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幽人对酌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们两人在盛开的山花丛中对饮,一杯又一杯,真是乐开怀。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喝醉想要睡觉您可自行离开,如果余兴未尽,明天早晨抱着琴再来。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4-865 .

两人对酌(zhuó)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对酌:相对饮酒。

我醉欲眠卿(qīng)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醉”句:此用陶渊明的典故。

《宋书·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喝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对来访者无论贵贱,有酒就摆出共饮,如果陶渊明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4-865 .

两人对酌(zhuó)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们两人在盛开的山花丛中对饮,一杯又一杯,真是乐开怀。

对酌:相对饮酒。

我醉欲眠卿(qīng)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喝醉想要睡觉您可自行离开,如果余兴未尽,明天早晨抱着琴再来。

“我醉”句:此用陶渊明的典故。

《宋书·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喝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对来访者无论贵贱,有酒就摆出共饮,如果陶渊明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4-865 .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饮酒诗特多兴会淋漓之作。

此诗开篇就写当筵情景。

“山中”,对李白来说,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

盛开的“山花”更增添了环境的幽美,而且眼前不是“独酌无相亲”,而是“两人对酌”,对酌者又是意气相投的“幽人”(隐居的高士)。

此情此境,事事称心如意,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

次句接连重复三次“一杯”,采用词语的重复,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

读者仿佛看到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那样兴高采烈的劝酒的声音。

由于贪杯,诗人许是酩酊大醉了,玉山将崩,于是打发朋友先走。

“我醉欲眠卿且去”,话很直率,却活画出饮者酒酣耳热的情态,也表现出对酌的双方是“忘形到尔汝”的知交。

尽管颓然醉倒,诗人还余兴未尽,还不忘招呼朋友“明朝有意抱琴来”呢。

此诗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狂士与“幽人”间的感情,诗中那种随心所欲、恣情纵饮的神情,挥之即去、招则须来的声口,不拘礼节、自由随便的态度,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形象。

  诗的艺术表现也有独特之处。

盛唐绝句已经律化,且多含蓄不露、回环婉曲之作,与古诗歌行全然不同。

而此诗却不就声律,又词气飞扬,一开始就有一往无前不可羁勒之势,纯是歌行作风。

惟其如此,才将那种极快意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这与通常的绝句不同,但它又不违乎绝句艺术的法则,即虽豪放却非一味发露,仍有波澜,有曲折,或者说直中有曲意。

诗前二句极写痛饮之际,三句忽然一转说到醉。

从两人对酌到请卿自便,是诗情的一顿宕;

在遣“卿且去”之际,末句又婉订后约,相邀改日再饮,又是一顿宕。

如此便造成擒纵之致,所以能于写真率的举止谈吐中,将一种深情曲曲表达出来,自然有味。

此诗直在全写眼前景口头语,曲在内含的情意和心思,既有信口而出、率然天真的妙处,又不一泻无余,故能令人玩味,令人神远。

  此诗的语言特点,在口语化的同时不失其为经过提炼的文学语言,隽永有味。

如“我醉欲眠卿且去”二句明白如话,却是化用一个故实。

《宋书·隐逸传》:“(陶)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此诗第三句几乎用陶潜的原话,正表现出一种真率脱略的风度。

而四句的“抱琴来”,也不是着意于声乐的享受,而重在“抚弄以寄其意”、以尽其兴,这从其出典可以会出。

  古典诗词,是通向美的桥梁,是人生境界,是生命的沉醉。

闲读诗词,是心灵的旅行,地图由汉字组成。

趣味念歌诗。

  品味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感悟诗人的人生故事。

今天欣赏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绝句《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在山花丛中,你我相对饮酒,喝了一杯一杯又一杯。

我喝醉想要去睡,你可暂且离开,  如果有意明天抱琴再来。

  《山中与幽人对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表现了诗人李白和幽居朋友随心所欲、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展现出一个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

  幽人是指隐居的高人。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诗的一开头就点明了诗人李白与朋友喝酒的地点——山中。

对李白来说,山中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所在。

盛开的“山花”更加增添了两人喝酒的气氛。

此情此境,称心如意,就“一杯一杯复一杯”开怀畅饮。

一杯一杯复一杯,接连重复三次“一杯”,不但写饮酒之多,而且写快乐的程度。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由于贪杯,诗人李白的朋友喝得大醉,就告诉李白“我已经喝醉,想要睡了,你回去吧!

