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幽人对酌 文翻注译赏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们两人在盛开的山花丛中对饮,一杯又一杯,真是乐开怀。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喝醉想要睡觉您可自行离开,如果余兴未尽,明天早晨抱着琴再来。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4-865 .
两人对酌(zhuó)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对酌:相对饮酒。
我醉欲眠卿(qīng)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醉”句:此用陶渊明的典故。
《宋书·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喝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对来访者无论贵贱,有酒就摆出共饮,如果陶渊明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4-865 .
两人对酌(zhuó)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们两人在盛开的山花丛中对饮,一杯又一杯,真是乐开怀。
对酌:相对饮酒。
我醉欲眠卿(qīng)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喝醉想要睡觉您可自行离开,如果余兴未尽,明天早晨抱着琴再来。
“我醉”句:此用陶渊明的典故。
《宋书·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喝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对来访者无论贵贱,有酒就摆出共饮,如果陶渊明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4-865 .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饮酒诗特多兴会淋漓之作。
此诗开篇就写当筵情景。
“山中”,对李白来说,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
盛开的“山花”更增添了环境的幽美,而且眼前不是“独酌无相亲”,而是“两人对酌”,对酌者又是意气相投的“幽人”(隐居的高士)。
此情此境,事事称心如意,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
次句接连重复三次“一杯”,采用词语的重复,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
读者仿佛看到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那样兴高采烈的劝酒的声音。
由于贪杯,诗人许是酩酊大醉了,玉山将崩,于是打发朋友先走。
“我醉欲眠卿且去”,话很直率,却活画出饮者酒酣耳热的情态,也表现出对酌的双方是“忘形到尔汝”的知交。
尽管颓然醉倒,诗人还余兴未尽,还不忘招呼朋友“明朝有意抱琴来”呢。
此诗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狂士与“幽人”间的感情,诗中那种随心所欲、恣情纵饮的神情,挥之即去、招则须来的声口,不拘礼节、自由随便的态度,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形象。
诗的艺术表现也有独特之处。
盛唐绝句已经律化,且多含蓄不露、回环婉曲之作,与古诗歌行全然不同。
而此诗却不就声律,又词气飞扬,一开始就有一往无前不可羁勒之势,纯是歌行作风。
惟其如此,才将那种极快意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这与通常的绝句不同,但它又不违乎绝句艺术的法则,即虽豪放却非一味发露,仍有波澜,有曲折,或者说直中有曲意。
诗前二句极写痛饮之际,三句忽然一转说到醉。
从两人对酌到请卿自便,是诗情的一顿宕;
在遣“卿且去”之际,末句又婉订后约,相邀改日再饮,又是一顿宕。
如此便造成擒纵之致,所以能于写真率的举止谈吐中,将一种深情曲曲表达出来,自然有味。
此诗直在全写眼前景口头语,曲在内含的情意和心思,既有信口而出、率然天真的妙处,又不一泻无余,故能令人玩味,令人神远。
此诗的语言特点,在口语化的同时不失其为经过提炼的文学语言,隽永有味。
如“我醉欲眠卿且去”二句明白如话,却是化用一个故实。
《宋书·隐逸传》:“(陶)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此诗第三句几乎用陶潜的原话,正表现出一种真率脱略的风度。
而四句的“抱琴来”,也不是着意于声乐的享受,而重在“抚弄以寄其意”、以尽其兴,这从其出典可以会出。
古典诗词,是通向美的桥梁,是人生境界,是生命的沉醉。
闲读诗词,是心灵的旅行,地图由汉字组成。
趣味念歌诗。
品味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感悟诗人的人生故事。
今天欣赏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绝句《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在山花丛中,你我相对饮酒,喝了一杯一杯又一杯。
我喝醉想要去睡,你可暂且离开, 如果有意明天抱琴再来。
《山中与幽人对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表现了诗人李白和幽居朋友随心所欲、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展现出一个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
幽人是指隐居的高人。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诗的一开头就点明了诗人李白与朋友喝酒的地点——山中。
对李白来说,山中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所在。
盛开的“山花”更加增添了两人喝酒的气氛。
此情此境,称心如意,就“一杯一杯复一杯”开怀畅饮。
一杯一杯复一杯,接连重复三次“一杯”,不但写饮酒之多,而且写快乐的程度。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由于贪杯,诗人李白的朋友喝得大醉,就告诉李白“我已经喝醉,想要睡了,你回去吧!
