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梅 文翻注译赏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庭院一层层的有好多层,云簇阁楼的窗户,淡淡的雾气弥漫在四周,春天却迟迟不来。
思念让容色憔悴,只有在夜晚的梦中才能相聚,向阳的梅枝也到了发芽的时节。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梅花风姿清瘦,南楼的羌笛不要吹奏哀怨的曲调。
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的梅花不知道被吹落多少?
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节了。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2、 周笃文.李清照词鉴赏[M].山东:齐鲁书社出版社,1986.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南枝:向南,亦即朝阳的梅枝。
玉瘦檀(tán)轻无限恨,南楼羌(qiāng)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玉瘦檀轻:谓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
檀:原为木名,此处指浅绛色。
羌管休吹:意谓不要吹奏音调哀怨的笛曲《梅花落》。
暖风迟日:语出孙光宪《浣溪沙》词:“兰沐初休曲槛前,暖风迟日洗头天。
”迟日:春日,语出杜审言《渡湘江》诗:“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肥:这里指盛开。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2、 周笃文.李清照词鉴赏[M].山东:齐鲁书社出版社,1986.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庭院一层层的有好多层,云簇阁楼的窗户,淡淡的雾气弥漫在四周,春天却迟迟不来。
思念让容色憔悴,只有在夜晚的梦中才能相聚,向阳的梅枝也到了发芽的时节。
南枝:向南,亦即朝阳的梅枝。
玉瘦檀(tán)轻无限恨,南楼羌(qiāng)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梅花风姿清瘦,南楼的羌笛不要吹奏哀怨的曲调。
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的梅花不知道被吹落多少?
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节了。
玉瘦檀轻:谓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
檀:原为木名,此处指浅绛色。
羌管休吹:意谓不要吹奏音调哀怨的笛曲《梅花落》。
暖风迟日:语出孙光宪《浣溪沙》词:“兰沐初休曲槛前,暖风迟日洗头天。
”迟日:春日,语出杜审言《渡湘江》诗:“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肥:这里指盛开。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2、 周笃文.李清照词鉴赏[M].山东:齐鲁书社出版社,1986.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这首词以咏梅为题,用梅花暗喻词人自己,把闺人幽独的离思与韶华易逝的帐悯,极其高华而深至地表现了出来。
“庭院深深深几许”起句袭用欧词,一字不改,而又融化不涩,别具意境。
这种问鼎名篇的作法,表现了漱玉词人的魄力与艺术上的自信。
以设问的口气一连迭用三个“深”字,能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院宇深邃,气象雍容的声情效果。
迭字用得好,却能形容尽妙,动人于不自觉之中……李清照这首《临江仙》一、二两句用得浑成而富有变化。
因而避免了袭用成句容易造成的雷同之感。
“庭院”句言其深,“云窗”句状其高。
一纵一横,交相映衬,便将一座贵家池馆的富丽与清幽的气象勾画出来了。
云簇疏棂,雾迷高阁,这是何其缥缈清幽、高出尘寰的所在呵。
“春迟”二字语义双关,包蕴甚深,不可草草读过。
乍看起来,仿佛是主人公慨叹春光的姗姗来迟。
然而这仅是表面的理解。
其实,阳春有一序,天地无私,烂漫的春光是不会遗弃这锦屏府第的,这个“迟”字所反映的意蕴中不只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是一种主观的感情。
作者是借春光不到的艺术构思来表现春闺思妇的凄黯心绪。
它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等等,可说是同其委婉的手法。
“为谁憔悴损芳姿?
”更设一问,以跌宕的笔触,补足上文。
指出了原来使闺中人赏春无绪、芳姿悴损的,不正是对远人的思念和被爱情的折磨吗?
几经铺垫,到此才将一篇题旨揭出来。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歇拍处点出梅花,承上巨启下之笔,高华中带有一些凄丽的意味。
“清梦”乃是结想而成的南柯相会。
远人纵未得归,这梦里的欢娱便也是一分消受了。
以清词写苦思,倍增凄苦……她不是以梅花直接比人,而是把梅花同清梦联系起来,因好梦而溯及梅花,又以“应是”云云推测之词,加以摇曳,愈觉意折层探,令人回味不尽。
漱玉词富于形象之美,尤长于活用比况类形容词。
如“绿肥红瘦”与此处之“别到杏花肥”等,皆能别出巧思,一新耳目。
“杏花肥”犹言杏花盛开也。
然而不用常语而换一“肥”字,把形容词活用作谓语,就大增其直观的美感。
巧而不尖,新而不怪,真能超越凡庸,别开生面。
此处着一“肥”字,上与“瘦”字关合,以梅花之玉瘦,衬红杏之憨肥,益觉鲜明生动。
同时两相映带,还点明了时间的跨度。
从早梅绽蕊直盼到杏花开遍,二十四番花信风,已吹过十一番了。
春光半过,伊人未归,花落花开,只成孤赏。
难怪园中的春色,尽作愁痕了。
末尾以景结情,骚情雅韵,令人凄然无尽,洵为小令中精品。
参考资料: 1、 周笃文.李清照词鉴赏[M].山东:齐鲁书社出版社,1986.
