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山一程 文翻注译赏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参考资料: 1、 丁成泉,唐玲玲,田蕙兰,黄济华 .古今诗粹 :教育出版社 ,1985.04. :第382页 . 2、 王大绩,靳文玲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大全 :农村读物出版社 ,2011.09 :第192页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yú)关那畔(pàn)行,夜深千帐灯。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风一更,雪一更,聒(guō)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丁成泉,唐玲玲,田蕙兰,黄济华 .古今诗粹 :教育出版社 ,1985.04. :第382页 . 2、 王大绩,靳文玲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大全 :农村读物出版社 ,2011.09 :第192页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yú)关那畔(pàn)行,夜深千帐灯。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风一更,雪一更,聒(guō)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丁成泉,唐玲玲,田蕙兰,黄济华 .古今诗粹 :教育出版社 ,1985.04. :第382页 . 2、 王大绩,靳文玲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大全 :农村读物出版社 ,2011.09 :第192页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
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
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
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
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
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纳兰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
“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
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
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
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
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
“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
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景入心的表现,满怀心事悄悄跃然纸上。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泊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王国维曾评:“容若词自然真切。
”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
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纳兰词典评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01 :第73页 . 2、 蓝光中 .历代诗歌选读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01. :第313页 .
临江仙·寒柳 文翻注译赏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是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
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
皎洁的明月无私普照,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关怀。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最是在繁茂的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梦里又见当年和她幽会的情景,但是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参考资料: 1、 邢学波笺注 .纳兰词笺注全编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年 . 2、 陈长红主编 .精读宋词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年 .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层冰:厚厚之冰。
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关:这里是关切、关怀之意。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jiān)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最是:特别是。
繁丝:指柳丝的繁茂。
这两句里的“柳丝”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
春山:春日之山。
又,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毛,或代指女子。
这里指代亡妻。
湔裙梦断:意思是涉水相会的梦断了。
湔裙,溅湿了衣裙。
见《淡黄柳·咏柳》,此谓亡妻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李商隐在《柳枝词序》中说:一男子偶遇柳枝姑娘,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会。
此词咏柳,故用此典故。
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
参考资料: 1、 邢学波笺注 .纳兰词笺注全编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年 . 2、 陈长红主编 .精读宋词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年 .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是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
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
皎洁的明月无私普照,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关怀。
层冰:厚厚之冰。
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关:这里是关切、关怀之意。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jiān)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最是在繁茂的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梦里又见当年和她幽会的情景,但是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最是:特别是。
繁丝:指柳丝的繁茂。
这两句里的“柳丝”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
春山:春日之山。
又,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毛,或代指女子。
这里指代亡妻。
湔裙梦断:意思是涉水相会的梦断了。
湔裙,溅湿了衣裙。
见《淡黄柳·咏柳》,此谓亡妻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李商隐在《柳枝词序》中说:一男子偶遇柳枝姑娘,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会。
此词咏柳,故用此典故。
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
参考资料: 1、 邢学波笺注 .纳兰词笺注全编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年 . 2、 陈长红主编 .精读宋词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年 .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这是一首咏物词,咏的是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咏柳咏柳,开门见山:柳絮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
花儿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
——咦,说柳絮自然应该,毕竟是咏柳,可这个”花儿”是从哪里出来的呢?
谁见过柳树开花呢?
明明是咏柳,怎么突然出来个扬花呢?
正确的答案是:杨花和柳絮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柳树上飘飞的那种一团一团的白色绒毛,现在还是很常见的。
柳絮为什么又叫杨花呢?
这是子从父姓,因为柳树有个别名叫“杨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其实就是“飞絮何处是”,但这里特别用了“飞花”的意象,除了造成叠音的声音效果之外,还因为杨花作为诗词当中的一个意象符号,独有一些复杂的含义。
杨花是一个飘零无助的意象。
传说,杨花如果飘落到水中,就会化为浮萍。
这个传说细想一下是非常凄凉的,因为杨花本身就是飘零无根之物,好容易在水里落了脚,却又化为浮萍,依然是个飘零无根之物。
“飘零无根”至此便有了一种宿命的悲剧感。
看,柳絮(杨花),其命运即便终于能摆脱飘泊无根,也只是沦落泥泞而已,益发可悲。
——当然,这都只是附着在柳絮(杨花)之上的文学意象,如果从科学角度说,柳絮其实是柳树的种子,被绒毛包裹着随风飘飞,找地方去生根发芽、孕育新生去了。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容若发问柳絮飘飞生涯的命运归属,自问自答说“层冰积雪摧残”,意思是和“已作沾泥絮”差不多的,只是,“层冰积雪”也是个由来有自的文学符号,在字面意思之外还有其特定的所指。
“层冰积雪”,语出《楚辞·招魂》:“层冰峨峨,积雪千里”,如果联系一下《招魂》的上下文,意义就更加明确了: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
层冰峨峨,积雪千里些。
归来归来,不可以久兮。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
那么,如果把“飞絮飞花何处是”与“层冰积雪摧残”在《招魂》上下文的背景里联系起来,就会读出新的一层意思:柳絮离开了柳树的怀抱,如同魂魄一般散漫地飞向极北极北的天堂,可那里太寒太冷了呀,为什么你不回来呢?
