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文
浣溪沙 文
武陵春·春晚 文翻注译赏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
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
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参考资料: 1、 徐北文 .李清照全集评注 .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05年1月版 . 2、 徐培均 .李清照集笺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4月版 . 3、 王仲闻 .李清照集校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版 . 4、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356页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juàn)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倦:懈怠。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
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
《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nǐ)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zé)艋(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
闻说:清叶申芗辑《天籁轩词选》作“闻道”。
“春尚好:明程明善辑《啸余谱》作“春向好”。
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
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拟:准备、打算。
也拟:也想、也打算。
轻舟:《汇选历代名贤词府》、清陆昶《历朝名媛诗词》作“扁舟”。
舴艋:小舟也。
“载不动”句,宋郑文宝《杨柳词》:“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 参考资料: 1、 徐北文 .李清照全集评注 .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05年1月版 . 2、 徐培均 .李清照集笺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4月版 . 3、 王仲闻 .李清照集校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版 . 4、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356页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juàn)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
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倦:懈怠。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
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
《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nǐ)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zé)艋(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
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闻说:清叶申芗辑《天籁轩词选》作“闻道”。
“春尚好:明程明善辑《啸余谱》作“春向好”。
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
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拟:准备、打算。
也拟:也想、也打算。
轻舟:《汇选历代名贤词府》、清陆昶《历朝名媛诗词》作“扁舟”。
舴艋:小舟也。
“载不动”句,宋郑文宝《杨柳词》:“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 参考资料: 1、 徐北文 .李清照全集评注 .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05年1月版 . 2、 徐培均 .李清照集笺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4月版 . 3、 王仲闻 .李清照集校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版 . 4、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356页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
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
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
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
“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
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
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
“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
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
“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
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
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
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
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1209-1211页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文翻注译赏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怎么渡,怎么渡?
(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0页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zen)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怎样才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0页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zen)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怎么渡,怎么渡?
(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怎样才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0页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
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文翻注译赏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
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
轻解罗裳(cháng),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
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
轻解罗裳(cháng),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
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
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
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
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
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
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
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
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
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
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
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
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
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
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
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
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
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
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
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
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
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
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
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
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191-1193页
夏日绝句 文翻注译赏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参考资料: 1、 周一贯 李子山.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杭州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197页 2、 李承林.中华文典 中华句典大全集.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7页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周一贯 李子山.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杭州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197页 2、 李承林.中华文典 中华句典大全集.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7页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周一贯 李子山.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杭州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197页 2、 李承林.中华文典 中华句典大全集.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7页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
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
“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
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
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
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
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
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
“不肯”!
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
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
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
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
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参考资料: 1、 徐昭武 杨培晶.小学古诗词背育篇目译释与赏析大全.长春市: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91页 2、 陈祖美编.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2年版
清平乐·年年雪里 文翻注译赏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
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
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176-1177页 2、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116-117页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55页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ruó)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挼:揉搓。
海角天涯:犹天涯海角。
本指僻远之地,这里当指临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bìn)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萧萧两鬓生华: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
“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
观察自然界的“风势”。
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的深层语义,当与《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和《忆秦娥·临高阁》的“西风”埒同,均当喻指金兵对南宋的进逼。
因此,结拍的“梅花”除了上述作为头饰和遣愁之物外,尚含有一定的象征之意。
故应:还应。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176-1177页 2、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116-117页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55页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ruó)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
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挼:揉搓。
海角天涯:犹天涯海角。
本指僻远之地,这里当指临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bìn)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
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萧萧两鬓生华: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
“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
观察自然界的“风势”。
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的深层语义,当与《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和《忆秦娥·临高阁》的“西风”埒同,均当喻指金兵对南宋的进逼。
因此,结拍的“梅花”除了上述作为头饰和遣愁之物外,尚含有一定的象征之意。
故应:还应。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176-1177页 2、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116-117页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55页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
她早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沦落,在词中都约略可见。
饱经沧桑之后,内中许多难言之苦,通过抒写赏梅的不同感受倾诉了出来。
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
上片忆旧。
分为两层: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
多么幸福!
这“醉”字,不仅是酒醉,更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
她早年写下的咏梅词《渔家傲》中有句云:“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可作为“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注脚。
三四句当写丧偶之后。
李清照在抒情时善于将无形的内心感情通过有形的外部动作表现出来,如“倚楼无语理瑶琴”(《浣溪沙》),“更挼残芯,更捻余香,更得些时”(《诉衷情》),“夜阑犹剪烛花弄”(《蝶恋花》)。
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伤心落泪呢?