永遇乐·落日熔金 文翻注译赏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熔金 一作:镕金)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熔金 一作:镕金)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
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
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
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
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
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bì),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熔金 一作:镕金)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xiá),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niǎn)金雪柳,簇(cù)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huán)霜鬓(bìn),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中州:即中土、中原。
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五:十五日。
此处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
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详见《岁时广记》卷十一)。
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簇带:簇,聚集之意。
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
济楚:整齐、漂亮。
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bì),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熔金 一作:镕金)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
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
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
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xiá),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niǎn)金雪柳,簇(cù)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huán)霜鬓(bìn),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
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
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中州:即中土、中原。
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五:十五日。
此处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
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详见《岁时广记》卷十一)。
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簇带:簇,聚集之意。
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
济楚:整齐、漂亮。
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熔金 一作:镕金)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
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
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
(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
)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
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
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
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
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
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
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
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
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
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
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
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
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
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
全是写实,并非虚构。
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
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语言也很质朴自然。
作者在这首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对比也好,还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划出诗人当前的凄凉心情。
真是语似平淡而实沉痛已极。
更多李清照宋词赏析请关注诗词库的李清照专栏。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
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行香子·天与秋光 文翻注译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秋天的天空无云清爽,看到菊花知道重阳节快到了。
披上粗衣,饮着没过滤的酒,每一阵秋风,一场秋雨,带来习习秋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黄昏时刻的院落,给人悲凉的感觉,酒醒过后往事浮现出来使愁肠更愁。
怎么能忍受这漫漫长夜,明月照在这空床之上。
听着远处的捣衣声,蟋蟀发出的长而尖的叫声,还有漫长的漏声,感觉时光过的太慢了。
参考资料: 1、 李清照著 杨合林编著 .《李清照集》 .长沙市河西新路10号 :岳麓出版社 ,1999年6月 :58页 . 2、 王延梯 .漱玉集注 .山东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 :34 . 3、 王传胪.李清照疑词辨真[A].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转转:犹渐渐。
探:探看。
金英:菊花。
绿蚁: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蚁:酒的泡沫)称为“绿蚁”。
黄昏院落,凄(xī)凄惶(huáng)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zhēn)声捣,蛩(qióng)声细,漏声长。
凄凄惶惶:不安状。
那堪:怎么能忍受。
砧[zhēn]声捣:捣衣的声音,古代妇女将秋冬衣物置于砧上用棒槌捶洗,叫捣寒衣。
蛩:蟋蟀。
漏:计时工具。
参考资料: 1、 李清照著 杨合林编著 .《李清照集》 .长沙市河西新路10号 :岳麓出版社 ,1999年6月 :58页 . 2、 王延梯 .漱玉集注 .山东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 :34 . 3、 王传胪.李清照疑词辨真[A].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秋天的天空无云清爽,看到菊花知道重阳节快到了。
披上粗衣,饮着没过滤的酒,每一阵秋风,一场秋雨,带来习习秋凉。
转转:犹渐渐。
探:探看。
金英:菊花。
绿蚁: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蚁:酒的泡沫)称为“绿蚁”。
黄昏院落,凄(xī)凄惶(huáng)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zhēn)声捣,蛩(qióng)声细,漏声长。
黄昏时刻的院落,给人悲凉的感觉,酒醒过后往事浮现出来使愁肠更愁。
怎么能忍受这漫漫长夜,明月照在这空床之上。
听着远处的捣衣声,蟋蟀发出的长而尖的叫声,还有漫长的漏声,感觉时光过的太慢了。
凄凄惶惶:不安状。
那堪:怎么能忍受。
砧[zhēn]声捣:捣衣的声音,古代妇女将秋冬衣物置于砧上用棒槌捶洗,叫捣寒衣。
蛩:蟋蟀。
漏:计时工具。
参考资料: 1、 李清照著 杨合林编著 .《李清照集》 .长沙市河西新路10号 :岳麓出版社 ,1999年6月 :58页 . 2、 王延梯 .漱玉集注 .山东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 :34 . 3、 王传胪.李清照疑词辨真[A].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文翻注译赏
念奴娇·春情 文翻注译赏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紧关闭。
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
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奇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
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
玉栏杆我也懒得凭倚。
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
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
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
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96-100 2、 司马哲.宋词三百首: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303 3、 上彊邨民 等.宋词三百首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536-537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重门:多层的门。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险韵诗:以生僻而又难押之字为韵脚的诗。
人觉其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并无凑韵之弊。
扶头酒:易醉之酒。
征鸿:远飞的大雁。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lán)干慵(yōng)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liǎn),更看今日晴未。
玉阑干:栏杆的美称。
慵:懒。
烟敛:烟收、烟散的意思。
烟,这里指像烟一样弥漫在空中的云气。
晴未:天气晴了没有?
