘世辛劳,凡人几时醒悟。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2005-5-1:279 2、 徐燕婷 朱慧国 .纳兰词评注:上海三联书店,2014-1:67

败叶填溪水已冰,夕梦犹照短长亭。

何年废寺失题名。

干枯凋落的树叶堆积在溪上,水已结冰。

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依然照着长亭短亭。

来到一座废寺前,寺的门额上已经看不清寺名。

败叶:干枯凋落的树叶。

题名:寺名。

倚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净消尘土礼金经。

闲游的过客驻马临摹碑上之字,富家子弟拨弄佛前灯芯。

尘世辛劳,凡人几时醒悟。

斗鸡人:斗鸡本为一种游戏,战国时即已存在。

《战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

”此处“斗鸡人”与前“倚马客”对举,谓到此寺中之人已非往日的善男信女,而是前来闲游的过客,或是贵族豪门的公子哥们。

金经:佛经,即《金刚经》,为《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简称。

自东晋以后有多种译本。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2005-5-1:279 2、 徐燕婷 朱慧国 .纳兰词评注:上海三联书店,2014-1:67

败叶填溪水已冰,夕梦犹照短长亭。

何年废寺失题名。

倚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净消尘土礼金经。

  上阙写废寺之外景,荒凉冷寂,繁华消歇。

“败叶填溪水已冰”,秋天的树叶凋零了,遂成“败叶”,而萧瑟的秋风又将这些枯叶吹到溪水里。

“填”字说明败叶之多,给人一种沉重压抑之感。

“水已冰”说明时令已值深秋冬。

“夕阳犹照短长亭”说的是荒秋暮景。

黄昏时分,夕阳斜照长亭短亭,而行人已经杳无踪迹。

此句表面上说的是亭,实际上是人,因为长亭也好,短亭也罢,在古代皆含送别之意。

此句勾勒的残阳落照、野亭萧然的暮景与前句“败叶填溪水已冰”的意境十分相合,遂为全词定下凄凉的基调。

有了背景的铺垫后,作者开始切入“废寺”主题。

“何年废寺失题名”,古人游览庙宇时常题名以资纪念,这些题名经年遭受风吹雨打,最终模糊难辨,以至作者想要追问这究竟是哪一年的寺庙。

这一句是正面渲染废庙的冷落苍凉。

  下片写废寺内景,残破不堪,香火断绝。

“倚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

此二句谓到此寺中之人已非往日的善男信女,而是前来闲游的过客,或是贵族豪门的公子哥们。

其中“斗鸡人拨佛前灯”一句用了唐朝贾昌的典事。

唐玄宗好斗鸡,在两宫之间设立斗鸡坊。

贾昌七岁,通晓鸟语,驯鸡如神,玄宗任命他为五百小儿长,每天赏赐金帛。

贾昌父亲死,玄宗赐他葬器。

天下人称其“神鸡童”。

贾昌被玄宗恩宠四十年。

天宝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奔蜀,贾昌换了姓名,依傍于佛寺。

其家被乱兵劫掠,一物无存。

大历年间,贾昌依存于寺僧,读佛经,渐通文字,了解经义。

日食粥一杯,卧草席。

作者用贾昌的故事显然是说寺庙的命运同人的命运一样,在风雨流年中饱经盛衰兴亡、荣辱浮沉,最终繁华不再,一切归于荒凉冷落。

结尾“净消尘土礼金经”,更是精警妙出,充分体现了纳兰词“君本春人而多秋思”(梁佩兰评性德语)的凄凉哀婉之风。

此句谓,那些临碑者也好,斗鸡人也罢,以及过去来到这里的贵宦雅宾、文人墨客,虽然贤愚有所不同,然而在这劳劳尘世,终同归一梦。

这分明是“人生如梦”的感喟了,但是再也没有苏东坡“一樽还酹江月”的豪放与洒脱,有的仅是对“悲欢离合终成空”的无限悲凉的感怀。

  全词语调低沉,含蕴良多,耐人寻味,透露了纳兰内心深处不胜苍凉的悲感。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 子艮.纳兰词剪碎一地的残香与叹息:万卷出版,2012:89-90 2、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246页