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俩相得,生活美满幸福。
但是,时常发生的短暂离别使她识尽离愁别苦。
在婚后六、七年的时间里,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紧接着就开始了长期的“屏居乡里”的生活。
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
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
这两句写的就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
本词中“挼尽”二句,说把梅花揉碎,心情很不好,眼泪把衣襟都湿透了。
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不同的心情。
下片伤今。
“生华”意为生长白发。
词人漂泊天涯,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两鬓斑白,与上片第二句所描写的梅花簪发的女性形象遥相对照。
三四句又扣住赏梅,以担忧的口吻说出:“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看取意为看着。
晚来风急,恐怕落梅已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
早年青春佳偶,人与梅花相映。
中年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
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零。
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漂零。
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
词人说: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
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
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
最后的“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可能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
古人常用比兴,以自然现象的风雨、风云,比政治形势。
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
稍后于清照的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与此寓意相似,都寄寓着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情绪。
清照所说“风势”,似乎是暗喻当时极不利的民族斗争形势;
“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她根本没有赏梅的闲情逸致。
身世之苦、国家之难糅合在一起,使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这首词篇幅虽小,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从依次描写赏梅的不同感受看,运用的是对比手法。
赏梅而醉、对梅落泪和无心赏梅,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表现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
从上下两阕的安排看,运用的是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但又不是今昔并重,而是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哀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国家之忧,但不是如咏物词之以描写物态双关人事,词语平实而感慨自深,较之《永遇乐·落日镕金》一首虽有所不及,亦足动人。
这一首小词,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176-1177页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55页
点绛唇·蹴罢秋千 文翻注译赏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06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52-353 .
蹴(cù)罢秋千,起来慵(yōng)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蹴:踏。
此处指打秋千。
慵:懒,倦怠的样子。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chāi)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不必有何出典,更与“倚门卖笑”无关。
假如一定要追问其出处的话,“倚门”是语出《史记·货殖列传》的“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司马迁是以此说明“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道理。
而“倚门卖笑”是后人的演绎,以之形容妓女生涯是晚至元代和清代的事:‘“你看人似桃李春风墙外枝,卖俏倚门儿”(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一折)、“婉娈倚门之笑,绸缪鼓瑟之娱,谅非得已”(汪中《经旧苑吊马守真文》)。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06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52-353 .
蹴(cù)罢秋千,起来慵(yōng)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蹴:踏。
此处指打秋千。
慵:懒,倦怠的样子。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chāi)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不必有何出典,更与“倚门卖笑”无关。
假如一定要追问其出处的话,“倚门”是语出《史记·货殖列传》的“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司马迁是以此说明“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道理。
而“倚门卖笑”是后人的演绎,以之形容妓女生涯是晚至元代和清代的事:‘“你看人似桃李春风墙外枝,卖俏倚门儿”(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一折)、“婉娈倚门之笑,绸缪鼓瑟之娱,谅非得已”(汪中《经旧苑吊马守真文》)。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06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52-353 .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纤纤手” 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
“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
“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
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
“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
“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
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
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
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
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
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168-1169 .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文翻注译赏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夜里大醉之后,来不及卸妆就和衣而睡,发髻上还擂着梅花的残枝。
浓郁的花香将我从沉醉中熏醒,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
因为花香惊破了我的好梦,路途遥远我还没有到达故乡。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夜悄然无声,伴着我的,只有天上的斜月和眼前的翠书。
我能干什么呢?
只能无聊地用手搓揉着残损的花瓣,闻闻手中的余香,再发会儿呆来消磨这时光。
参考资料: 1、 王重阳.唐诗宋词译注(下)宋词三百首:沈阳出版社,1995:149-150 2、 李清照 等.漱玉词:万卷出版公司,2009:42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è)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沉醉:大醉。
梅萼:梅的萼片,此处代指梅。
萼,花瓣外面的一层小托片。
熏被:被香料熏过的被子。
远:一作“断”。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niǎn)余香,更得些时。
悄悄:寂静无声。
依依:留恋难舍,不忍离去之意。
更:又。
挼:揉搓。
捻:用手指搓转,如捻麻绳,其揉搓程度比“挼”更进一层。
得:需要。
些:一作“此”。
参考资料: 1、 王重阳.唐诗宋词译注(下)宋词三百首:沈阳出版社,1995:149-150 2、 李清照 等.漱玉词:万卷出版公司,2009:42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è)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夜里大醉之后,来不及卸妆就和衣而睡,发髻上还擂着梅花的残枝。
浓郁的花香将我从沉醉中熏醒,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
因为花香惊破了我的好梦,路途遥远我还没有到达故乡。
沉醉:大醉。
梅萼:梅的萼片,此处代指梅。
萼,花瓣外面的一层小托片。
熏被:被香料熏过的被子。
远:一作“断”。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niǎn)余香,更得些时。
夜悄然无声,伴着我的,只有天上的斜月和眼前的翠书。
我能干什么呢?