——这时候再来联系一下词题的“寒柳”,咏的是“柳”,为的是“留”。
这首词的主题至此而明朗,两个字悼亡。
“疏疏一树五更寒”,“疏疏一树”正是寒柳的意象,而“五更寒”原本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意象,此时交迭在一起,却把夜阑、更残、轻寒这些意象付诸于柳树身上,使柳树获得了人格化的色彩,使柳树更加顺理成章地成为词人的情感投射的客体。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递进一层,似在说明月无私,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照耀,一般关怀。
貌似在写明月,实则是容若自况:柳树就算“疏疏”,就算“憔悴”,也减不了自己一分一毫的喜爱;
伊人就算永诀,也淡不去自己一分一毫的思念。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下片转折,由柳树而及女子,由当下而及回忆,是说:最是在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去想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春山,作为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既可以实指春色中的山峦,也可以比喻为女子的眉毛。
宋词有“眉扫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便是以春山喻眉,以秋水喻眼,而一“扫”一“裁”,是形容女子描眉画眼的可爱的梳妆动作。
春山既然可以比喻为女子的蛾眉,便也可以用作女子的代称,容若这里便是此意。
由柳叶的形态联想到蛾眉的妙曼,联想到心爱的女子,曾经的故事…… 接下来仍是追忆那位女子,即“湔裙梦断续应难”。
湔jian,这里是洗的意思。
旧日风俗,三月三日上巳节,女人们相约一同到水边洗衣,以为这样可以除掉晦气。
上巳节和清明节隔得不远,所以穆修有诗说“改火清明度,湔衫上巳连”。
这种户外聚众的日子往往提供给了男男女女们以堂而皇之地偷偷约会的机会。
这首词,曾被那位对纳兰词评价不高的陈廷焯赞为纳兰词中的压卷之作,不知道容若听到了会不会高兴一些呢?
无论如何,“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都是性灵之句,非挚情挚性之奇男子无以得之。
纳兰何以有此“憔悴也相关”,“西风多少恨”的伤感情调?
清朝气数正旺盛,却有此醒人气的词人和词作,真是可悲可叹可钦啊!
这首作品是纳兰集中得后人推誉最力的佳作之一,不但多种选集阑入,陈廷焯甚至作出“言之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之“压卷之作”的崇高评价。
“压卷”与否姑且不置论,“言之有物”则可以作点简单分析。
咏物为古典诗词之大宗,而原其宗旨,“物”本是外壳,是媒介,抒情才是本质,是核心。
所以咏物之作要求摹写神理而不能徒赋形体,同时还要不粘不离,保持一个恰好的分寸。
以此绳衡这首小词,在“层冰积雪摧残”、“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等句刻画出那婀娜杨柳的“寒意”之外,词人更着重“摧残”、“憔悴”、“梦断”、“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的情感的抒写,亦将他复杂凄咽的内心感受特别深曲又特别准确地传递出来。
写寒柳而字里含情,弦外有音,此之谓“言之有物”。
还要深思一层,“言之有物”之“物”究竟能否落实呢?
有文章指出这首词借咏柳而寄寓对亡妻的哀思,实亦即悼亡之作。
作为一种猜测容或可以,但作为学术研究,在本篇不能肯定作年在其妻逝世之后的情况下,则不可以武断地这样定论。
如果说里面寄托有纳兰一贯婉转哀凉的身世之感,那也就足够了。
参考资料: 1、 陈长红主编 .精读宋词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年 . 2、 张草纫.《纳兰词笺注》.海古籍版社,1996年. 3、 张秉戍编注 .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1年 . 4、 [清]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 .