清平乐·发汉儿村题壁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参横月落,客绪从谁托。

望里家山云漠漠,似有红楼一角。

不如意事年年,消磨绝塞风烟。

输与五陵公子,此时梦绕花前。

参横月落,客绪从谁托。

望里家山云漠漠,似有红楼一角。

月亮已落,夜色已深,心头的愁绪叉能向谁诉说。

透过微薄的月色,向家乡的方向放眼远望,一片寒烟萦绕,隐约中只能看见红楼的一角。

不如意事年年,消磨绝塞风烟。

输与五陵公子,此时梦绕花前。

不如意的事情年年都有,这塞外寒烟里,竞蹉跎了好些年岁。

哪里比得上那京城之中的富家公子们,此时一定在楼中梦里笙歌,还没有醒来。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261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297页

参横月落,客绪从谁托。

望里家山云漠漠,似有红楼一角。

月亮已落,夜色已深,心头的愁绪叉能向谁诉说。

透过微薄的月色,向家乡的方向放眼远望,一片寒烟萦绕,隐约中只能看见红楼的一角。

参(shēn)横月落:指落月与横斜的星显得参差不齐的样子。

参:参宿,二十八宿之一,属西方土宿。

中间三颗星俗称三星。

漠漠:这里指大面积分布的样子。

红楼:即家园中的楼阁。

不如意事年年,消磨绝塞风烟。

输与五陵公子,此时梦绕花前。

不如意的事情年年都有,这塞外寒烟里,竞蹉跎了好些年岁。

哪里比得上那京城之中的富家公子们,此时一定在楼中梦里笙歌,还没有醒来。

绝塞:遥远的边塞。

五陵公子:京都富豪子弟。

五陵:以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立的五个陵邑而得名,古人以五陵代指京都繁华之地。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261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297页

金缕曲 姜西溟言别,赋此赠之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谁复留君住?

叹人生、几翻离合,便成迟暮。

最忆西窗同翦烛,却话家山夜雨。

不道只、暂时相聚。

衮衮长江萧萧木,送遥天、白雁哀鸣去。

黄叶下,秋如许。

曰归因甚添愁绪。

料强似、冷烟寒月,栖迟梵宇。

一事伤心君落魄,两鬓飘萧未遇。

有解忆、长安儿女。

裘敝入门空太息,信古来、才命真相负。

身世恨,共谁语。

天仙子 渌水亭秋夜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触损金波碎。

好天良夜酒盈樽,心自醉,愁难睡,西南月落城乌起。

长相思·山一程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参考资料: 1、 丁成泉,唐玲玲,田蕙兰,黄济华 .古今诗粹 :教育出版社 ,1985.04. :第382页 . 2、 王大绩,靳文玲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大全 :农村读物出版社 ,2011.09 :第192页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yú)关那畔(pàn)行,夜深千帐灯。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风一更,雪一更,聒(guō)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丁成泉,唐玲玲,田蕙兰,黄济华 .古今诗粹 :教育出版社 ,1985.04. :第382页 . 2、 王大绩,靳文玲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大全 :农村读物出版社 ,2011.09 :第192页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yú)关那畔(pàn)行,夜深千帐灯。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风一更,雪一更,聒(guō)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丁成泉,唐玲玲,田蕙兰,黄济华 .古今诗粹 :教育出版社 ,1985.04. :第382页 . 2、 王大绩,靳文玲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大全 :农村读物出版社 ,2011.09 :第192页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

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

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

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

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

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纳兰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

“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

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

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

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

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

“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

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景入心的表现,满怀心事悄悄跃然纸上。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泊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王国维曾评:“容若词自然真切。

”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

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纳兰词典评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01 :第73页 . 2、 蓝光中 .历代诗歌选读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01. :第313页 .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一作:泪雨零 / 夜雨霖)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

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一作:泪雨零 / 夜雨霖)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

参考资料: 1、 豆瓣网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柬:给……信札。

“何事”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

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闲置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