只能无聊地用手搓揉着残损的花瓣,闻闻手中的余香,再发会儿呆来消磨这时光。
悄悄:寂静无声。
依依:留恋难舍,不忍离去之意。
更:又。
挼:揉搓。
捻:用手指搓转,如捻麻绳,其揉搓程度比“挼”更进一层。
得:需要。
些:一作“此”。
参考资料: 1、 王重阳.唐诗宋词译注(下)宋词三百首:沈阳出版社,1995:149-150 2、 李清照 等.漱玉词:万卷出版公司,2009:42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一般诗词所咏之梅,多是凌寒怒放,傲立枝头的,对残梅则不屑于咏叹赞赏。
这首咏梅词却不落前人窠臼,选取新的角度写梅。
上片写词人醉眠后,残梅的幽香对她所发生的作用。
首句虽未写饮酒的动机和场面,直截写酒后入睡,但从“沉醉”一词可以窥见词人饮酒之多和心绪之恶。
一个“迟”字进一步透露出沉醉的状态,心情的抑郁和词人懒于卸装的倦怠神情。
下句“酒醒”从首句“沉醉’”而来,由醉到醒,在内容上进了一层,在笔法上宕开一笔,同时为“熏破春睡”张本:酒意渐消,春睡才会被梅香熏破。
“熏破”二字,通过嗅觉强调出梅香的浓烈。
春困又加沉醉,所以睡得一定很甜;
梦中得归故乡,所以心情暂时很美。
“梦远不成归”,作者以梦写愁,揭示全词主旨。
“梦远”是梦中返回遥远的故乡。
词人似乎有些埋怨梅香太浓,打断了自己的美梦。
她的梦魂本来正沿着回乡之路,飘飘忽忽飞得很远很远,“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归乡千里路,也许能回到故乡,也许能与亲人团聚吧。
但现实是故乡已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回去谈何容易。
词人只有借助梦境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暂时慰藉,这是非常不幸的。
而怀乡之情,故国之思又是非常殷切的。
李煜在其《菩萨蛮》中有“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的句子。
用梦表达在现实中久萦于心而实际上又无法实现的强烈愿望,确实能收到情在词外的效果。
更何况这美梦被梅花扰断,希望又成泡影。
词人无限感叹,惘然若失。
这种对梅香的“怨”也正是词人欲归不得的怨。
这种幽怨像无端的乱絮,久已缭绕心头,“夜来沉醉”不过是为了借酒浇愁罢了。
断梦,给人留下遗憾,留下回味的馀地,它比一个完整的梦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梦远不成归”一句,集中表现了词人强烈的思乡怀人之倩,欲归不得之苦。
下片集中写词人醒来后,依托于梅花的百无聊赖的心绪,也表现了词人在孤寂的环境中思念故土的执著情态。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寥寥数语,勾画了一幅春夜无眠图。
梦醒以后,久不成寐,帘筛月影,月伴无眠,夜深人静,月亮缓缓移动,绿色的窗帘低垂着。
此句描绘寂静的环境。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其思念故乡的深沉感情。
“人悄悄,月依依”是对偶句。
孤独一人,中夜不寐,故觉“悄悄”;
皓月缓缓移动,含情脉脉,故曰“依依”。
“悄悄”不仅活现人物的姿态,还能令人想见人物的凝思冥想之状。
用“依依”来描绘月亮移动,十分切贴,它又和“人俏悄”所显示的夜深人静的气氛和谐统一,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翠帘垂”在描写客观物态中,更增加几分静谧。
一个“垂”字更增加了夜的沉寂。
这幅清淡的月夜图,成功地烘托出词人孤单清冷的内心世界。
“更挪”“更捻”的连续动作,突现了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理。
这单调的动作,包含着复杂的心绪。
词人所思早已不只在梅上。
或许她是在追忆梦中的情景,或许是在回忆昔日的生活,或许是由残梅想到自己眼下的处境,或许是对梅花产生了怜惜之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林逋《山园小梅二首》)在这深夜里,是残梅勾起了词人的伤心事,又只有残梅还能陪伴着她,排遣她心头的愁绪,消磨这难挨的时光。
“更援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三“更”相迭,含蕴无穷,将词人的感情表现得婉曲有致。
作者在勾勒客观环境的同时,寓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地。
所用排比句式,既合格律,又灵活多变。
这首咏梅词,没有把笔墨集中在写梅的姿容、特质上,而是缘梅抒情,以残梅的幽香为引线,串联全篇。
全词以写头戴残梅沉醉入睡开始,继由梅香“熏破春睡”使“梦远不成归”,引起词人心情的怅惘;
甜美的梦境与凄苦的现实互为映衬,深刻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全词虽不着一个“愁”字,却处处含愁。
“梦远不成归”使人愁;
“人悄悄,月依依”同样使人愁;
“更挪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更把词人内心的愁绪通过动作表现褥淋漓尽致。
国破家亡,流落他乡,一腔怨恨,借梅而发。
咏梅而意不在梅,正是这首咏物词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148-151 2、 韦建平 等.李清照词赏析:辽宁大学出版社,1982:169-171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文翻注译赏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清明时节,春光满地,熏风洋洋。
玉炉中的残烟依旧飘送出醉人的清香。
午睡醒来,头戴的花钿落在枕边床上。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海外的燕子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在玩斗草游戏。
江边的梅子已落了,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
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diàn)。
淡荡:和舒的样子。
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
寒食:节令名。
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抱树焚死。