明天你若还觉得有意的话,就请顺便抱只琴来!
”“我醉欲眠卿且去”的典故出自晋代伟大诗人陶渊明。
《宋书》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喝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醉了就和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我醉欲眠卿且去,几乎用陶潜的原话,表现出一种天真超脱的风度。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独特的所在。
盛唐时期,绝句已经格律化。
而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却不迁就声音格律,语言上又有飞扬的气魄,有古代歌行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48-349 .
越中览古 文翻注译赏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zhè)鸪(gū)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zhè)鸪(gū)飞。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
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的情形表现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种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来表达。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使读者更觉得凄凉的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后来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明写昔日的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后来的荒凉,由此加以抹杀,转而引出主旨,充分体现了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 文翻注译赏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美人与名花长使君王带笑观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贵妃双依栏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倾国:指绝代佳人。
得:使。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春风:代指君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美人与名花长使君王带笑观看。
倾国:指绝代佳人。
得:使。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贵妃双依栏杆。
春风:代指君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这一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揉合,融为一体:首句写名花与倾国相融;
二句写君王的欢愉,“带笑看”三字,贯穿了三者,把牡丹、贵妃、明皇三位一体化了。
三、四句写君王在沉香亭依偎贵妃赏花,所有胸中忧恨全然消释。
人倚阑干、花在栏外,多么优雅,多么风流!
全诗语言艳丽,句句金玉,字字流葩,人花交映,迷离恍惚。
无怪乎深为玄欣赏,贵妃喜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子夜吴歌·冬歌 文翻注译赏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明朝驿(yì)使发,一夜絮征袍。
驿:驿馆。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táo)。
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明朝驿(yì)使发,一夜絮征袍。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驿:驿馆。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táo)。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那边的更冷。
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
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
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
“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
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
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
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
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文翻注译赏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9-790
楼观岳阳尽,川迥(jiǒng)洞庭开。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tà),天上接行杯。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行杯:谓传杯饮酒。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回:回荡,摆动。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9-790
楼观岳阳尽,川迥(jiǒng)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云间连下榻(tà),天上接行杯。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行杯:谓传杯饮酒。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回:回荡,摆动。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9-790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
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
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
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
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
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
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沙丘城下寄杜甫 文翻注译赏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我来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事?
高枕安卧在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沙丘城边有苍老古树,白日黑夜沙沙有声与秋声相连。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鲁地酒薄难使人醉,齐歌情浓徒然向谁。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我思念您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寄托着我的深情。
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
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
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89-490 .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
沙丘城一说为位于今山东肥城市汶阳镇东、大汶河南下支流洸河(今名洸府河)分水口对岸。
而根据1993年出土于兖州城东南泗河中的北齐沙丘城造像残碑(又名沙丘碑),兖州古地名为沙丘,又名瑕丘,于唐代为鲁西南重要治所,李白应于此居住。
由于此重大考古发现,学术界基本上认同兖州为李白居住之沙丘城。
来:将来,引申为某一时间以后,这里意指自从你走了以后。
竟:究竟,终究。
高卧:高枕而卧,这里指闲居。
《晋书·陶潜传》:“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
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夕:傍晚,日落的时候。
连:连续不断。
秋声:秋风吹动草木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鲁酒”两句:古来有鲁国酒薄之称。
《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
”此谓鲁酒之薄,不能醉人;
齐歌之艳,听之无绪。
皆因无共赏之人。
鲁、齐:均指山东一带。
空复情:徒有情意。
思君若汶(wèn)水,浩荡寄南征。
汶水:鲁地河流名,河的正流今称大汶河,其源有三:一发泰山之旁仙台岭,一发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发莱芜县寨子村,流经兖州瑕丘县北,西南行,入大野泽。
耿元端说汶水在曲阜之北七八十里处向西流,“思君若汶水”只是联想到汶水,不能认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
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
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89-490 .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我来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事?