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

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故人:指情人。

却道故人心易变(出自娱园本),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lí)山语罢清宵(xiāo)半,泪雨霖(霖)铃终不怨。

(一作:泪雨零 / 夜雨霖)“骊山”二句: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

《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

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

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

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

”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

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诗中“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

薄幸:薄情。

锦衣郎:指唐明皇。

参考资料: 1、 豆瓣网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

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柬:给……信札。

“何事”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

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闲置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

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

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故人:指情人。

却道故人心易变(出自娱园本),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lí)山语罢清宵(xiāo)半,泪雨霖(霖)铃终不怨。

(一作:泪雨零 / 夜雨霖)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

“骊山”二句: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

《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

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

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

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

”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

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

“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诗中“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

薄幸:薄情。

锦衣郎:指唐明皇。

参考资料: 1、 豆瓣网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一作:泪雨零 / 夜雨霖)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

如古辞《白头吟》、唐元稹《古决绝词三首》等。

纳兰性德的这首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

  用“决绝”这个标题,很可能就是写与初恋情人的绝交这样一个场景的。

这首词确实也是模拟被抛弃的女性的口吻来写的。

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是整首词里最平淡又是感情最强烈的一句,一段感情,如果在人的心里分量足够重的话,那么无论他以后经历了哪些变故,初见的一刹那,永远是清晰难以忘怀的。

而这个初见,词情一下子就拽回到初恋的美好记忆中去了。

  “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

扇子是夏天用来趋走炎热,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

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

又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二句:因为此词是模拟女性的口吻写的,所以从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责与悔恨。

纳兰不是一个负心汉,只是当时十多岁的少年还没主宰自己的命运。

其实像李隆基这样的大唐皇帝都保不住心爱的恋人,更何况是纳兰。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二句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

七夕的时候,唐杨二人在华清宫里山盟海誓。

山盟海誓言犹在,马嵬坡事变一爆发,杨贵妃就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据说后来唐明皇从四川回长安的路上,在栈道上听到雨中的铃声,又勾起了他对杨贵妃的思恋,就写了著名的曲子《雨霖铃》。

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诗句,承接前二句句意,从另一面说明主人公情感之坚贞。

  全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

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

“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之语暗指原来浓情蜜意的时刻,“夜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比翼连枝”出自《长恨歌》诗句,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

而这“闺怨”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闺怨”只是一种假托。

故有人认为此篇别有隐情,词人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参考资料: 1、 于在春.清词百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临江仙·寒柳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是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

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

皎洁的明月无私普照,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关怀。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最是在繁茂的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梦里又见当年和她幽会的情景,但是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参考资料: 1、 邢学波笺注 .纳兰词笺注全编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年 . 2、 陈长红主编 .精读宋词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年 .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层冰:厚厚之冰。

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关:这里是关切、关怀之意。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jiān)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最是:特别是。

繁丝:指柳丝的繁茂。

这两句里的“柳丝”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

春山:春日之山。

又,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毛,或代指女子。

这里指代亡妻。

湔裙梦断:意思是涉水相会的梦断了。

湔裙,溅湿了衣裙。

见《淡黄柳·咏柳》,此谓亡妻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李商隐在《柳枝词序》中说:一男子偶遇柳枝姑娘,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会。

此词咏柳,故用此典故。

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

参考资料: 1、 邢学波笺注 .纳兰词笺注全编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年 . 2、 陈长红主编 .精读宋词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年 .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是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

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

皎洁的明月无私普照,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关怀。

层冰:厚厚之冰。

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关:这里是关切、关怀之意。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jiān)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最是在繁茂的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梦里又见当年和她幽会的情景,但是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最是:特别是。

繁丝:指柳丝的繁茂。

这两句里的“柳丝”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

春山:春日之山。

又,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毛,或代指女子。

这里指代亡妻。

湔裙梦断:意思是涉水相会的梦断了。

湔裙,溅湿了衣裙。

见《淡黄柳·咏柳》,此谓亡妻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李商隐在《柳枝词序》中说:一男子偶遇柳枝姑娘,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会。

此词咏柳,故用此典故。

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

参考资料: 1、 邢学波笺注 .纳兰词笺注全编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年 . 2、 陈长红主编 .精读宋词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年 .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这是一首咏物词,咏的是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咏柳咏柳,开门见山:柳絮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

花儿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

——咦,说柳絮自然应该,毕竟是咏柳,可这个”花儿”是从哪里出来的呢?