未,同否,表示询问。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96-100 2、 司马哲.宋词三百首: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303 3、 上彊邨民 等.宋词三百首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536-537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紧关闭。
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
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奇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
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
重门:多层的门。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险韵诗:以生僻而又难押之字为韵脚的诗。
人觉其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并无凑韵之弊。
扶头酒:易醉之酒。
征鸿:远飞的大雁。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lán)干慵(yōng)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liǎn),更看今日晴未。
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
玉栏杆我也懒得凭倚。
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
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
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
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
玉阑干:栏杆的美称。
慵:懒。
烟敛:烟收、烟散的意思。
烟,这里指像烟一样弥漫在空中的云气。
晴未:天气晴了没有?
未,同否,表示询问。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96-100 2、 司马哲.宋词三百首: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303 3、 上彊邨民 等.宋词三百首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536-537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
它叙写了寒食节时对丈夫的怀念。
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
柳、花而用“宠”、“娇”修饰,隐有妒春之意。
接着写作诗填词醉酒,但闲愁却无法排解,已有万般怨尤。
一句“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出词人闲愁的原因:自己思念远行的丈夫,“万千心事”却无法捎寄。
下阕开头三句,写出词人懒倚栏杆的愁闷情志,又写出她独宿春闺的种种感觉。
“不许愁人不起”,写出作者已失去支撑生活的乐趣。
“清露”两句转写新春的可爱,因之产生游春心思。
结尾两句最为佳妙:天已放晴,却担心是否真晴,那种心有余悸的感觉,表现得极为凄迷。
“萧条庭院”句写词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以寂寞幽深之感。
庭院深深,寂寥无人,令人伤感;
兼以细雨斜风,则景象之萧条,心境之凄苦,更觉怆然。
一句“重门须闭”,写词人要把门儿关上,实际上她是想关闭心灵的窗户。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这两句由斜风细雨,而想到宠柳娇花,既倾注了对美好事物的关心,也透露出惆怅自怜的感慨。
“萧条庭院”句遣辞造句上,也显示了词人独创的才能。
“宠柳娇花”是以和易安名句“绿肥红瘦”相比美,以其字少而意深,事熟而句生,足见锤炼功夫。
其中可以引申出这么一些意思:春近寒食时节,垂柳繁花,犹得天宠,人来柳阴花下留连玩赏,花与柳便也如宠儿娇女,成为备受人们爱怜的角色。
其中又以人之宠爱为主体奈何临近寒食清明这种多雨季节,游赏不成,只好深闭重门,而花受风雨摧残,也“恼人”之列。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由天气、花柳,渐次写到人物。
风雨之夕,词人饮酒赋诗,借以排遣愁绪,然而诗成酒醒之后,无端愁绪重又袭上心头,“别是闲滋味”。
一“闲”字,将伤春念远情怀,暗暗逗出,耐人寻味。
“征鸿过尽”句点上片主旨,是虚写,实际上是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暗寓赵明诚走后,词人欲寄相思,而信使难逢。
“万千心事”,关它不住,遣它不成,寄也无方,最后还是把它深深地埋藏心底。
“楼上几日春寒”句拓开一层,然仍承“万千心事”意脉。
连日阴霾,春寒料峭,词人楼头深坐,帘垂四面。
“帘垂四面”,是上阕“重门须闭”的进一步发展,既关上重门,又垂下帘幕,则小楼之幽暗可知;
楼中人情怀之索寞,亦不言而喻了。
“玉阑干慵倚”,刻画词人无聊意绪,而隐隐离情亦其中。
征鸿过尽,音信无凭,纵使阑干倚遍,亦复何用。
阑干慵倚,楼内寒深,枯坐更加愁闷,于是词人唯有恹恹入睡了。
可是又感罗衾不耐春寒,渐渐从梦中惊醒。
心事无人可告,唯有托诸梦境;
而梦乡新到,又被寒冷唤回。
其辗转难眠之意,凄然溢于言表。
“不许愁人不起”,多少无可奈何的情绪,都包含这六字之中,词人为离情所折磨而痛苦不堪,又因明诚外出而实有此情,并非虚构。
虚虚实实,感人至深。
从“清露晨流”到篇终,词境为之一变。
此前,词清调苦,婉曲深挚;
此后,清空疏朗,低徊蕴藉。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写晨起时庭院中景色。
从“重门须闭”,“帘垂四面”,至此帘卷门开,顿然令人感到一股盎然生意。
日既高,烟既收,本是大好晴天,但词人还要“更看今日晴未”,说明春寒日久,阴晴不定,即便天已放晴,她还放心不下;
暗中与前面所写的风雨春寒相呼应,脉络清晰。
以问句作结,更有余味不尽的意味。
全词从上片的天阴写到下片的天晴,从前的愁绪萦回到后面的轩朗,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词中感情的起伏和天气的变化相谐而生,全篇融情入景,浑然天成。
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闺怨词。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205-1207 2、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96-100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文翻注译赏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天空中银河不断转动、星移斗转,人世间的帘幕却一动不动的低低下垂。
枕席变凉,泪水更多的流淌,一片湿滋滋。
和衣而睡,醒来脱去绸缎外衣,随即问道:“夜已到何时?