高枕安卧在沙丘城。
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
沙丘城一说为位于今山东肥城市汶阳镇东、大汶河南下支流洸河(今名洸府河)分水口对岸。
而根据1993年出土于兖州城东南泗河中的北齐沙丘城造像残碑(又名沙丘碑),兖州古地名为沙丘,又名瑕丘,于唐代为鲁西南重要治所,李白应于此居住。
由于此重大考古发现,学术界基本上认同兖州为李白居住之沙丘城。
来:将来,引申为某一时间以后,这里意指自从你走了以后。
竟:究竟,终究。
高卧:高枕而卧,这里指闲居。
《晋书·陶潜传》:“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
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沙丘城边有苍老古树,白日黑夜沙沙有声与秋声相连。
夕:傍晚,日落的时候。
连:连续不断。
秋声:秋风吹动草木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鲁地酒薄难使人醉,齐歌情浓徒然向谁。
“鲁酒”两句:古来有鲁国酒薄之称。
《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
”此谓鲁酒之薄,不能醉人;
齐歌之艳,听之无绪。
皆因无共赏之人。
鲁、齐:均指山东一带。
空复情:徒有情意。
思君若汶(wèn)水,浩荡寄南征。
我思念您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寄托着我的深情。
汶水:鲁地河流名,河的正流今称大汶河,其源有三:一发泰山之旁仙台岭,一发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发莱芜县寨子村,流经兖州瑕丘县北,西南行,入大野泽。
耿元端说汶水在曲阜之北七八十里处向西流,“思君若汶水”只是联想到汶水,不能认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
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
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89-490 .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
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
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
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
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
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
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
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
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
”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
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
“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
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
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
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
“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
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
“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
“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
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
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
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
”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
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
但是,律体的盛行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
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
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85-286 .
塞下曲六首 文翻注译赏
渌水曲 文翻注译赏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4
渌(lù)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pín)。
渌水曲:古乐府曲名。
渌水:即绿水,清澈的水。
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发光。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
月:一作“日”。
南湖:即洞庭湖。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欲语:好像要说话。
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
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
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4
渌(lù)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pín)。
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蘋。
渌水曲:古乐府曲名。
渌水:即绿水,清澈的水。
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发光。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
月:一作“日”。
南湖:即洞庭湖。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欲语:好像要说话。
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
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
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4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
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
一个“明”字,写出南湖秋月之光洁可爱。
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
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
这两句诗,选词甚妙,设境奇绝,把荷花写活了,把境界写活了。
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
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对此诗的理解,也有人认为是写一位男子在劳作中对爱人的思念。
按这样理解,这首诗就与《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极为相似,它们都选择了渌水荡舟的背景。
不过《关雎》中或愁或思,或得或喜,都溢于言表;
而这首《渌水曲》虽也直言“愁杀”,但语气隐忍克制,如雾里看花,热泪欲零还住。
《关雎》中由思而愁,由得而喜,情节十分完整,意态高雅,从容而颇具富贵气象;
而《渌水曲》则似唯有无边愁怨,不着际涯,正是抉择其寂寞凄凉之状。
《关雎》中,哀止于“反侧”;
《渌水曲》中,心含悲凄仍不忘劳作,都可谓哀而不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太原早秋 文翻注译赏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秋色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区太原上空的月亮,而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故乡的绮楼上,她的身傍。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参考资料: 1、 蔡守湘 .历代山水名胜诗选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87年09月 :第33页-第34页 .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岁落:光阴逝去。
众芳歇:花草已凋零。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
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
张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虫鸣。
”《图书编》:“大火,心星 也。
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则下而西流矣。
”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塞:关塞,指长城。
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
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
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故国:家乡。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汾水:汾河。
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
《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历太原、汾、晋、绛、蒲五州,入河。
《太平寰宇记》:汾水,出静乐县北管涔山,东流入太原郡界。
参考资料: 1、 蔡守湘 .历代山水名胜诗选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87年09月 :第33页-第34页 .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秋色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
岁落:光阴逝去。
众芳歇:花草已凋零。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
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
张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虫鸣。
”《图书编》:“大火,心星 也。
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则下而西流矣。
”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
塞:关塞,指长城。
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
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