谁见过柳树开花呢?

  明明是咏柳,怎么突然出来个扬花呢?

正确的答案是:杨花和柳絮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柳树上飘飞的那种一团一团的白色绒毛,现在还是很常见的。

  柳絮为什么又叫杨花呢?

这是子从父姓,因为柳树有个别名叫“杨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其实就是“飞絮何处是”,但这里特别用了“飞花”的意象,除了造成叠音的声音效果之外,还因为杨花作为诗词当中的一个意象符号,独有一些复杂的含义。

  杨花是一个飘零无助的意象。

传说,杨花如果飘落到水中,就会化为浮萍。

这个传说细想一下是非常凄凉的,因为杨花本身就是飘零无根之物,好容易在水里落了脚,却又化为浮萍,依然是个飘零无根之物。

“飘零无根”至此便有了一种宿命的悲剧感。

  看,柳絮(杨花),其命运即便终于能摆脱飘泊无根,也只是沦落泥泞而已,益发可悲。

——当然,这都只是附着在柳絮(杨花)之上的文学意象,如果从科学角度说,柳絮其实是柳树的种子,被绒毛包裹着随风飘飞,找地方去生根发芽、孕育新生去了。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容若发问柳絮飘飞生涯的命运归属,自问自答说“层冰积雪摧残”,意思是和“已作沾泥絮”差不多的,只是,“层冰积雪”也是个由来有自的文学符号,在字面意思之外还有其特定的所指。

  “层冰积雪”,语出《楚辞·招魂》:“层冰峨峨,积雪千里”,如果联系一下《招魂》的上下文,意义就更加明确了: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

  层冰峨峨,积雪千里些。

  归来归来,不可以久兮。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

  那么,如果把“飞絮飞花何处是”与“层冰积雪摧残”在《招魂》上下文的背景里联系起来,就会读出新的一层意思:柳絮离开了柳树的怀抱,如同魂魄一般散漫地飞向极北极北的天堂,可那里太寒太冷了呀,为什么你不回来呢?

——这时候再来联系一下词题的“寒柳”,咏的是“柳”,为的是“留”。

这首词的主题至此而明朗,两个字悼亡。

  “疏疏一树五更寒”,“疏疏一树”正是寒柳的意象,而“五更寒”原本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意象,此时交迭在一起,却把夜阑、更残、轻寒这些意象付诸于柳树身上,使柳树获得了人格化的色彩,使柳树更加顺理成章地成为词人的情感投射的客体。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递进一层,似在说明月无私,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照耀,一般关怀。

貌似在写明月,实则是容若自况:柳树就算“疏疏”,就算“憔悴”,也减不了自己一分一毫的喜爱;

伊人就算永诀,也淡不去自己一分一毫的思念。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下片转折,由柳树而及女子,由当下而及回忆,是说:最是在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去想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春山,作为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既可以实指春色中的山峦,也可以比喻为女子的眉毛。

宋词有“眉扫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便是以春山喻眉,以秋水喻眼,而一“扫”一“裁”,是形容女子描眉画眼的可爱的梳妆动作。

春山既然可以比喻为女子的蛾眉,便也可以用作女子的代称,容若这里便是此意。

由柳叶的形态联想到蛾眉的妙曼,联想到心爱的女子,曾经的故事……   接下来仍是追忆那位女子,即“湔裙梦断续应难”。

  湔jian,这里是洗的意思。

旧日风俗,三月三日上巳节,女人们相约一同到水边洗衣,以为这样可以除掉晦气。

上巳节和清明节隔得不远,所以穆修有诗说“改火清明度,湔衫上巳连”。

这种户外聚众的日子往往提供给了男男女女们以堂而皇之地偷偷约会的机会。

  这首词,曾被那位对纳兰词评价不高的陈廷焯赞为纳兰词中的压卷之作,不知道容若听到了会不会高兴一些呢?