采桑子·当时错 文翻注译赏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现在才知道那时我错了,心中凄凉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事物却非于从前。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后来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勉强说后会有期,像这样别离,梨花落完了 ,月亮已经在天的西方。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
聂小晴 .纯美阅读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019-020 2、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013-014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才道:才知道。
语本晏几道《醉落魄》词:“心心口口长恨昨,分飞容易当时错。
”又宋刘克庄:《忆秦娥》:“古来成败难描模,而近却悔当时错。
”凄迷:凄凉迷乱。
红泪,形容女子的眼泪。
当初,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灵芸,薛姑娘不忍远离父母,伤心欲绝,等到登车启程以后,薛灵芸仍然止不住哭泣,眼泪流在玉唾壶里,染得那晶莹剔透的玉唾壶渐渐变成了红色。
待车队到了京城,壶中已经泪凝如血。
满眼春风百事非:句出于李贺《三月》诗“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
”又宋赵彦端《减字木兰花》词:“满眼春风,不觉黄梅细雨中。
”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无计:无法。
“欢期”:佳期,指二人重会相守之期。
落尽梨花月又西:唐郑谷《下第退居二首》之一,“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
”又宋梅尧臣《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容若此句撇开前人,用“月字”独创出凄迷冷艳的意境。
梨花同月若梅花惹雪,别是一种肌骨。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
聂小晴 .纯美阅读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019-020 2、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013-014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现在才知道那时我错了,心中凄凉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事物却非于从前。
才道:才知道。
语本晏几道《醉落魄》词:“心心口口长恨昨,分飞容易当时错。
”又宋刘克庄:《忆秦娥》:“古来成败难描模,而近却悔当时错。
”凄迷:凄凉迷乱。
红泪,形容女子的眼泪。
当初,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灵芸,薛姑娘不忍远离父母,伤心欲绝,等到登车启程以后,薛灵芸仍然止不住哭泣,眼泪流在玉唾壶里,染得那晶莹剔透的玉唾壶渐渐变成了红色。
待车队到了京城,壶中已经泪凝如血。
满眼春风百事非:句出于李贺《三月》诗“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
”又宋赵彦端《减字木兰花》词:“满眼春风,不觉黄梅细雨中。
”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后来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勉强说后会有期,像这样别离,梨花落完了 ,月亮已经在天的西方。
无计:无法。
“欢期”:佳期,指二人重会相守之期。
落尽梨花月又西:唐郑谷《下第退居二首》之一,“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
”又宋梅尧臣《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容若此句撇开前人,用“月字”独创出凄迷冷艳的意境。
梨花同月若梅花惹雪,别是一种肌骨。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
聂小晴 .纯美阅读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019-020 2、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013-014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采桑子》率直平白,把词人的一片深情以及被迫分离永难相见的痛苦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有一种美,就在于语言的歧义,“心绪凄迷”是本篇抒情的重心。
这里的“心绪凄迷”,正是由上面的“错”而引发出来,但而今才明白的“当时错”,究竟是当初不应相识,还是当初不该从相识而走得更近,或是当时应该牢牢把握住机会、不放你离去,作者所谓的“错”是什么词中并未交待清楚,也不需要交待清楚,这个空间是留给读者自己想像的,读者不应该侵占、剥夺,也不能够侵占、剥夺。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设想那个女子正在偷偷垂泪,这里似乎是一个错位的修辞,要说“百事非”,应该搭配“满眼秋风”才是,但春风满眼,春愁宛转,由生之美丽而感受死之凄凉,在繁花似锦的喜景里独会百事皆非的悲怀,尤为痛楚。
此刻的春风和多年前的春风并没什么两样,而此刻的心情却早已步入秋天。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欢期”是相见、欢聚的意思,而“强说”一词让这份期待中的欢期变得难以预见,明明知道再也不会有见面的机会了,但还是强自编织着谎言,约定将来的会面。
那一别真成永诀,此时此刻,欲哭无泪,欲诉无言。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风动梨花、淡烟软月中,翩翩归来的,是佳人的一点幽香,化作梨花落入手心。
情语写到尽处,以景语来作结:以景语的“客观风月”来昭示情语的“主观风月”,这既是词人的修辞,也是情人的无奈。
正是那无限愁怀说不得,却道天凉好个秋。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
聂小晴 .纯美阅读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019-020 2、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013-014 3、 纳兰性德,田萍.《纳兰词全集鉴赏》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100
蝶恋花·出塞 文翻注译赏
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文翻注译赏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
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不多情 一作:悔多情)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
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风中的柳絮残飞到水面化作浮萍,河泥中的莲花虽然刚劲果断,但是它的茎却依然会丝丝萦绕不断。
别离时拈一花瓣赠与对方,记念以前的事情。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不多情 一作:悔多情)人们常说人多情了他的感情就不会很深,现在真的后悔以前的多情,回到以前伤心离别的地方,泪水禁不住悄悄流下来。
参考资料: 1、 苏樱 .纳兰词 点评 :陜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2、 (清)纳兰性德,田萍 注解 .纳兰词全集鉴赏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26页 .
风絮(xù)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
珍重别拈(niān)香一瓣,记前生。
泥莲句:泥莲,指荷塘中的莲花。
倩,请、恳请。
此处谓莲花被藕丝缠绕。
别拈香一瓣:谓分别之时手中握着一瓣芳香的花。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不多情 一作:悔多情) 参考资料: 1、 苏樱 .纳兰词 点评 :陜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2、 (清)纳兰性德,田萍 注解 .纳兰词全集鉴赏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26页 .