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区太原上空的月亮,而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故乡的绮楼上,她的身傍。
故国:家乡。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汾水:汾河。
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
《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历太原、汾、晋、绛、蒲五州,入河。
《太平寰宇记》:汾水,出静乐县北管涔山,东流入太原郡界。
参考资料: 1、 蔡守湘 .历代山水名胜诗选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87年09月 :第33页-第34页 .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作者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即所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唐宋诗醇》)。
后半反复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原因在于诗人措辞设喻之新奇巧妙。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伙流”。
“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
在自然界中,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这是自然规律。
“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
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
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
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 “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
“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
“塞”指边塞。
“河”指黄河。
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
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
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词镶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镶嵌’。
”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词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镶’,置于句中者叫‘嵌’。
”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感染性。
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进入颈联,在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诗人)虽身在异域他乡,做的梦也在边城月中萦绕,“月亮代表我的心”啊;
可是当我梦醒之后,我“心飞故国楼”了。
这里,一个“飞”字,表现出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
这一联两句在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表明了诗人对故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是合。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悠悠”就是本是忧郁的意思,但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
同时,联系上一句“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
以水喻情,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之一。
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张说的“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李白的“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这首诗里,诗人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也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为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注重了文题相映,特别是在颔联运用镶嵌的修辞手法,在两句的末尾分别用了“早”、“秋”两个字,匠心独运地点题并照应诗题。
其次,后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以水喻情,连绵不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下荆门 文翻注译赏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18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3-814 .
霜落荆(jīng)门江树空,布帆无恙(yàng)挂秋风。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此行不为鲈(lú)鱼鲙(kuài),自爱名山入剡(shàn)中。
鲈鱼鲙: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
《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18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3-814 .
霜落荆(jīng)门江树空,布帆无恙(yàng)挂秋风。
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此行不为鲈(lú)鱼鲙(kuài),自爱名山入剡(shàn)中。
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鲈鱼鲙: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
《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18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3-814 .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荆门山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
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
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
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
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
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
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
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诗:“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
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于是回到了故乡。
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他自己是远离家乡。
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
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内多名山佳水。
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说过:“诗人之言,不足为实也。
”那意思大概就是说诗具有凝炼、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诗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实”、讲死,所以说写诗的人也应该“不以辞害意”。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如果只理解为诗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实”了。
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
读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还得回到诗的第三句。
从张翰所说的话来看,张翰是把“名爵”与“鲈鱼鲙”对立起来,放弃前一个,而选后一个;
而李白对后者的态度很明朗——“此行不为鲈鱼鲙”。
至于对前者,诗人没有明说。
可是,“秋下荆门”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
第一,“此行”并没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进;
第二,他还明白地声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他还希求“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这种建功立业的宏愿,积极用世的精神,和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
所以诗人此时对“名爵”和“鲈鱼鲙”都是一反张翰的意思,只不过在诗中说一半留一半罢了。
当然,这也是“适志”,是辞亲远游、建功立业的“志”。
诗的第四句说,饱览绍兴的名山佳水,也是诗人所向往的。
这种兴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不过联系上一句来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了。
自视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达到目标。
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在标榜诗人自己那种高人雅士的格调,无非是那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概括。
这种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以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色。
全诗虽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集中地抒发了诗人年轻时“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
四句诗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使读者读来没有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37-3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