无论如何,“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都是性灵之句,非挚情挚性之奇男子无以得之。

  纳兰何以有此“憔悴也相关”,“西风多少恨”的伤感情调?

清朝气数正旺盛,却有此醒人气的词人和词作,真是可悲可叹可钦啊!

  这首作品是纳兰集中得后人推誉最力的佳作之一,不但多种选集阑入,陈廷焯甚至作出“言之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之“压卷之作”的崇高评价。

“压卷”与否姑且不置论,“言之有物”则可以作点简单分析。

  咏物为古典诗词之大宗,而原其宗旨,“物”本是外壳,是媒介,抒情才是本质,是核心。

所以咏物之作要求摹写神理而不能徒赋形体,同时还要不粘不离,保持一个恰好的分寸。

以此绳衡这首小词,在“层冰积雪摧残”、“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等句刻画出那婀娜杨柳的“寒意”之外,词人更着重“摧残”、“憔悴”、“梦断”、“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的情感的抒写,亦将他复杂凄咽的内心感受特别深曲又特别准确地传递出来。

写寒柳而字里含情,弦外有音,此之谓“言之有物”。

  还要深思一层,“言之有物”之“物”究竟能否落实呢?

有文章指出这首词借咏柳而寄寓对亡妻的哀思,实亦即悼亡之作。

作为一种猜测容或可以,但作为学术研究,在本篇不能肯定作年在其妻逝世之后的情况下,则不可以武断地这样定论。

如果说里面寄托有纳兰一贯婉转哀凉的身世之感,那也就足够了。

参考资料: 1、 陈长红主编 .精读宋词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年 . 2、 张草纫.《纳兰词笺注》.海古籍版社,1996年. 3、 张秉戍编注 .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1年 . 4、 [清]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 .

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当年在曲折的回廊深处,我再一次与你相逢。

我怜惜地将你轻轻拥人怀中。

两人深隋相偎,低语呢喃,互述久别后的相思情意。

在我的怀里,你的身体微微颤动,轻轻擦拭着滴落的晶莹泪水,让人无限地怜惜。

而今,记忆中的美妙已成别后的凄凉。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分别后只觉得半生孤苦,枕上早已是泪痕点点。

最是凄凉清冷,在寂静月明时分;

最是害怕忆起,那时与你一起泼墨画罗裙。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著.纳兰词典评: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第164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笺注全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0:16 3、 孟斜阳著.忆来何事最销魂 纳兰容若的词与情:新华出版社,2012.05:第32页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匀泪:拭泪。

全句指在情人的怀中颤抖着搽拭眼泪。

不胜清怨:指难以忍受的凄清幽怨。

唐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不胜:承受不了。

清怨:凄清幽怨。

半生已分(fèn)孤眠过,山枕檀(tán)痕涴(wò)。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分:料想。

山枕:枕头。

两端凸起中间低凹的山形枕头。

檀痕,浅红色的泪痕。

是说沾上胭脂的泪痕。

涴:浸渍、染上。

枕头上浸渍了粉红色的泪痕。

销魂:极度的愁苦或欢乐。

折枝,中国花卉画技法,即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的部分。

宋仲仁《华光梅谱·取象》:“……其法有僵仰枝、覆枝、从枝、分枝、折枝。

”花样:供仿制的式样。

罗裙:丝罗织成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著.纳兰词典评: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第164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笺注全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0:16 3、 孟斜阳著.忆来何事最销魂 纳兰容若的词与情:新华出版社,2012.05:第32页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当年在曲折的回廊深处,我再一次与你相逢。