”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这件穿了多年的罗衣,用青绿色的丝线绣成的莲蓬已经变小;
用金线绣制的荷叶颜色减退、变得单薄而稀疏。
每逢秋凉,还总是还上这件罗衣。
唯独人的心情不像从前舒畅适时。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2、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51 3、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106-109 4、 陈祖美. 《《漱玉词》笺译心解选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diàn)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星河:银河,到秋天转向东南。
枕簟:枕头和竹席。
滋:增益,加多。
夜何其:《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
夜未央。
夜已经到了什么时候了?
”“其”,语助词。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
情怀:心情。
旧家:从前。
《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旧家犹言从前,家为估量之辞。
”其所引例中即有此句。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2、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51 3、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106-109 4、 陈祖美. 《《漱玉词》笺译心解选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diàn)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天空中银河不断转动、星移斗转,人世间的帘幕却一动不动的低低下垂。
枕席变凉,泪水更多的流淌,一片湿滋滋。
和衣而睡,醒来脱去绸缎外衣,随即问道:“夜已到何时?
”星河:银河,到秋天转向东南。
枕簟:枕头和竹席。
滋:增益,加多。
夜何其:《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
夜未央。
夜已经到了什么时候了?
”“其”,语助词。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这件穿了多年的罗衣,用青绿色的丝线绣成的莲蓬已经变小;
用金线绣制的荷叶颜色减退、变得单薄而稀疏。
每逢秋凉,还总是还上这件罗衣。
唯独人的心情不像从前舒畅适时。
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
情怀:心情。
旧家:从前。
《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旧家犹言从前,家为估量之辞。
”其所引例中即有此句。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2、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51 3、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106-109 4、 陈祖美. 《《漱玉词》笺译心解选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
“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
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
“帘幕垂”言闺房中密帘遮护。
帘幕“垂”而已,此中人情事如何,尚未可知。
“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
“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
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平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前两句蓄势“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
至直泻无余。
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
“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
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
“夜何其”,其(jī),语助辞。
“夜何其”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
夜未央(半);
夜如何其?
夜绣(向)晨”,意思是夜深沉已近清晨。
“聊问”是自己心下估量,此句状写词人情态。
情状已出,心事亦露,词转入下片。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
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
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
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
“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
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
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
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满庭芳·小阁藏春 文翻注译赏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在阁楼中好似春天一般,平常不用的窗子将白昼都隔在了外面,走在画廊里,发现这里非常深幽。
篆香烧尽了,日影移上帘箔了,才发现黄昏将近。
我喜爱梅花,自己种的江梅渐已长好,为什么一定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而荒废了时光呢。
没有人来找我谈话聊天,如今在这样的寂寥环境里独自面对梅花,就好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对花彷徨。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梅花色泽美艳,它虽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但毕竟娇弱,难以禁受寒风冷雨的摧残。
又是谁吹起横笛曲《梅花落》,吹动了我的愁绪。
不要怨恨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要相信,虽然梅花踪迹难寻而它情意长留。
我很难说出我的家世,多想有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能显示出梅花的俊俏风流。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57-61 .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zhuàn)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liáo)浑似,何逊在扬州。
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江梅:此指梅中上品,非泛指江畔、水边之梅。
浑似:完全像。
从来,知韵(yùn)胜,难堪雨藉(jí),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韵胜:优雅美好。
难堪雨藉:难以承受雨打。
不耐风揉:《乐府雅词》卷下、《梅苑》卷三、《全宋词》第二册均作“不耐风柔”,“柔”字不通,故改。
横笛:汉横吹曲中有《梅花落》。
扫迹:语见孔稚珪《北山移文》“乍低枝而扫迹”。
