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闻秋风 文翻注译赏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哈尔滨市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年 :248-249页 . 2、 傅明伟 .中华千古名篇赏析 .北京市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年 :123-124页 . 3、 范晓燕 .唐诗三百首赏译 :南方出版中心 ,2005年 :246页 .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玄蝉:即秋蝉,黑褐色。
我:秋风自称。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
飕飗(sōuliú):风声。
颜状:容貌。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拳毛:攀曲的马毛。
雕:猛禽。
眄(miàn):斜视,一作“盼”。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
扶病:带病。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哈尔滨市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年 :248-249页 . 2、 傅明伟 .中华千古名篇赏析 .北京市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年 :123-124页 . 3、 范晓燕 .唐诗三百首赏译 :南方出版中心 ,2005年 :246页 .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玄蝉:即秋蝉,黑褐色。
我:秋风自称。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
飕飗(sōuliú):风声。
颜状:容貌。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
拳毛:攀曲的马毛。
雕:猛禽。
眄(miàn):斜视,一作“盼”。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
扶病:带病。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哈尔滨市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年 :248-249页 . 2、 傅明伟 .中华千古名篇赏析 .北京市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年 :123-124页 . 3、 范晓燕 .唐诗三百首赏译 :南方出版中心 ,2005年 :246页 .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
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
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
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
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
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
“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
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
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
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
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
“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
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所以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 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22-824页
望夫山 文赏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
这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在民间流行相当普遍。
这首诗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唐时属和州。
此诗题下原注“正对和州郡楼”,可见作于刘禹锡和州刺史任上。
全诗紧扣题目,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
“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
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有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
可见“望”者一往情深;
“望夫”而“夫不归”,是女子化石的原因。
“夫”字叠用形成句中顶针格,意转声连,便觉节奏舒缓,音韵悠扬。
次句重在“苦相思”三字,正是“化为石,不回头”(王建《望夫石》),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
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
—— 这大大突出了那痴恋的执着。
“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
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
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理。
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和深切。
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
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这首诗是深含寓意的。
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遭打击和迫害,长流边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
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诗意并不在题中。
同期诗作有《历阳书事七十韵》,其中“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两句,就是此诗最好的注脚。
纯用比体,深于寄意,是此诗写作上第一个特点。
此诗用意虽深,语言却朴质无华。
“望”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诗意在用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
这种反复咏叹突出主题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思归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作峰头望故乡”,与此诗有相同的寄意。
但柳诗“望故乡”用意显而诗境刻意造奇;
此诗不直接写“ 望故乡”之意,却通过写石人“望夫”,巧妙地传达出来,用意深而具有单纯明快之美。
陈师道因而称赞它“语虽拙而意工”。
这是此诗写作上又一特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金陵怀古 文翻译赏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春潮淹没了冶城的洲渚,落日余晖斜照在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蔡洲新草茁壮一片嫩绿,幕府山上仍是烟霭青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事,山河也徒有险峻的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玉树后庭花这支亡国曲,凄婉幽怨令人不忍再听。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5-9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87-488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春潮淹没了冶城的洲渚,落日余晖斜照在征虏亭。
冶(yè)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
冶:一作“台”。
征虏亭:亭名,在金陵。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蔡洲新草茁壮一片嫩绿,幕府山上仍是烟霭青青。
蔡洲:江中洲名。
蔡:一作“芳”。
幕府:山名。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事,山河也徒有险峻的地形。
兴废:指国家兴亡。
人事:指人的作为。
山川空地形:徒然具有险要的山川形势。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玉树后庭花这支亡国曲,凄婉幽怨令人不忍再听。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歌曲名。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5-9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87-488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