我怜惜地将你轻轻拥人怀中。

两人深隋相偎,低语呢喃,互述久别后的相思情意。

在我的怀里,你的身体微微颤动,轻轻擦拭着滴落的晶莹泪水,让人无限地怜惜。

而今,记忆中的美妙已成别后的凄凉。

匀泪:拭泪。

全句指在情人的怀中颤抖着搽拭眼泪。

不胜清怨:指难以忍受的凄清幽怨。

唐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不胜:承受不了。

清怨:凄清幽怨。

半生已分(fèn)孤眠过,山枕檀(tán)痕涴(wò)。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分别后只觉得半生孤苦,枕上早已是泪痕点点。

最是凄凉清冷,在寂静月明时分;

最是害怕忆起,那时与你一起泼墨画罗裙。

分:料想。

山枕:枕头。

两端凸起中间低凹的山形枕头。

檀痕,浅红色的泪痕。

是说沾上胭脂的泪痕。

涴:浸渍、染上。

枕头上浸渍了粉红色的泪痕。

销魂:极度的愁苦或欢乐。

折枝,中国花卉画技法,即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的部分。

宋仲仁《华光梅谱·取象》:“……其法有僵仰枝、覆枝、从枝、分枝、折枝。

”花样:供仿制的式样。

罗裙:丝罗织成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著.纳兰词典评: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第164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笺注全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0:16 3、 孟斜阳著.忆来何事最销魂 纳兰容若的词与情:新华出版社,2012.05:第32页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前两句叫人读来摇心动魄,后两句词意陡转,道破这原是记忆中的美妙而已,现在已经是别后凄凉,凄清幽怨到让人不堪承受了。

下阕紧承上阕词意,将失意一倾到底,用词精美婉约,然凄怆词意并未因此而消减,依然辛酸入骨。

容若此词和后主词还有一点相似,就是不过多的借助外景,而选择用白描的手法深入内心,感情恳切,用词清净。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是怎样难以排遣的离愁别绪让人憔悴?

半生已经孤零零地渡过,思念却未消减。

泪水却依旧会毫无节制地濡出来,沁湿了枕头。

想来,余生活着也只是为了生长繁衍重复延续这种孤独。

与她离别不过数年。

容若却觉得半生已过,心态一老如斯,这种苍老是行在旷野中劈头一道闪电,迅疾猛烈瞬间经年。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技花样画罗裙。

兰心惠质的女子,不屑用外面的庸脂俗粉,而别出心载的用山水画的折枝技法,在素白的罗裙上画出意境疏淡的图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采桑子·当时错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现在才知道那时我错了,心中凄凉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事物却非于从前。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后来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勉强说后会有期,像这样别离,梨花落完了 ,月亮已经在天的西方。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

聂小晴 .纯美阅读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019-020 2、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013-014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才道:才知道。

语本晏几道《醉落魄》词:“心心口口长恨昨,分飞容易当时错。

”又宋刘克庄:《忆秦娥》:“古来成败难描模,而近却悔当时错。

”凄迷:凄凉迷乱。

红泪,形容女子的眼泪。

当初,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灵芸,薛姑娘不忍远离父母,伤心欲绝,等到登车启程以后,薛灵芸仍然止不住哭泣,眼泪流在玉唾壶里,染得那晶莹剔透的玉唾壶渐渐变成了红色。

待车队到了京城,壶中已经泪凝如血。

满眼春风百事非:句出于李贺《三月》诗“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

”又宋赵彦端《减字木兰花》词:“满眼春风,不觉黄梅细雨中。

”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无计:无法。

“欢期”:佳期,指二人重会相守之期。

落尽梨花月又西:唐郑谷《下第退居二首》之一,“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

”又宋梅尧臣《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容若此句撇开前人,用“月字”独创出凄迷冷艳的意境。

梨花同月若梅花惹雪,别是一种肌骨。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

聂小晴 .纯美阅读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019-020 2、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013-014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现在才知道那时我错了,心中凄凉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事物却非于从前。

才道:才知道。

语本晏几道《醉落魄》词:“心心口口长恨昨,分飞容易当时错。

”又宋刘克庄:《忆秦娥》:“古来成败难描模,而近却悔当时错。

”凄迷:凄凉迷乱。

红泪,形容女子的眼泪。

当初,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灵芸,薛姑娘不忍远离父母,伤心欲绝,等到登车启程以后,薛灵芸仍然止不住哭泣,眼泪流在玉唾壶里,染得那晶莹剔透的玉唾壶渐渐变成了红色。