风絮(xù)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
珍重别拈(niān)香一瓣,记前生。
风中的柳絮残飞到水面化作浮萍,河泥中的莲花虽然刚劲果断,但是它的茎却依然会丝丝萦绕不断。
别离时拈一花瓣赠与对方,记念以前的事情。
泥莲句:泥莲,指荷塘中的莲花。
倩,请、恳请。
此处谓莲花被藕丝缠绕。
别拈香一瓣:谓分别之时手中握着一瓣芳香的花。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不多情 一作:悔多情)人们常说人多情了他的感情就不会很深,现在真的后悔以前的多情,回到以前伤心离别的地方,泪水禁不住悄悄流下来。
参考资料: 1、 苏樱 .纳兰词 点评 :陜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2、 (清)纳兰性德,田萍 注解 .纳兰词全集鉴赏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26页 .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
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不多情 一作:悔多情) 《山花子》这首词从“记前生”句可以看出,是写怀念亡妻的。
这是残荷引发的怀人之作。
上片前两句是荷塘败落的实写,以“飘残”而感知了季节之悲,同时也是人生之秋的写照。
而泥莲被藕丝萦绕,既是实景,又是不绝的情思。
后两句“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追忆当初,因景诱情,前生珍重,后世亦珍情。
情重更见心苦。
下片承上抒情,前两句化用杜牧诗句《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句意,“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作者后悔妻子在世的时候,没有对她深情相待,自觉对她薄情。
因作者与妻卢氏结婚时,他心中还惦念着姓谢的表妹。
自己因为对表妹谢氏的多情,而对卢氏薄情。
如今想来人在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而今人不在了,只有偷偷流泪的份了。
“悔”字为反语,不悔之意。
这是对于“情”的一种特殊感受,是更深沉得情的告白。
后两句是真情的率性表露,“断肠”和“泪”恰是因多情而伤痛彻骨,凄苦惆怅。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田萍 注解 .纳兰词全集鉴赏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26页 . 2、 王国维 .人间词话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0 :126页 .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文注赏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chāi)钿(diàn)约,竟抛弃。
葬花天气:指春末落花时节,大致是农历五月,这里既表时令,又暗喻妻子之亡如花之凋谢。
夜台:指坟墓。
钗钿约:钗钿即“金钗”、“钿合”,女子饰物。
暗指爱人间的盟誓。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qiān)、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重泉”句:重泉即“黄泉”、“九泉”,指生死两隔;
双鱼,书信,典出古乐府。
“忍听”句:湘弦,即湘灵鼓瑟之弦。
传说舜之妃子溺湘水而亡,后为水神,古代诗词中常用琴瑟代指夫妻,这里指纳兰不忍再弹奏那哀怨凄婉的琴弦,否则会勾起悼亡的哀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是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代表作。
其悼亡词有四十首之多,皆血泪交溢,语痴入骨。
此词尤称绝唱。
词从空阶滴雨,仲夏葬花写来,引起伤春之感和悼亡之思;
又以夜台幽远,音讯不通,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
此生已矣,来世为期?
全词虚实相间,实景与虚拟,所见与所思,糅合为一,历历往事与冥冥玄想密合无间。
纳兰词“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于此可见一斑。
词起得突兀:“此恨何时已?
”此乃化用李之仪《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一个反问,道出词人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
作者既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诀,欢乐不终而哀思无限;
又恨人天悬隔,相见无由,值此亡妇忌日,这种愁恨更有增无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句,更渲染出悼亡的环境氛围。
“滴空阶”二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阕词意,温词曰:“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能清晰听到夜雨停歇之后,残雨滴空阶之声的人,一定有着郁闷难排的心事,温飞卿是为离情所苦,纳兰容若则为丧妻之痛,死别之伤痛自然远过于生离,故其凄苦更甚。
卢氏死于农历五月三十日,此时已是夏天,争奇斗艳的百花已大都凋谢,故称“葬花天气”。
此处有两措辞当注意:其一明属夏夜,却称“寒更”,此非自然天气所致,乃寂寞凄凉之心境感受使然;
其二是词人不谓“落花”,而称“葬花”,“葬”与“落”平仄相同自非韵律所限。
人死方谓“葬”,用“葬”字则更切合卢氏之死,如春花一样美艳的娇妻,却如落花一样“零落成泥碾作尘”。
如今之“葬花天气”,妻死整整三年,仿佛大梦一场,但果真是梦也早该醒了。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二句承上句来,人间无味,倒不如一抔黄土,与人世隔开,虽觉冷清,却能将愁埋葬。
夜台,即墓穴。
埋愁地,亦指墓地。
卢氏葬于玉河皂荚屯祖茔。
“钗钿约,竟抛弃”二句,再从自身痛苦生发,谓你因觉人间无味而撒手归去,却不顾我俩当年白头到老的誓言,竟使我一人痛苦地生活在人间。
古时夫妇常以钗钿作为定情之物,表示对爱情的忠诚。
钗为古代妇女的首饰之一,乃双股笄,钿,即金花,为珠宝镶嵌的首饰,亦由两片合成。
上片写词人对亡妇的深切怀念。
下片开头,词人期望能了解卢氏亡故以后的情况。
这当然是以人死后精神不死,还有一个幽冥的阴间世界为前提的。
此亦时代局限使然,也未尝不是词人的精诚所至,自然无可厚非。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依?