明天你若还觉得有意的话,就请顺便抱只琴来!

”“我醉欲眠卿且去”的典故出自晋代伟大诗人陶渊明。

《宋书》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喝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醉了就和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我醉欲眠卿且去,几乎用陶潜的原话,表现出一种天真超脱的风度。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独特的所在。

盛唐时期,绝句已经格律化。

而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却不迁就声音格律,语言上又有飞扬的气魄,有古代歌行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48-349 .

越中览古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zhè)鸪(gū)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zhè)鸪(gū)飞。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

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的情形表现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种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来表达。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使读者更觉得凄凉的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后来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明写昔日的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后来的荒凉,由此加以抹杀,转而引出主旨,充分体现了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美人与名花长使君王带笑观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贵妃双依栏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倾国:指绝代佳人。

得:使。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春风:代指君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美人与名花长使君王带笑观看。

倾国:指绝代佳人。

得:使。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贵妃双依栏杆。

春风:代指君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这一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揉合,融为一体:首句写名花与倾国相融;

二句写君王的欢愉,“带笑看”三字,贯穿了三者,把牡丹、贵妃、明皇三位一体化了。

三、四句写君王在沉香亭依偎贵妃赏花,所有胸中忧恨全然消释。

人倚阑干、花在栏外,多么优雅,多么风流!

全诗语言艳丽,句句金玉,字字流葩,人花交映,迷离恍惚。

无怪乎深为玄欣赏,贵妃喜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子夜吴歌·冬歌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明朝驿(yì)使发,一夜絮征袍。

驿:驿馆。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táo)。

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明朝驿(yì)使发,一夜絮征袍。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驿:驿馆。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táo)。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那边的更冷。

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

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

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

“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

  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

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

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

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9-790

楼观岳阳尽,川迥(jiǒng)洞庭开。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tà),天上接行杯。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行杯:谓传杯饮酒。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回:回荡,摆动。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9-790

楼观岳阳尽,川迥(jiǒng)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云间连下榻(tà),天上接行杯。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行杯:谓传杯饮酒。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回:回荡,摆动。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9-790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

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

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

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

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

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

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沙丘城下寄杜甫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我来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事?

高枕安卧在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沙丘城边有苍老古树,白日黑夜沙沙有声与秋声相连。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鲁地酒薄难使人醉,齐歌情浓徒然向谁。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我思念您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寄托着我的深情。

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

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

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89-490 .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

沙丘城一说为位于今山东肥城市汶阳镇东、大汶河南下支流洸河(今名洸府河)分水口对岸。

而根据1993年出土于兖州城东南泗河中的北齐沙丘城造像残碑(又名沙丘碑),兖州古地名为沙丘,又名瑕丘,于唐代为鲁西南重要治所,李白应于此居住。

由于此重大考古发现,学术界基本上认同兖州为李白居住之沙丘城。

来:将来,引申为某一时间以后,这里意指自从你走了以后。

竟:究竟,终究。

高卧:高枕而卧,这里指闲居。

《晋书·陶潜传》:“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

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夕:傍晚,日落的时候。

连:连续不断。

秋声:秋风吹动草木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鲁酒”两句:古来有鲁国酒薄之称。

《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

”此谓鲁酒之薄,不能醉人;

齐歌之艳,听之无绪。

皆因无共赏之人。

鲁、齐:均指山东一带。

空复情:徒有情意。

思君若汶(wèn)水,浩荡寄南征。

汶水:鲁地河流名,河的正流今称大汶河,其源有三:一发泰山之旁仙台岭,一发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发莱芜县寨子村,流经兖州瑕丘县北,西南行,入大野泽。

耿元端说汶水在曲阜之北七八十里处向西流,“思君若汶水”只是联想到汶水,不能认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

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

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89-490 .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我来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事?