待车队到了京城,壶中已经泪凝如血。

满眼春风百事非:句出于李贺《三月》诗“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

”又宋赵彦端《减字木兰花》词:“满眼春风,不觉黄梅细雨中。

”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后来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勉强说后会有期,像这样别离,梨花落完了 ,月亮已经在天的西方。

无计:无法。

“欢期”:佳期,指二人重会相守之期。

落尽梨花月又西:唐郑谷《下第退居二首》之一,“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

”又宋梅尧臣《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容若此句撇开前人,用“月字”独创出凄迷冷艳的意境。

梨花同月若梅花惹雪,别是一种肌骨。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

聂小晴 .纯美阅读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019-020 2、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013-014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采桑子》率直平白,把词人的一片深情以及被迫分离永难相见的痛苦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有一种美,就在于语言的歧义,“心绪凄迷”是本篇抒情的重心。

这里的“心绪凄迷”,正是由上面的“错”而引发出来,但而今才明白的“当时错”,究竟是当初不应相识,还是当初不该从相识而走得更近,或是当时应该牢牢把握住机会、不放你离去,作者所谓的“错”是什么词中并未交待清楚,也不需要交待清楚,这个空间是留给读者自己想像的,读者不应该侵占、剥夺,也不能够侵占、剥夺。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设想那个女子正在偷偷垂泪,这里似乎是一个错位的修辞,要说“百事非”,应该搭配“满眼秋风”才是,但春风满眼,春愁宛转,由生之美丽而感受死之凄凉,在繁花似锦的喜景里独会百事皆非的悲怀,尤为痛楚。

此刻的春风和多年前的春风并没什么两样,而此刻的心情却早已步入秋天。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欢期”是相见、欢聚的意思,而“强说”一词让这份期待中的欢期变得难以预见,明明知道再也不会有见面的机会了,但还是强自编织着谎言,约定将来的会面。

那一别真成永诀,此时此刻,欲哭无泪,欲诉无言。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风动梨花、淡烟软月中,翩翩归来的,是佳人的一点幽香,化作梨花落入手心。

情语写到尽处,以景语来作结:以景语的“客观风月”来昭示情语的“主观风月”,这既是词人的修辞,也是情人的无奈。

正是那无限愁怀说不得,却道天凉好个秋。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

聂小晴 .纯美阅读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019-020 2、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013-014 3、 纳兰性德,田萍.《纳兰词全集鉴赏》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100