”“重泉”,即黄泉,九泉,俗称阴间。
双鱼,指书信。
古乐府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诗,后世故以双鲤鱼指书信。
倘能与九泉之下的亡妻通信,一定得问问她,这几年生活是苦是乐,他和谁人伴。
此乃由生前之恩爱联想所及。
词人在另两首题为《沁园春》的悼亡词中也说:“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
雕栏曲处,同倚斜阳。
”又曰:“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
”由生前恩爱,而关心爱人死后的生活,钟爱之情,可谓深入骨髓。
词人终夜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欲以重理湘琴消遣,又不忍听这琴声,因为这是亡妻的遗物,睹物思人,只会起到“举杯消愁”“抽刀断水”的作用,而于事无补。
湘弦,原指湘妃之琴。
顾贞观有和性德《采桑子》云:“分明抹丽开时候,琴静东厢,……孤负新凉,淡月疏棂梦一场。
”由此可以看出卢氏在日,夫妇常在东厢理琴。
理琴,即弹琴。
捎信既难达,弹琴又不忍,词人只好盼望来生仍能与她结为知己。
据叶舒崇所撰卢氏墓志,性德于其妻死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
”词人不仅把卢氏当作亲人,也当成挚友,在封建婚姻制度下,这是极难得的。
词人欲“结个他生知己”的愿望,仍怕不能实现:“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词人甚至担心两人依旧薄命,来生的夫妻仍不能长久。
缘悭,指缘份少;
剩月零风,好景不长之意。
读词至此,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
新婚三年,便生死睽隔,已足以使人痛断肝肠,而期望来生也不可得,这个现实不是太残酷了吗?
在封建制度下,婚姻不以爱情为基础,故很少美满的,难得一两对恩爱夫妻,也往往被天灾人祸所拆散。
许多痴情男女,只得以死殉情,以期能鬼魂相依。
词人期望来生再结知己,已是进了一步。
但又自知无望,故结尾“清泪尽,纸灰起”二句,格外凄绝。
参考资料: 1、 王步高主编《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文翻注译赏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我喜欢雪花不在于其轻盈的形态,更在于其在寒处生长。
雪花,虽与牡丹、海棠等人间富贵花不同,而是另具高洁品性。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谢道韫是咏雪的著名才女,在她死后已无人怜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jiā),万里西风瀚(hàn)海沙。
谢娘二句:谢娘,指晋代王凝之的妻子、才女谢道蕴。
她曾因咏雪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享有盛名。
(《晋书·列女传》)这里是说雪花在天涯飞扬,它虽不是富贵之花,却实诚可爱,但又有谁怜惜它呢?
瀚海:谓沙漠。
明周祈《名义考》:瀚海,“以飞沙若浪,人马相失若沉,视犹海然,非真有水之海也。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我喜欢雪花不在于其轻盈的形态,更在于其在寒处生长。
雪花,虽与牡丹、海棠等人间富贵花不同,而是另具高洁品性。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jiā),万里西风瀚(hàn)海沙。
谢道韫是咏雪的著名才女,在她死后已无人怜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
谢娘二句:谢娘,指晋代王凝之的妻子、才女谢道蕴。
她曾因咏雪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享有盛名。
(《晋书·列女传》)这里是说雪花在天涯飞扬,它虽不是富贵之花,却实诚可爱,但又有谁怜惜它呢?
瀚海:谓沙漠。
明周祈《名义考》:瀚海,“以飞沙若浪,人马相失若沉,视犹海然,非真有水之海也。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康熙十七年十月,容若扈驾北巡塞上时,在塞外看见大雪飞扬,姿态肆扬。
那是北方的雪,大朵大朵,情谊厚重,从几万英尺的高空直拗地投向大地,缠绵壮烈的肆意态度,纵还未知这一片世界,能不能容身,也义无返顾。
真正的美景不被勉强存留,它只于内心刹那光芒交触,完成一次深入邂逅。
每每读采桑子的下阕,我都会觉得容若还站在寒风凛冽的塞上,遥遥是万里的黄沙,雪已落满他的双肩,那双迎着雪花的眼睛,冰雪般明亮。
他伸出手去,雪花飞入手心,很快被手心的温度融化掉,成了一粒水珠。
他看着那滴水,忽然明白了,雪花是矜贵冰冷的。
冷处偏佳,别有根芽。
不要沾染尘世的一星爱慕和一点点纠缠,如果承受了,就化为水来偿还告别。
他想到自己,这些年扈从皇帝四处出巡,身为乾清宫的侍卫,他算是最接近皇上的人了,人人称他受恩宠,连他的父亲也鬼迷心窍的跟着欣喜,认为他仕途大有可为。
只有他自己始终落落寡欢,一个男人靠近另一个男人,允许你保护他,这就能算是了不得的恩遇吗?