高枕安卧在沙丘城。

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

沙丘城一说为位于今山东肥城市汶阳镇东、大汶河南下支流洸河(今名洸府河)分水口对岸。

而根据1993年出土于兖州城东南泗河中的北齐沙丘城造像残碑(又名沙丘碑),兖州古地名为沙丘,又名瑕丘,于唐代为鲁西南重要治所,李白应于此居住。

由于此重大考古发现,学术界基本上认同兖州为李白居住之沙丘城。

来:将来,引申为某一时间以后,这里意指自从你走了以后。

竟:究竟,终究。

高卧:高枕而卧,这里指闲居。

《晋书·陶潜传》:“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

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沙丘城边有苍老古树,白日黑夜沙沙有声与秋声相连。

夕:傍晚,日落的时候。

连:连续不断。

秋声:秋风吹动草木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鲁地酒薄难使人醉,齐歌情浓徒然向谁。

“鲁酒”两句:古来有鲁国酒薄之称。

《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

”此谓鲁酒之薄,不能醉人;

齐歌之艳,听之无绪。

皆因无共赏之人。

鲁、齐:均指山东一带。

空复情:徒有情意。

思君若汶(wèn)水,浩荡寄南征。

我思念您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寄托着我的深情。

汶水:鲁地河流名,河的正流今称大汶河,其源有三:一发泰山之旁仙台岭,一发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发莱芜县寨子村,流经兖州瑕丘县北,西南行,入大野泽。

耿元端说汶水在曲阜之北七八十里处向西流,“思君若汶水”只是联想到汶水,不能认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

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

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89-490 .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

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

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

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

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

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

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

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

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

”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

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

“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

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

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

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

“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

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

“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

“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

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

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

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

”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

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

但是,律体的盛行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

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

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85-286 .