原意谓扫除干净,不留痕迹。
此处系反其意而用之。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57-61 .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zhuàn)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liáo)浑似,何逊在扬州。
在阁楼中好似春天一般,平常不用的窗子将白昼都隔在了外面,走在画廊里,发现这里非常深幽。
篆香烧尽了,日影移上帘箔了,才发现黄昏将近。
我喜爱梅花,自己种的江梅渐已长好,为什么一定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而荒废了时光呢。
没有人来找我谈话聊天,如今在这样的寂寥环境里独自面对梅花,就好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对花彷徨。
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江梅:此指梅中上品,非泛指江畔、水边之梅。
浑似:完全像。
从来,知韵(yùn)胜,难堪雨藉(jí),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梅花色泽美艳,它虽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但毕竟娇弱,难以禁受寒风冷雨的摧残。
又是谁吹起横笛曲《梅花落》,吹动了我的愁绪。
不要怨恨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要相信,虽然梅花踪迹难寻而它情意长留。
我很难说出我的家世,多想有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能显示出梅花的俊俏风流。
韵胜:优雅美好。
难堪雨藉:难以承受雨打。
不耐风揉:《乐府雅词》卷下、《梅苑》卷三、《全宋词》第二册均作“不耐风柔”,“柔”字不通,故改。
横笛:汉横吹曲中有《梅花落》。
扫迹:语见孔稚珪《北山移文》“乍低枝而扫迹”。
原意谓扫除干净,不留痕迹。
此处系反其意而用之。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57-61 .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这是李清照的咏梅词之一,后人曾补题为“残梅”,借梅花清瘦高雅之趣,写个人情思;
堪称咏物词中的佳作。
词的起笔与词题好似无关,但却描绘了一个特殊的抒情环境。
前人称这种写法为“先盘远势”。
作者首先写出了她住处的寂寞无聊:“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小阁”即小小的闺阁,这是妇女的内寝,“闲窗”即表示内外都是闲静的。
“藏”与“锁”互文见义。
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恰恰被藏锁在这狭小而闲静的圈子里。
唐宋时富贵之家的内寝往往有厅堂相连结。
小阁设画堂里侧。
春光和白昼俱藏锁住了,暗示这里并未感到它们的存在,因而画堂显得特别深幽。
“深幽”极言其堂之狭长、暗淡、静阒。
作者已习惯这种环境,似乎还满意于它的深幽。
古人爱尚雅洁者都喜焚香。
篆香是一种中古时期的高级盘香。
它的烧尽,表示整日的时光已经流逝,而日影移上帘箔即说明黄昏将近。
从所描述的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等情形推测,抒情女主人公是生活在上层社会中的妇女,富贵而安闲,但环境的异常冷清寂寞也透露了其生活不幸的消息。
“手种江梅渐好”是词意的转折,开始进入咏物。
黄昏临近之时,女主人公于室外见到亲手种植的江梅,忽然产生一种欣慰。
它的“渐好”能给种树人以安慰;
欣赏“手种江梅”,又会有许多往事的联想,因而没有必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了。
除了对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似乎心情慵倦,于应赏玩的景物都失去了兴致。
词上阕的结尾,由赏梅联想到南朝文人何逊迷恋梅花的事,使词情的发展向借物抒情的方问过渡,渐渐进入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何逊(约480—520)是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诗情辞宛转、意味隽美,深为唐宋诗人杜甫和黄庭坚所赞赏。
梁代天监(梁武帝年号,502—519)年间,他曾为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有咏梅的佳篇《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亦作《咏早梅》)。
清人江昉刻本《何水部集》于此诗下注云:“逊为建安王水曹,王刺扬州,逊廨舍有梅花一株,日吟咏其下,赋诗云云。
后居洛思之,再请其任,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花仿惶,终日不能去。
”何逊对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闷情附着所致。
杜诗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清照用何逊之事,又兼用杜诗句意;
按她的理解,何逊在扬州是寂寥的。
她在寂寞的环境里面对梅花,遂与何逊身世有某些共鸣之感。
词人善于摆脱一般咏物之作胶着物态、敷衍故实的习径、而是笔端充满丰富的情感,联系个人身世,抒发对残梅命运的深深同情。
“从来知韵胜”,是她给予梅花整体的赞语。
“韵”是风韵、神韵,是形态与品格美的结合。
梅花是当得起“韵胜”的,词人肯定了这一点之后,却不再多说,转笔来写它的不幸,发现它零落后别有一番格调意趣。
“藉”与“揉”也是互文见义,有践踏摧损之意。
梅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花之娇弱特性,因而也难以禁受风雨的践踏摧损。
这是花的命运。
由落梅的命运,作者产生各种联想词意呈现很曲折的状态。
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造成一团“浓愁”而难以排解。
但作者又试图进行自我排解,词情为之一变。
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说明其飘谢凋零,丰韵不存。
这本应使人产生春恨,迁恨于春日风雨的无情。
但词人以为最好还是“莫恨”,“须信道、扫迹情留。
”“扫迹”即踪迹扫尽,难以寻觅。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补足“情留”之意。
“难言处”是对下阕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的概括,似乎还有与作者身世的双关的含意。
想象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
从这姿影里还显示出梅的俊俏风流,应是它扫迹后留下的一点情意。
也许明年它又会重开,并带来春的信息。
“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突出了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使全词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存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因缺乏必要的线索而无法详考,但从词中所描述的冷清寂寞“无人到”的环境和表现凋残迟暮“难言”的感伤情绪来看,它应是清照遭到家庭变故后的作品。
这种变故使清照的词作具有凄凉悲苦的情调。
因而在咏残梅的词里,不难发现作者借物咏怀,暗寓了身世之感,其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厚,达到了意与境谐、情景交融的程度,故难辨它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还是咏物了。
它和清照那些抒写离别相思和悲苦情绪的作品一样,词语轻巧尖新,词意深婉曲折,表情细腻,音调低沉谐美,富于女性美的持征,最能体现其基本的艺术特色。
这首《满庭芳》不仅是《漱玉词》中的佳作,也应是宋人咏物的佳作之一。