蝶恋花·出塞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古至今江山兴亡都无定数,眼前仿佛战角吹响烽烟滚滚战马驰骋来来去去,黄沙遮日满目荒凉谁可同语?只有萧瑟的西凤吹拂着枯老鲜红的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从前愁苦凄滚的往事无穷无尽,铁马金戈南征北战,最终只剩日落黄昏青草掩藏着坟墓。满腹幽情情深几许,夕阳照射深山飘洒着潇潇秋雨。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314-315 2、 李瑞安.《千家词》.长沙:岳麓书社,2004:205 3、 张菊玲.《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21 4、 张秉戍.《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304 5、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38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无定据:没有一定。宋代毛开《渔家傲·次丹阳忆故人》词:“可忍归期无定据,天涯已听边鸿度。”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牧马:指古代作战用的战马.谁可语:有谁来和我一起谈谈。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从前幽怨:过去各民族、各部族间的战事。铁马金戈:形容威武雄壮的士兵和战马。代指战事.兵事。青冢:长遍荒草的坟墓。这里指指王昭君墓,相传冢上草色常青,故名。杜甫《咏怀古迹》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往情深深几许:化用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意。几许:多少。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314-315 2、 李瑞安.《千家词》.长沙:岳麓书社,2004:205 3、 张菊玲.《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21 4、 张秉戍.《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304 5、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38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古至今江山兴亡都无定数,眼前仿佛战角吹响烽烟滚滚战马驰骋来来去去,黄沙遮日满目荒凉谁可同语?只有萧瑟的西凤吹拂着枯老鲜红的枫树。无定据:没有一定。宋代毛开《渔家傲·次丹阳忆故人》词:“可忍归期无定据,天涯已听边鸿度。”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牧马:指古代作战用的战马.谁可语:有谁来和我一起谈谈。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从前愁苦凄滚的往事无穷无尽,铁马金戈南征北战,最终只剩日落黄昏青草掩藏着坟墓。满腹幽情情深几许,夕阳照射深山飘洒着潇潇秋雨。从前幽怨:过去各民族、各部族间的战事。铁马金戈:形容威武雄壮的士兵和战马。代指战事.兵事。青冢:长遍荒草的坟墓。这里指指王昭君墓,相传冢上草色常青,故名。杜甫《咏怀古迹》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往情深深几许:化用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意。几许:多少。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314-315 2、 李瑞安.《千家词》.长沙:岳麓书社,2004:205 3、 张菊玲.《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21 4、 张秉戍.《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304 5、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38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词中有“牧马频来去”、“西风”及“青冢黄昏路”之语,青冢离龙泉关较近,因此可能创作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扈驾至五台山、龙泉关时。   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此时姓觉罗氏,彼时有可能姓叶赫那拉氏,江山的轮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发生逆转的。这句写意气势博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从纳兰性德的身世来看,他虽然贵为皇族,但也没有主宰江山的机会,然而跟从皇帝出行的经历,使他对国家的理解更为深刻,使他对时局的变迁更为敏感。作者并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把思绪从对历史拉回到了现实,在眼前,他看到了塞外营训的场景。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此句看似平淡,却让人浮想联翩。军营中,号角声起,只见战士们横刀立马,神情严峻,将帅一声令下,他们便在马背上来来回回地操练,拼杀,好一幅壮观的场面。可是,此时的威武严整,并不一定能够使一个国家长久持续下去,它也许会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这怎能不让人伤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这样轰轰烈烈而来,又这样失魂落魄而去?战场上的厮杀声,似乎也暗藏着几份悲伤。从结构上来说,第一句是后两句的一个概括,而后两句又是第一句的具体展现。   虽然塞外的景象广袤壮美,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心情愉悦,在他眼中,弥望的仍是一片荒凉,这满目的荒凉又能给谁诉说呢?“荒凉”一词,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又是作者心绪的如实昭示。秋天,万物凋零,落叶满地,一派衰败之象,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作者心境凄凉的抒写呢?作者贵为皇族,虽然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但仍然心存忧患,多少王朝就是在这起起落落中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风,即秋风。枫叶经霜会更红艳,越红离凋谢就越近。季节地逝去,风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却风干不了作者满腹的忧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枫叶里。   词的上片,无论写景抒情,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以复杂的思绪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却景中带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饰。   词的下片抒发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深沉。   “幽怨从前何处诉”,应为从前幽怨何处诉,古人作词,为了韵律的需要,往往在词序上作以调整。“从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铁马金戈”而言,应该指的是不能报效国家,纵横沙场的幽怨。纳兰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卫,按理说,他有条件也有能力领兵打仗,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其所作所为还得服从皇帝的安排。“何处诉”一语,就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孤独,也许是英才盖世,也许是位高权重,才使他的周围变得冷清。   作者虽然志向高远,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样“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曾经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而被汉元帝错选作单于呼韩邪的妻子。为了汉与匈奴的和好,她远离家乡,可是最终还不是变成了一堆黄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铁马金戈,气吞万里的报国之志,可拥有这样的志向不也是徒劳的吗?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深山”“夕阳”“深秋”“雨”这几个意象悲凉凄冷,让人生发出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容的伤感。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是很执着的,但却没有一个实现的途径,所以他的心头淤积着太多的郁闷。但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出来的,婉约深沉,耐人寻味。   这首词从整体上来说,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畅。面对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写情,又以情带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而上篇写眼前之景,下篇写从前之志,虚实形成对比。就整首词来看,手法娴熟而精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2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