看着是站着的,实际上始终是跪着的。
官场的倾轧看多了,亦明白御前侍卫的荣衔只是御座前花瓶。
皇帝只需要他做一个锦上添花盛世才俊的标本,为天下和满族的男子们做做样子,不需要成为一个实干家。
所有的才华派不上用场,壮志蜷曲难伸。
容若渐渐渐弃绝了富贵之心,登龙之意。
他不爱牡丹,却迷恋雪花,因为他看出了雪花有自清冷矜贵不可轻言的好处。
也忍不住黯然,雪花能如此干脆而洁烈,人却做不到,即使心上别有根芽,也必须把自己伪装成世人接受的富贵花。
唐以来世人多以牡丹海棠为富贵之花,容若却赞雪花自有风骨,别有根芽,不同与俗世繁花。
这不是故作惊人语,而实在是他心性有别于众人,容若一生心境不减悲苦凄凉,可以说是事出有因,却也应了那句:“情发无端”。
出身富贵事显赫卓著仕途顺利相貌清俊夫妻恩爱子嗣圆满。
似乎,这个男人是上帝的宠儿,没有什么是他不能够得到和不满足的。
然而,周身的温柔富贵结果却种出一株别有根芽的“富贵花”。
容若问道:“谢娘别后谁能惜?
”然而,几乎在他在塞上完成这首咏雪花的绝调的同时,他已经给出历史答案,谢娘之后,能惜雪花的还有他——纳兰容若。
这是,《饮水词》名篇中的名篇。
不但在《饮水词》里别具一格,就是放在历代咏物言志的佳品中,也能拔节而出。
与容若词中别的“谢娘”不同,这里的谢娘是实指东晋才女谢道韫,引的是《世说新语-言语》中谢道韫咏柳絮的故事。
据载:“谢安见雪因风而起,兴起,便问子侄辈,此物何物可比之?
有答之:“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安摇头不语。
谢道韫对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激赏。
我一直觉得,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固然是千古奇喻,可惜却少了个人的感情在里面。
纵观她的一生,并没有这种飘零的情结,所以只是一时灵机忽现。
好象一个人吟“月落乌啼霜满天”时,却没有“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真实心遇,固然精彩,但也只能说是精彩。
容若爱的是冷处偏佳,是精神的至清至洁;
他取的是冷月凉音相伴下的漂泊天涯,是灵魂的自由不羁。
白雪拥抱茫茫着黄沙,由碧落投身至此,做彼此最亲密的接触。
天与地。
瞬息无缘。
人有苦,可以求天地垂怜,天地之苦,又有谁能怜惜?
也许,容若看到漫天雪花飞舞,他幻觉到灵魂羽化的样子,它们片片飞旋起落。
那一刻,他领悟自己一生的追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琵琶仙·中秋 文翻注译赏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
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云间的月亮,却为何时圆时缺。
今夜里,金风送爽,土花映碧,画栏桂树悬挂着一缕秋香;
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莹透澈。
谁知道,这好天良夜,却让人忧愁,让人悲咽。
孤身只影,怎么可面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
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那时节,也是这么个中秋夜,你和我,花径里捉迷藏,曾经将金井梧桐的霜叶惊落。
手上轻巧的小纨扇,至今又经历几番凉热。
一时间,不由得百感丛生;
但这又与一般的相思离别无关。
面对这旧时明月,只好让无情的紫玉萧,于寒风中吹烈。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2000 2、 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东方朔《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
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
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
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又做青天解。
宋晁补之《洞仙歌》:“青烟幂处,碧海飞天镜。
”冰轮:月亮代名之一,历来用以形容皎洁的满月。
唐王初《银河》:“历历素榆飘玉叶,涓涓清月湿冰轮。
”吹到二句:谓秋风把一片秋花吹开了,那明亮的月光犹如白雪。
清辉,指明亮的月光。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记否轻纨(wán)小扇,又几番凉热.。
只落得,填膺(yīng)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花径二句:捉迷藏,又称逮猫儿,儿童玩的一种游戏。
井梧叶:谓井边的梧桐树叶。
轻纨小扇:即纨扇。
一任二句:紫玉,指笛箫,因截紫竹所制,故名。
元陈旅《次韵友人京华即事》:“仙女乘鸾吹紫玉,才人骑马勒黄金。
”二句煞拍,说当下心境。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2000 2、 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云间的月亮,却为何时圆时缺。
今夜里,金风送爽,土花映碧,画栏桂树悬挂着一缕秋香;
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莹透澈。
谁知道,这好天良夜,却让人忧愁,让人悲咽。
孤身只影,怎么可面对旧时明月。
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东方朔《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
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
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