参考资料: 1、 谢桃坊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172-1174 . 2、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57-61 .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文翻注译赏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了,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
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
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参考资料: 1、 平慧善.李清照诗词选译[M].巴蜀书社出版社,1988
病起萧萧两鬓(bìn)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kòu)连梢(shāo)煎熟水,莫分茶。
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
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在唐五代时即将《浣溪沙》的上下片,各增添三个字的结句,成为“七、七、七、三”字格式,名曰《摊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
又因南唐李璟词“菡萏香销”之下片“细雨梦回”两句颇有名,故又有《南唐浣溪沙》之称。
双调四十八字,平韵。
萧萧:这里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
豆蔻:药物名。
熟水:当时的一种药用饮料。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yùn)藉,木犀(xī)花。
书:《历代诗余》作“篇”字。
酝藉:宽和有涵容。
《汉书·薛广德传》:“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
”木犀花:即桂花。
参考资料: 1、 平慧善.李清照诗词选译[M].巴蜀书社出版社,1988
病起萧萧两鬓(bìn)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kòu)连梢(shāo)煎熟水,莫分茶。
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了,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
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
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
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在唐五代时即将《浣溪沙》的上下片,各增添三个字的结句,成为“七、七、七、三”字格式,名曰《摊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
又因南唐李璟词“菡萏香销”之下片“细雨梦回”两句颇有名,故又有《南唐浣溪沙》之称。
双调四十八字,平韵。
萧萧:这里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
豆蔻:药物名。
熟水:当时的一种药用饮料。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yùn)藉,木犀(xī)花。
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
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书:《历代诗余》作“篇”字。
酝藉:宽和有涵容。
《汉书·薛广德传》:“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
”木犀花:即桂花。
参考资料: 1、 平慧善.李清照诗词选译[M].巴蜀书社出版社,1988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词,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
词中所述多为寻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却起扣人心弦之效。
“病起”,说明曾经长期卧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动了。
“萧萧”是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词中系相对病前而言,因为大病,头发白了许多,而且掉了不少。
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
这个处理极妙,意思似乎是说,头发已经那样,何必再去管它,还是料理今后罢。
这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行文也更简洁。
下面接写了看月与煎药。
因为还没有全好,又夜里,作者做不了什么事,只好休息,卧着看月。
“卧看”,是因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时也说明作者心情闲散,漫不经心,两字极为传神。
“上”字说明此乃初升之月,则此残月当为下弦月,此时入夜还浅。
病中的人当然不能睡得太晚,写得极为逼真。
上句写的是衰象,此句却是乐事,表明作者确实不太以发白为念了。
“豆蔻”为植物名,种子有香气,可入药,性辛温,能去寒湿。
“熟水”是宋人常用饮料。
分茶是宋人以沸水冲茶而饮的一种方法,颇为讲究。
“莫分茶”即不饮茶,茶性凉,与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
以豆蔻熟水为饮,即含有以药代茶之意。
这又与首句呼应。
人儿斜卧,缺月初上,室中飘散缕缕清香,一派闲静气氛。
下片写白日消闲情事。
观书、散诗、赏景,确实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时光的最好办法。
“闲处好”一是说这样看书只能闲暇无事才能如此;
一是说闲时也只能看点闲书,看时也很随便,消遣而已。
对一个成天闲散家的人说来,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致,却也较平时别有一种情趣。
俞平伯说这两句“写病后光景恰好。
说月又说雨,总非一日的事情。
”(《唐宋词选释》)所见极是。
末句将木犀拟人化,结得隽永有致。
“木犀”即桂花,点出时间。
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见出她终日都把它观赏。
“酝藉”,写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
“酝藉”一词,常用来形容学问渊深、胸怀宽博、待人宽厚的人中表率,如《归唐书·权德舆传》称他“风流酝藉,为缙绅羽仪”。
木犀花小淡黄,芬芳徐吐,不像牡丹夭桃那样只以浓艳媚人,用“酝藉”形容,亦极得神。
“酝藉”又可指含蓄香气而言。
此词格调轻快,心境怡然自得,与同时其他作品很不相同。
通篇全用白描,语言朴素自然,情味深长。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7页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文翻译赏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馀清 一作: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馀清 一作:情)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一片浓阴,遮盖了整个院落。
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一面面,遮蔽了庭院。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点点滴滴,响个不停。
雨声淅沥,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
我听不惯,于是披衣起床。
参考资料: 1、 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9年第2版 :119 . 2、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09 .