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
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在何处,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
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
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
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迹。
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
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
诗人说: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
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
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
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次于蔡洲。
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
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
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
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变异,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
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
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
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
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
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
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
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
”即由此化出。
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并没有被后世记取。
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
诗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
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脱胎于此。
《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
”刘禹锡这首诗就是这样,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
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
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
这种手法,用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颇为高明的。
参考资料: 1、 吴汝煜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19-821
台城 文翻注赏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六朝皇城一朝比一朝豪华,陈后主的结绮临春最豪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千门万户的楼阁成了野草,只因为一曲《玉树后庭花》。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208 .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台城:六朝时期的皇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鸡鸣山北。
六代:指建都在金陵的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相继的朝代。
结绮(qí):陈后主(叔宝)建造的一座穷极奢华的楼阁。
临春:陈后主(叔宝)建造的一座穷极奢华的楼阁。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万户千门:指宏伟豪华的结绮、临春两座楼。
后庭花:陈后主所作的歌曲《玉树后庭花》。
《隋书·五行志》载:“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辞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
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时人以为歌谶(chèn),此其不久兆也。
”(公元587年,陈后主作个新歌,歌辞非常哀怨,他命令宫中的美女排练演出。
那个歌辞说:“后院的玉树开了花,刚开不久就凋落了。
”当时人以为这是个预兆兴亡的歌谶,这是他不久就要亡国的预兆。
)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208 .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一开始诗人就将一幅繁华竞喧、富丽堂皇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台城六代竞豪华”,是一种大笔铺叙概括性的总体描述。
作为首句,气势雄阔,用词用句却十分简朴,没有任何生僻的字眼,似乎是漫不经心的一笔,将整整一段历史从纵贯和横断两方面浓缩于这简简单单的七个字中,在开篇就使如此美轮美奂的六朝繁华气象如临眼前,宛如海市蜃景般的幻化出来。
此情此景使读者再也不能无视那种扑面而来的奢华景象,也无法再无视那段尘封了的历史。
六朝的奢侈之风日益加深,到了南朝陈后主的时候,其奢侈程度达到了那个时代无以复加的地位。
他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极尽奢华之高楼。
诗中以“结绮”“临春”这两座典型的建筑物名称来形容陈后主这位亡国之君的挥霍无度。
在这些富丽堂皇、燃尽民脂民膏的辉煌建筑群中,陈后主过的是怎样一种穷奢极欲的生活,那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说首句是从总体上描述了整个六朝时代的豪华胜景,那么诗的第二句则是抓住了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将这种豪华推了出来,并且是推向顶峰。
带有举例说明以使其抒写的内容更进一层的意味。
这样不吝笔墨的极度描写刻画在引起读者无数联想的同时,更为诗人点出此诗的主旨做了充分的铺垫。
第三句“千门万户成野草”,急转直下,一个“成”字成为全诗思想情感的转折点。
承上启下,将前度的繁华热闹推翻,却引发了突如其来的繁华成空,万事成空的无限感慨。
从六朝故旧到诗人所面对的往昔遗址,几百年的历史更迭,风烟变幻,沉重的附在这样一个“成”字上,沧桑与负重集千钧于一发。
诗人的悲怆传达给了读者,成为千万人的悲怆。
当日的“万户千门”早已不复存在。
诗人是在遗址面前演发出了对往昔的憧憬和想象,他想象到这今日生满野草的荒凉旷野也曾是六朝繁华的一部分。
以实景引出虚事,以虚像来反衬实际景物的荒凉。
诚如后世辛弃疾在《永遇乐》中所写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吊古伤今之情,在虚实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中自然流露。
同时,“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前四字,与“结绮临春事最奢”紧紧地衔接在一起,后三字写出了结绮、临春两座楼的变化。
这句本身用“千门万户”和“野草”作比照,把陈朝的灭亡和台城的今昔写得一清二楚。
最后一句,图穷而匕首现,“一曲后庭花”交代了结绮、临春之所以成了野草的原因,总结了陈朝亡国的教训,抨击了陈后主的荒淫,全诗的意义几乎全部凝聚在这五个字之中,此诗的主旨在千呼万唤中姗姗而出。
然而刘禹锡的怀古诗是十分含蓄的,他并不直接指斥昏庸帝王的荒淫误国,而是以一个典型的意象婉转地表达悲愤之情。
自从陈后主亡国之后,在文人的笔下,《后庭花》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亡国之音”。
在刘禹锡之后也有一些以后庭花指代亡国的名句,如李商隐“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刘禹锡在这里指出,六朝的覆灭,南陈的亡国,都只因为那曲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
这里的后庭花已不再是一首曲子的名称,而是帝王为一己之享乐,以致国破身亡的代名词。
这一句较之前句讽喻的意味更加浓厚。
这是诗人对于风雨飘摇的大唐帝国的劝谏,其苦心历历可见。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启,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
全诗承转分明而又环环紧扣,“亦不孤乐天之言。
”此诗不空发议论,而是寓怀古论今于人事景物的沧桑巨变的描写中。
既有厚重的历史感,也有诗歌应有的情韵。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209-211 . 2、 杨旭辉主编;
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 .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926-927 .