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玉炉:香炉之美称。
沉水:沉香。
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
花钿:用金片镶嵌成花形的首饰。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
江梅:梅的一种优良品种,非专指生于江边或水边之梅。
柳绵:即柳絮。
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故称。
秋千:相传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
在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
玩者在板上或坐或站,两手握绳,使前后摆动。
技高胆大者可腾空而起,并可双人并戏。
一说秋千起于汉武帝时,武帝愿千秋万寿,宫中因作千秋之戏,后倒读为秋千。
详见《事物纪原》卷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diàn)。
清明时节,春光满地,熏风洋洋。
玉炉中的残烟依旧飘送出醉人的清香。
午睡醒来,头戴的花钿落在枕边床上。
淡荡:和舒的样子。
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
寒食:节令名。
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抱树焚死。
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玉炉:香炉之美称。
沉水:沉香。
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
花钿:用金片镶嵌成花形的首饰。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海外的燕子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在玩斗草游戏。
江边的梅子已落了,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
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
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
江梅:梅的一种优良品种,非专指生于江边或水边之梅。
柳绵:即柳絮。
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故称。
秋千:相传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
在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
玩者在板上或坐或站,两手握绳,使前后摆动。
技高胆大者可腾空而起,并可双人并戏。
一说秋千起于汉武帝时,武帝愿千秋万寿,宫中因作千秋之戏,后倒读为秋千。
详见《事物纪原》卷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名篇之一。
下面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思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
此词通过寒食时节景物形象探寻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从而表达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叙,头两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见所感。
“淡荡”犹荡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满。
寒食节当夏历三月初,正是春光极盛之时。
熏炉中燃点着沉水香,轻烟袅绕,暗写闺室的幽静温馨。
这两句先写出春光的宜人,春闺的美好。
第三句写闺中之人,词中没有去写她的容貌、言语、动作,只从花钿写她睡醒时的姿态。
“山枕”谓枕形如山。
“梦回山枕隐花钿”是少女自己察觉到的,不是别人看出来的。
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卧,不觉沉沉入睡,一觉醒来,才觉察自己凝妆睡去,自己也觉诧异。
熏香已残,说明入睡时间已久,见出她睡得那样沉酣香甜。
她梦回犹倚山枕,出神地望着室外的荡漾春光,室内的沉香烟袅,一种潜藏的春思隐约如见。
这几句不事修饰,淡淡道来,却别有一番情致。
下片写少女的心曲。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
古人以为燕子产于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飞来,故称海燕。
“斗草”是用花草赌赛胜负的一种游戏。
时节已到寒食,为什么不见燕子飞来呢?
女伴们斗草嬉戏,情怀是多么欢畅。
江梅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飞花。
这里写的是少女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种种景致说明春事已经过半,当此时少女的春闺寂寞、情怀缭乱,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
这两句对仗工整,既有动态,更有细微的心理活动,极尽工巧之妙。
“黄昏疏雨湿秋千”,写的是另一种境界。
秋千本是少女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当寒食时节更是无此不欢。
这一句写的是黄昏时忽然飘起细雨,把秋千洒湿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的外现,同上两句所写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写照。
此句写春愁却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却道出愁绪万缕。
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内心世界写得活灵活现,有“无我之境”的妙趣。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18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