窗前谁种芭蕉(jiāo)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yú)清。
(馀清 一作:情)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一片浓阴,遮盖了整个院落。
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一面面,遮蔽了庭院。
中庭:庭院里。
舒卷:一作“舒展”,在此可一词两用,舒,以状蕉叶;
卷,以状蕉心。
且卷,有通“婘”之训,谓好貌。
“馀清”,今本多作“馀情”,“情”字在此其意似欠当,因此词上片旨在咏物并非简单的拟人之法。
馀清,意谓蕉叶舒卷;
蕉心贻人以清凉舒适之感。
视“清”字为“情”字的谐音,其意似胜于径用“馀情”二字。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lín)霪(yín)。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点点滴滴,响个不停。
雨声淅沥,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
我听不惯,于是披衣起床。
霖霪:本为久雨,此处指接连不断的雨声。
参考资料: 1、 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9年第2版 :119 . 2、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09 .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馀清 一作: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这首词作于南渡以后,通过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达作者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
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心情和意绪。
首句“窗前谁种芭蕉树”,似在询问,似在埋怨,无人回答,也无须回答。
然而通过这一设问,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
接着,再抓住芭蕉叶心长卷、叶大多荫的特点加以咏写。
蕉心长卷,一叶叶,一层层,不断地向外舒展。
阔大的蕉叶,似巨掌,似绿扇,一张张,一面面,伸向空间,布满庭院,散发着清秀,点缀着南国的夏秋。
第二句“阴满中庭”形象而逼真地描绘出这一景象。
第三句重复上句,再用一个“阴满中庭”进行吟咏,使人如临庭前,如立窗下,身受绿叶的遮蔽,进而注视到蕉叶的舒卷。
“叶叶心心,舒展有馀情”,歇拍二句寄情于物,寓情于景。
“叶叶”与“心心”,两对叠字连用,一面从听觉方面形成应接不暇之感,—面从视觉印象方面,向人展示蕉叶不断舒展的动态。
而蕉心常卷,犹如愁情无极,嫩黄浅绿的蕉心中,紧裹着绵绵不尽的情思。
全词篇幅短小而情意深蕴。
语言明白晓畅,能充分运用双声叠韵、重言叠句以及设问和口语的长处,形成参差错落、顿挫有致的韵律;
又能抓住芭蕉的形象特征,采用即景抒情,寓情于物,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抒发国破家亡后难言的伤痛;
用笔轻灵而感情凝重,体现出漱玉词语新意隽、顿挫有致的优点。
参考资料: 1、 蒋哲伦 等 .李清照词鉴赏 .济南 :齐鲁书社 ,1986 :128-129 .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文翻注译赏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风停了,庭花尽凋零。
看珠帘之外,雪瓣成堆,红蕊层层。
须牢记海棠花开过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歌声歇,玉杯空,酒兴尽。
唯有青灯闪烁,豆荧之光渐熄灭。
梦中的愁怨自难消受,更传来鹈鴂一声送春鸣。
参考资料: 1、 平慧善.李清照诗词选译[M].巴蜀书社出版社,1988. 2、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táng)开后,正伤春时节。
近:是词的种类之一,属一套大曲中的前奏部分。
自词和音乐分离,此字只是某个词牌名称的组成部分,已无实际意义。
《好事近》:词牌名,流行于唐代,意为好戏快开始了,即大曲的序曲。
又名《钓船笛》、《翠圆枝》、《倚秋千》等。
风定:风停。
深:厚。
拥:簇拥。
红、雪:指代各种颜色的花。
拥红堆雪:凋落的花瓣聚集成堆。
长记:同“常记”。
酒阑(lán)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jué)。
酒阑:喝完了酒。
阑:干、尽。
玉尊:即“玉樽 ”亦作“ 玉罇 ”。
原指玉制的酒器,后泛指精美贵重的酒杯。
青缸:灯火青荧,灯光青白微弱之意,《广韵》:“缸,灯”。