塞下曲六首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无时独不见......更多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拂晓时分随着号令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露宿入眠。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匈奴为掠夺秋季丰收的粮食而悍然入侵,朝廷派出军队抗击。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将军受命出兵,战士们行军到塞外,在龙沙一带暂时安营扎寨。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边塞的月光伴着弓影,胡地的雪霜拂过剑锋。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战士们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们不要长声感叹。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汉武帝握剑拍案而起,回头召来李广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战斗的气氛弥漫着天空,震天的鼓声,连山坡底下都可清晰听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在将士们的奋勇拼杀下,一仗就消灭了敌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天山:指祁连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晓战随金鼓,宵(xiāo)眠抱玉鞍(ān)。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天兵:指汉朝军队。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xián)恩甚。衔恩:受恩。甚: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lǒng)头寝。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高枕:高枕无忧。 骏马似风飙(biāo),鸣鞭出渭(wèi)桥。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天骄:指匈奴。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biāo)姚(yáo)。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sà)沙棠枝。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独不见:《独不见》是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塞虏(lǔ)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虎竹:兵符。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jiē)。殊:远。嗟:感叹。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合:满。陇底:山坡下。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负:凭借。妖氛:指敌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天山:指祁连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晓战随金鼓,宵(xiāo)眠抱玉鞍(ān)。拂晓时分随着号令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露宿入眠。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天兵:指汉朝军队。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xián)恩甚。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衔恩:受恩。甚: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lǒng)头寝。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高枕:高枕无忧。 骏马似风飙(biāo),鸣鞭出渭(wèi)桥。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天骄:指匈奴。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biāo)姚(yáo)。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摧残梧桐叶,萧飒(sà)沙棠枝。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独不见:《独不见》是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塞虏(lǔ)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匈奴为掠夺秋季丰收的粮食而悍然入侵,朝廷派出军队抗击。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将军受命出兵,战士们行军到塞外,在龙沙一带暂时安营扎寨。虎竹:兵符。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边塞的月光伴着弓影,胡地的雪霜拂过剑锋。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jiē)。战士们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们不要长声感叹。殊:远。嗟:感叹。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汉武帝握剑拍案而起,回头召来李广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战斗的气氛弥漫着天空,震天的鼓声,连山坡底下都可清晰听闻。合:满。陇底:山坡下。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在将士们的奋勇拼杀下,一仗就消灭了敌人。 负:凭借。妖氛:指敌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李白有《塞下曲》六首。元人萧士赟云:“此《从军乐》体也。”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其一】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这首《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其二】   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其三】   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在唐代前期,胡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渊甚至一度被迫“称臣于突厥”(《旧唐书·李靖传》)。因此,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   “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   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插羽”,鞍上箭。“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然而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既然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天兵所向,势如拉枯摧朽。这是符合逻辑和顺理成章的。也暗示将领指挥得当,这次战役完全符合“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求。   五、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   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风也。”(《李太白全集》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诗人为“济苍生,安社稷”,是“愿为辅弼”的。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归隐林泉。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谢人间”(《翰林读书言怀》)。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妆摹破敌时的英威。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篇幅布局,独具匠心。   【其四】   这首诗写的是闺中女子对远征亲人的思念。开头写闺中女子想象亲人戍守边塞的情形,以此寄托思念之情。接着写女子在离愁的煎熬中,度日如年的情景。   【其五】   首联两句,分述了敌我两军的态势,指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塞虏”,塞外的强盗,含有轻蔑、贬斥之意。当时的北方诸胡,有的还是原始部落,有的则转向世袭王权制,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他们对唐王朝的物质文明常怀觊觎之心,故边境屡遭蹂躏边塞战争大都起因于此。“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节,他们就乘隙而入,烧杀劫掠。“天兵”,天朝的军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他们堂堂正正,出塞去抗击胡虏。通过措词的褒贬色彩,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颔联两句,与首联“天兵”照应。“虎竹”,兵符,分铜虎符与竹使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将军分虎竹”,是指将领接到征战的诏令。“战士卧龙沙”,指军队已抵达塞外战场。“龙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这两句属对工整,气势磅礴。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威严整肃,争相建功报国。刚刚颁发诏令,很快就已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清人吴汝纶说这两句“有气骨有采泽,是太白才华过人处”(《唐宋诗举要》),是深中肯綮的。   颈联两句,描写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胡霜”与首联的“秋”相照应。“边月”、“胡霜”,均为静物。皎洁的月色,银白的寒霜,笼罩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上,造成一派朦胧苍凉的气氛。而“弓影”飘移,“剑花”闪烁,则包含着战士的行动。用“随”和“拂”这样两个锤炼而得的动词把两者结合起来,就使静物和人物的动态融为一体,显得生机勃勃。这就构成一种奇妙的意境: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诚如沈德潜所说:“只弓如月,剑如霜耳,笔端点染,遂成奇彩。”(《唐诗别裁》)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同。诗人巧妙地利用它们的某种共性,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显得自然、和谐,使艰苦的军旅生活衬托得轻松、愉快。因此邢昉说:“以太白之才咏关塞,而悠悠闲淡如此,诗所以贵淘炼也。”(《唐风定》)在尾联中以诗中主人公的口气抒发了“天兵”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把全诗推向了高潮。“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是征人向少妇劝慰:未获全胜,玉门关还不能入,请亲人耐心等待,不必长吁短叹。大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据《后汉书》,班超上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艺苑雌黄》云:“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李白之善于用典,大率类此。结局不落边塞诗以乡愁,闺怨作结的窠臼,而造成余音袅袅余韵无穷之感。这别具一格的结尾,使贯串全诗的壮美情怀更加完善,崇高精神得到升华了。   【其六】   这首诗写了由于匈奴南侵引起新的战争,但在杰出将领的率领下,勇敢的战士们又一次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中原地区长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唐时北方突厥非常凶悍,对李唐王朝形成了长期严重的威胁。诗人选择汉军抗击匈奴的题材,部分原因即在于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渌水曲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4

渌(lù)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pín)。

渌水曲:古乐府曲名。

渌水:即绿水,清澈的水。

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发光。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

月:一作“日”。

南湖:即洞庭湖。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欲语:好像要说话。

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

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

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4

渌(lù)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pín)。

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蘋。

渌水曲:古乐府曲名。

渌水:即绿水,清澈的水。

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发光。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

月:一作“日”。

南湖:即洞庭湖。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欲语:好像要说话。

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

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

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4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

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

一个“明”字,写出南湖秋月之光洁可爱。

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

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

这两句诗,选词甚妙,设境奇绝,把荷花写活了,把境界写活了。

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

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对此诗的理解,也有人认为是写一位男子在劳作中对爱人的思念。

按这样理解,这首诗就与《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极为相似,它们都选择了渌水荡舟的背景。

不过《关雎》中或愁或思,或得或喜,都溢于言表;

而这首《渌水曲》虽也直言“愁杀”,但语气隐忍克制,如雾里看花,热泪欲零还住。

《关雎》中由思而愁,由得而喜,情节十分完整,意态高雅,从容而颇具富贵气象;

而《渌水曲》则似唯有无边愁怨,不着际涯,正是抉择其寂寞凄凉之状。

《关雎》中,哀止于“反侧”;