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又做青天解。
宋晁补之《洞仙歌》:“青烟幂处,碧海飞天镜。
”冰轮:月亮代名之一,历来用以形容皎洁的满月。
唐王初《银河》:“历历素榆飘玉叶,涓涓清月湿冰轮。
”吹到二句:谓秋风把一片秋花吹开了,那明亮的月光犹如白雪。
清辉,指明亮的月光。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记否轻纨(wán)小扇,又几番凉热.。
只落得,填膺(yīng)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那时节,也是这么个中秋夜,你和我,花径里捉迷藏,曾经将金井梧桐的霜叶惊落。
手上轻巧的小纨扇,至今又经历几番凉热。
一时间,不由得百感丛生;
但这又与一般的相思离别无关。
面对这旧时明月,只好让无情的紫玉萧,于寒风中吹烈。
花径二句:捉迷藏,又称逮猫儿,儿童玩的一种游戏。
井梧叶:谓井边的梧桐树叶。
轻纨小扇:即纨扇。
一任二句:紫玉,指笛箫,因截紫竹所制,故名。
元陈旅《次韵友人京华即事》:“仙女乘鸾吹紫玉,才人骑马勒黄金。
”二句煞拍,说当下心境。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2000 2、 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
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在苍茫的夜色中,作者抬头仰望天空,中秋月圆,其景何其美好;
然而他却触景生情,发此疑问。
通过此句,我们似乎看出了他心中的悲凉:日月轮回不断,春花秋月年年,这些都只会令他徒增烦恼;
是因为佳人不在,如今的他形影相吊么?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不知哪里吹来的秋风,带来一阵芬芳;
月亮的清辉笼罩了周围寂寞的空气,如同冰雪一样寒冷。
此句是写景,却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寒冷的是清辉还是他那颗受伤的心?
回想往昔,那“一生一代一双人”,曾经花前月下,欣赏这良宵美景,“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只影而今,物是人非,在这如同旧时的明月下重拾往事,只会令他“填膺百感”。
词的上片写现实,现实是充满了悲凉,其情之苦,足以震憾一切感性的心灵。
用“冰轮”喻明月,用“雪”喻明月的清辉,更增加了意境的清冷。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此句道出了作者“尽成悲咽”的缘由:原来是故人不在,作者在思念他的亡妻;
然而“明月不谙离恨苦”,偏要打动他那颗敏感脆弱的心,叫他情何以堪。
下阙写词人仰望明月忆及往事。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明月下,芳丛里,词人与心上人嬉戏,游玩,虽然并未着墨描摹具体情状,而梧桐叶的缓缓飘落中,纵情的欢笑声,亲昵的嘶闹声,在一片月色下朗朗可闻,其人之天真烂漫,其情之亲密无间,已不言自明,词人对故人往事的深深思恋,直抵人心深处。
只是光阴荏苒,轻纨小扇轻摇又摇走了几番寒暑,去者不可追,如今只剩下词人中宵独立,“填膺百感”,而明月还是当时的明月,清辉未减分毫。
中秋月光照耀,本该是众家欢聚之时,容若心中却荒凉如大漠。
吹裂紫玉萧也难散愁心。
参考资料: 1、 安意如.当时只道是寻常: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采桑子·九日 文翻注译赏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深秋时分,在这遥远的边塞,有谁能记得我?
树叶发出萧萧的声响。
返乡之路千里迢迢。
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
重阳佳节,故园风光正好,离愁倍增。
不愿登高远望。
只觉心中悲伤不已。
当鸿雁南归之际,将更加冷落凄凉。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 .纳兰词笺注 :北京出版社 ,2005-5-1 :294 . 2、 徐燕婷 朱慧国 .纳兰词评注 :上海三联书店 ,2014-1 :385 .
深秋绝塞(sài)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tiáo)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绝塞:极遥远之边塞。
木叶: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萧:风声;
草木摇落声。
《楚辞·九怀·蓄英》:“秋风兮萧萧。
”;
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迢迢:形容遥远。
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
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谓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故称“屏山”。
此处代指家园。
这句是说,故乡那么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她。
登高:重阳有登高之俗。
魂销:极度悲伤。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 .纳兰词笺注 :北京出版社 ,2005-5-1 :294 . 2、 徐燕婷 朱慧国 .纳兰词评注 :上海三联书店 ,2014-1 :385 .
深秋绝塞(sài)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tiáo)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深秋时分,在这遥远的边塞,有谁能记得我?