缸,《花草粹编》等作“红”。
暗明灭:指灯光忽明忽暗,一直到熄灭。
魂梦:指梦中人的心神不而言。
幽怨:潜藏在心里的怨恨,南朝梁·刘令娴《春闺怨》:“欲知幽怨多,春闺深且暮。
”鴂:即鹈鴂。
参考资料: 1、 平慧善.李清照诗词选译[M].巴蜀书社出版社,1988. 2、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táng)开后,正伤春时节。
风停了,庭花尽凋零。
看珠帘之外,雪瓣成堆,红蕊层层。
须牢记海棠花开过后,正是伤春时节。
近:是词的种类之一,属一套大曲中的前奏部分。
自词和音乐分离,此字只是某个词牌名称的组成部分,已无实际意义。
《好事近》:词牌名,流行于唐代,意为好戏快开始了,即大曲的序曲。
又名《钓船笛》、《翠圆枝》、《倚秋千》等。
风定:风停。
深:厚。
拥:簇拥。
红、雪:指代各种颜色的花。
拥红堆雪:凋落的花瓣聚集成堆。
长记:同“常记”。
酒阑(lán)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jué)。
歌声歇,玉杯空,酒兴尽。
唯有青灯闪烁,豆荧之光渐熄灭。
梦中的愁怨自难消受,更传来鹈鴂一声送春鸣。
酒阑:喝完了酒。
阑:干、尽。
玉尊:即“玉樽 ”亦作“ 玉罇 ”。
原指玉制的酒器,后泛指精美贵重的酒杯。
青缸:灯火青荧,灯光青白微弱之意,《广韵》:“缸,灯”。
缸,《花草粹编》等作“红”。
暗明灭:指灯光忽明忽暗,一直到熄灭。
魂梦:指梦中人的心神不而言。
幽怨:潜藏在心里的怨恨,南朝梁·刘令娴《春闺怨》:“欲知幽怨多,春闺深且暮。
”鴂:即鹈鴂。
参考资料: 1、 平慧善.李清照诗词选译[M].巴蜀书社出版社,1988. 2、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这是一首抒发伤春情怀的词。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词人抒发伤春之情,并非因先睹物而引致伤感,而是深处闺中,即敏锐地感悟到大自然细微的变化,由此引起情感变化。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词人由风住,即断定“帘外”定然是落花遍地,红白堆积。
表现了词人的敏感与对美好事物的关注之情。
唐孟浩然《春晓》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韩偓《懒起》诗云:“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
倒卧卷帘看。
”这两位诗人对风雨后花的状况均无所知,虽有怜花之意,但毕竟不如李清照。
当然,李清照对落花给予极大关注,在其潜意识中,多少带有以之自况的成分。
首二句虽为状物,但伤感之情已隐然可感。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次二句,词人的回忆闸门被打开,但对往事的具体内容却避而不谈,只是说此时海棠花落之时,亦是自己伤春时节。
“长记”,即常记,说明以往的“伤心时节”之事,常萦绕于心。
此外,词人在诸多花卉中,对海棠情有独钟,这或许是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美称,以及如霞似雪般的秾丽娇娆,尤其是其高贵优雅之美,与词人个性颇为近似。
词人的《如梦令》词:“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也表达了对海棠的钟爱,其抒情方式与此词上片也相似。
上片侧重由景生情,为落花而慨叹,而伤春。
下片则自然过渡到对闺门独处、孤寂苦闷生活的描绘。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词人在这里并没有直言其如何的孤寂,愁苦,而是通过四个极富象征意味的物体刻画酒阑、歌罢、空的酒杯以及忽明忽暗的油灯,整个画面幽暗、凄清、空冷。
试想,一个闺中思妇置身于如此环境中,其心情该是怎样的凄怆孤寂,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了。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白日词人是惜花伤时,夜晚则借酒浇愁愁更愁,想在梦中得到一丝慰藉,然而梦中的情景,依旧使梦魂幽怨哀愁。
醒来之时,听到窗外凄厉的“啼鴂”声,更增添了悲怆的情感。
因为“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屈原《离骚》),春已逝去,百花也已凋落殆尽。
这首词抒写的是伤春凄苦之情,但词人并没有正面来抒写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室内外景物的刻画,把自己的凄情浓愁寄寓其中,因而全词读来,更感其情深沉、凝重。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 2、 刘瑜,刘亦文.照词欣赏[M].山东:济南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