《渌水曲》中,心含悲凄仍不忘劳作,都可谓哀而不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太原早秋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秋色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区太原上空的月亮,而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故乡的绮楼上,她的身傍。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参考资料: 1、 蔡守湘 .历代山水名胜诗选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87年09月 :第33页-第34页 .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岁落:光阴逝去。

众芳歇:花草已凋零。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

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

张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虫鸣。

”《图书编》:“大火,心星 也。

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则下而西流矣。

”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塞:关塞,指长城。

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

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

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故国:家乡。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汾水:汾河。

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

《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历太原、汾、晋、绛、蒲五州,入河。

《太平寰宇记》:汾水,出静乐县北管涔山,东流入太原郡界。

参考资料: 1、 蔡守湘 .历代山水名胜诗选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87年09月 :第33页-第34页 .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秋色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

岁落:光阴逝去。

众芳歇:花草已凋零。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

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

张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虫鸣。

”《图书编》:“大火,心星 也。

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则下而西流矣。

”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

塞:关塞,指长城。

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

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

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区太原上空的月亮,而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故乡的绮楼上,她的身傍。

故国:家乡。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汾水:汾河。

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

《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历太原、汾、晋、绛、蒲五州,入河。

《太平寰宇记》:汾水,出静乐县北管涔山,东流入太原郡界。

参考资料: 1、 蔡守湘 .历代山水名胜诗选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87年09月 :第33页-第34页 .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作者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即所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唐宋诗醇》)。

后半反复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原因在于诗人措辞设喻之新奇巧妙。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伙流”。

“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

在自然界中,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这是自然规律。

“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

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

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

  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 “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

“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

“塞”指边塞。

“河”指黄河。

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

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

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词镶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镶嵌’。

”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词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镶’,置于句中者叫‘嵌’。

”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感染性。

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进入颈联,在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诗人)虽身在异域他乡,做的梦也在边城月中萦绕,“月亮代表我的心”啊;

可是当我梦醒之后,我“心飞故国楼”了。

这里,一个“飞”字,表现出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

这一联两句在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表明了诗人对故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是合。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悠悠”就是本是忧郁的意思,但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

同时,联系上一句“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

以水喻情,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之一。

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张说的“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李白的“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这首诗里,诗人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也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为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注重了文题相映,特别是在颔联运用镶嵌的修辞手法,在两句的末尾分别用了“早”、“秋”两个字,匠心独运地点题并照应诗题。

其次,后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以水喻情,连绵不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下荆门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18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3-814 .

霜落荆(jīng)门江树空,布帆无恙(yàng)挂秋风。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此行不为鲈(lú)鱼鲙(kuài),自爱名山入剡(shàn)中。

鲈鱼鲙: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

《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18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3-814 .

霜落荆(jīng)门江树空,布帆无恙(yàng)挂秋风。

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此行不为鲈(lú)鱼鲙(kuài),自爱名山入剡(shàn)中。

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鲈鱼鲙: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

《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18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3-814 .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荆门山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

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

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

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

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

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

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

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诗:“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

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于是回到了故乡。

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他自己是远离家乡。

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

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内多名山佳水。

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说过:“诗人之言,不足为实也。

”那意思大概就是说诗具有凝炼、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诗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实”、讲死,所以说写诗的人也应该“不以辞害意”。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如果只理解为诗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实”了。

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

读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还得回到诗的第三句。

从张翰所说的话来看,张翰是把“名爵”与“鲈鱼鲙”对立起来,放弃前一个,而选后一个;

而李白对后者的态度很明朗——“此行不为鲈鱼鲙”。

至于对前者,诗人没有明说。

可是,“秋下荆门”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

第一,“此行”并没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进;

第二,他还明白地声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他还希求“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这种建功立业的宏愿,积极用世的精神,和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

所以诗人此时对“名爵”和“鲈鱼鲙”都是一反张翰的意思,只不过在诗中说一半留一半罢了。

当然,这也是“适志”,是辞亲远游、建功立业的“志”。

诗的第四句说,饱览绍兴的名山佳水,也是诗人所向往的。

这种兴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不过联系上一句来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了。

自视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达到目标。

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在标榜诗人自己那种高人雅士的格调,无非是那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概括。

这种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以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色。

全诗虽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集中地抒发了诗人年轻时“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

四句诗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使读者读来没有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37-339 .

1617181920 共81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