杨柳枝词九首 文翻注译赏
岁夜咏怀 文翻赏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我一年比一年不得意,新的一年又将会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回忆过去一起交游的朋友,现在活着的还有多少?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我把闲居当作自由自在,把长寿看作补回岁月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只有春色不管人情世故,在闲居的时候还来探望我。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 译注 .刘禹锡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01-102 .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一般说来,守岁之夜(即除夕)人们常常盼望来年的诸事如意,大运亨通。
而此诗却一反常情,首联便说:“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意思是说:多年来就在坎坷不得意中渡过,新的一年又当如何呢?
言外之意是不会有新的希望了。
颔联说:“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同游者”在这里是指柳宗元、王伾、王叔文、韩泰、陆质、吕温、李景俭、韩晔、陈谏、凌准、程异、房启等政治上的革新派。
他们有的被杀,有的病死,有的渺无音信。
这里应特别提出新亡的好友柳宗元。
元和十二年,朝廷派柳宗元到条件较好的柳州做刺史,而把刘禹锡派往条件极差的“恶处”(《因话录》)播州(即今遵义地区)。
柳宗元考虑刘禹锡的老母年近九旬,不宜去往荒远之地,便主动要求与刘对调。
而今比诗人年轻二十三岁的柳宗元却在“恶处”困病而亡,这不能不使诗人倍加伤怀。
因此,这“有几多”固然是伤悼众友早逝,更主要的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
表现的是“一人突逝,举目寂空”的沉痛之情。
颈联表面是写自己的颓伤,表现的是无所作为之情,实际是牢骚之语,抒发的是愤激之情。
诗人早年苦读,不慕荣华,注重品格修养;
中年积极参加政治革新,极力革新政治,成为永贞革新中最核心的人物之一,时称“二王刘柳”;
革新失败,流徒边州,在极端的困境中,不但写了大量的政治讽刺诗,痛斥宦官权臣和趋炎附势之徒是一批渺小而又可恶蚊虫(《聚蚊谣》),并写下不少相当有份量的政治散文;
遇赦放还,仍痛骂靠镇压永贞革新而上台的人物为“桃李颜”之徒。
他战斗不息,从来没有以“安闲为自在”过。
这种以生死置之度外的不屈精神,绝不能说是“将寿补蹉跎”。
因而可以说,此联抒发的是一种极端痛苦的愤慨和牢骚,是正意以反语出之。
尾联:“春色无新故,幽居亦见过。
”表面是说年年的春色皆同,在贬谪幽居时也是如此。
而真正的含义却是:自然界的春天是无所谓的,可惜的是看不到政治的春天降临人间,看不到国家兴旺景象的来临。
刘禹锡虽然才华横溢,但他并不甘心当一名文士,而是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以利国计民生。
他奋斗一生,壮志未酬,这是十分苦闷的。
此诗表面似乎是表现诗人的平静、闲适、甚至有些颓伤;
但字里行间,却隐透出诗人极端的苦闷。
这种隐真意实情于字背的方法,是这首诗的主要特色之一。
特点之二是“对仗”。
本来,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偶,首尾两联是无所谓的。
但此诗却能用字字平易、句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得联联对仗,句句通俗,这是不易做到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483-484 .
庭竹 文
金陵五题·并序 文翻注译赏
堤上行三首 文翻赏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文翻赏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个天宇人世。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暑气已退,天空明净;
而秋色澄明,万物清丽。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满天繁星的光彩都让给月色占了先,连金风玉露都透发出耀人的光芒。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经常变换的是人间,而月亮依然是恒久的!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42-243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这首词题为玩月,主要描绘的是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
首二句描写中秋的月光如水一般一次就浣洗了整个尘世,手法形象。
颔联两句点出了酷暑初退凉秋即至,九霄清净,万景澄明,一派开阔之象。
颈联中的“让”字可谓神来之笔,点出明月的光彩远非星辰可比,使星辰甘心相让。
尾联由天上想到人间,对比之中似寓感慨。
人间尘世变迁往复不断,然而天上玉京依然是这般闲适从容。
“玉京”在这里代指明月,诗人全诗气象万千,将玩月之情洗炼而出,飘飘然毫无俗尘气,读来令人神往。
这首词虽是“玩月”,但读来却觉满卷月华,天上人间,心摇神荡,足可见词人运思的匠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