树叶发出萧萧的声响。
返乡之路千里迢迢。
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
重阳佳节,故园风光正好,离愁倍增。
不愿登高远望。
只觉心中悲伤不已。
当鸿雁南归之际,将更加冷落凄凉。
绝塞:极遥远之边塞。
木叶: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萧:风声;
草木摇落声。
《楚辞·九怀·蓄英》:“秋风兮萧萧。
”;
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迢迢:形容遥远。
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
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谓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故称“屏山”。
此处代指家园。
这句是说,故乡那么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她。
登高:重阳有登高之俗。
魂销:极度悲伤。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 .纳兰词笺注 :北京出版社 ,2005-5-1 :294 . 2、 徐燕婷 朱慧国 .纳兰词评注 :上海三联书店 ,2014-1 :385 .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纳兰容若一向柔情细腻,这阙《采桑子》却写得十分简练壮阔,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
仅用聊聊数十字写透了天涯羁客的悲苦,十分利落。
上阙写秋光秋色,落笔壮阔,“六曲屏山和梦遥”点出边塞山势回环,路途漫长难行,遥应了“绝塞”一词,亦将眼前山色和梦联系起来,相思变得流水一样生动婉转,意境深广。
下阙更翻王维诗意,道出了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这样仿佛雨打残荷般清凉警心的句子,轻描淡写地将王维诗意化解为词意,似有若无,如此恰到好处。
结句亦如南雁远飞般空旷,余意不尽。
大雁有自由飞回家乡,人却在这深秋绝塞路上渐行渐远。
愁情沁体,心思深处,魂不堪重负,久久不消散。
"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一句,词中有诗的意境。
也非是用词这种格式流水潺潺地表达,换另一种都不会如此完美。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是杜牧诗中意境;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是王维诗中景象。
而今,这一切尽归容若。
容若此词,看似平淡,其实抬手间已化尽前人血骨。
参考资料: 1、 安意如 .当时只道是寻常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63 .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 文翻注译赏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
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
人间何处问多情。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
去年高摘斗轻盈。
这连绵不断的雨如同剪不断的哀愁,依稀记得去年我们到杏花园游玩,还一起攀上枝头摘取花枝,比赛谁最轻盈利落。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
人间何处问多情。
香炉中的熏烟轻轻地萦绕,双袖在炉火映照中泛着紫红的颜色,身着青衫而脸上胀红了酒晕。
人间何其广大,竟然还是无处寻觅、亦无处寄托那一份多情。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注》:岳麓书社,2005.1:第34页 2、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384页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bàng)杏花行。
去年高摘斗轻盈。
伏雨:指连绵不断的雨。
高摘:攀高折花。
斗轻盈:与同伴比赛看谁的动作更迅捷轻快。
轻盈,多用以形容女子体态的轻快、灵活。
漫惹炉(lú)烟双袖紫,空将酒晕(yùn)一衫青。
人间何处问多情。
炉烟:香炉中的熏烟。
酒晕:喝完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注》:岳麓书社,2005.1:第34页 2、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384页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bàng)杏花行。
去年高摘斗轻盈。
这连绵不断的雨如同剪不断的哀愁,依稀记得去年我们到杏花园游玩,还一起攀上枝头摘取花枝,比赛谁最轻盈利落。
伏雨:指连绵不断的雨。
高摘:攀高折花。
斗轻盈:与同伴比赛看谁的动作更迅捷轻快。
轻盈,多用以形容女子体态的轻快、灵活。
漫惹炉(lú)烟双袖紫,空将酒晕(yùn)一衫青。
人间何处问多情。
香炉中的熏烟轻轻地萦绕,双袖在炉火映照中泛着紫红的颜色,身着青衫而脸上胀红了酒晕。
人间何其广大,竟然还是无处寻觅、亦无处寄托那一份多情。
炉烟:香炉中的熏烟。
酒晕:喝完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注》:岳麓书社,2005.1:第34页 2、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384页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
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
人间何处问多情。
这是一首相思之作,却不同于那种甜蜜憧憬的怀想,亦不是刻骨铭心的感念。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首小令,那么非此二字莫可当得:阑珊。
所谓“那能还傍杏花行。
去年高摘斗轻盈”,正是“春花秋月,触绪还伤”的另一番写照。
当年他曾和她一起攀上杏树枝头摘取花枝,比赛谁最轻盈利落,而今的杏花春雨一如往昔,而佳人已逝,以至于唯恐再见到杏花,触动自己的伤心事。
睹物伤情,算是中国诗歌由来已久的传统。
转到下片,出现一组精工的对句:“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
”这两句解释出来,就是熏炉上的烟气轻轻萦绕,双袖在炉火中映出紫红的颜色,身着青衫而脸上泛出了酒晕。
句中一个“漫惹”,一个“空将”,极写无聊之态。
这里纳兰仿佛是说,我现在多么无趣啊,恍恍惚惚,呆呆地烤着炉火,饮着乏味的酒,忽忽悠悠就醉了,我也不知是为了什么,我也不知要做什么。
尾句,作者舍弃了一切描写与对仗,平平呵出:人间何处问多情。
以人间之广大,竟然还是无处寻觅、亦无处寄托那一份多情。
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实已把天地逼仄到了极处。
这正是“谁念西风独自凉”的境界,西风遍吹,而独有我感到了深深的凉意。
天地广大,而唯有我心怀迂曲,无处排遣,无处寄托。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编著.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1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