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文翻注译赏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亲,枉教得凄凉憔悴,黯然销魂。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不知道上苍究竟为谁,造就这美丽青春。
一为裴航,乞浆蓝桥,而得妻云英;
一为嫦娥,窃不死药,而飞奔月宫。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于天河相见,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心甘。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第74页 2、 张秉戍.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2000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一生二句: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争教,怎教。
销魂,形容极度悲伤、愁苦或极度欢乐。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杜安世《诉衷情》:“梦兰憔悴,掷果凄凉,两处销魂。
”此谓天作之合,却被分隔两地。
两处相思,黯然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蓝桥:地名。
在陕西蓝田县东南蓝溪上,传说此处有仙窟,为裴航遇仙女云英处。
《太平广记》卷十五引裴硎《传奇·裴航》云:裴航从鄂渚回京途中,与樊夫人同舟,裴航赠诗致情意,后樊夫人答诗云:“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
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
”后于蓝桥驿因求水喝,得遇云英,裴航向其母求婚,其母曰:“君约取此女者,得玉杆臼,吾当与之也。
”后裴航终于寻得玉杆臼,遂成婚,双双仙去。
此处用这一典故是表明自己的“蓝桥之遇”曾经有过,且不为难得。
药成句:《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
姮娥盗食之,得仙。
奔入月宫,为月精。
”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里借用此典说,纵有不死之灵药,但却难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去。
意思是纵有深情却难以相见。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饮牛津:晋张华《博物志》:“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诸者,年年八月,有浮槎来去,不失期。
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搓上,多资粮,乘槎而去。
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诸次饮之,此人问此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问严君平则知之。
”,故饮牛津系指传说中的天河边。
这里是借指与恋人相会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第74页 2、 张秉戍.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2000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
一生二句: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争教,怎教。
销魂,形容极度悲伤、愁苦或极度欢乐。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杜安世《诉衷情》:“梦兰憔悴,掷果凄凉,两处销魂。
”此谓天作之合,却被分隔两地。
两处相思,黯然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亲,枉教得凄凉憔悴,黯然销魂。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不知道上苍究竟为谁,造就这美丽青春。
一为裴航,乞浆蓝桥,而得妻云英;
一为嫦娥,窃不死药,而飞奔月宫。
蓝桥:地名。
在陕西蓝田县东南蓝溪上,传说此处有仙窟,为裴航遇仙女云英处。
《太平广记》卷十五引裴硎《传奇·裴航》云:裴航从鄂渚回京途中,与樊夫人同舟,裴航赠诗致情意,后樊夫人答诗云:“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
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
”后于蓝桥驿因求水喝,得遇云英,裴航向其母求婚,其母曰:“君约取此女者,得玉杆臼,吾当与之也。
”后裴航终于寻得玉杆臼,遂成婚,双双仙去。
此处用这一典故是表明自己的“蓝桥之遇”曾经有过,且不为难得。
药成句:《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
姮娥盗食之,得仙。
奔入月宫,为月精。
”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里借用此典说,纵有不死之灵药,但却难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去。
意思是纵有深情却难以相见。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于天河相见,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心甘。
饮牛津:晋张华《博物志》:“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诸者,年年八月,有浮槎来去,不失期。
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搓上,多资粮,乘槎而去。
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诸次饮之,此人问此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问严君平则知之。
”,故饮牛津系指传说中的天河边。
这里是借指与恋人相会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第74页 2、 张秉戍.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2000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上片化用成句,说相亲相爱的“一双人”无端被拆散。
不曾交代相关故事,也没有具体情节。
下片以“故事”说故事,借古老传说,为透露消息。
劈头便是“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明白如话,更无丝毫的妆点;
素面朝天,为有天姿的底蕴。
这样的句子,并不曾经过眉间心上的构思、语为惊人的推敲、诗囊行吟的揣摩,不过是脱口而出,再无其他道理。
下片转折,接连用典。
小令一般以频繁用典为大忌,此为通例,而才子手笔,再多的禁忌也要退避三舍。
用典很讲究,也很完美。
连用典而显不生涩,丝毫没有堆砌的感觉。
这两个典故又是截然相反的意思,用在一起不冲突,还有互相推动的感觉,丰富了词义,这是难得的。
我一向主张,诗词要么就少用典,没那功力别急着显摆,要用就用到大音若稀,大象无形的境界,干干脆脆融汇贯通。
结句则采用了中国诗词用典时暗示的力量。
容若有意让词意由"饮牛津"过渡到"牛衣对泣"容若乃权相之子,本不贫,现在用"相对忘贫"之语,无非说如果我能同她相见,一个像牛郎,一个像织女,便也可以相对忘言了。
如若能结合,便是做睡在牛衣中的贫贱夫妇,我们也满足。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第74页 2、 安意如.当时只道是寻常: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文翻注译赏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残雪凝辉让温暖的画屏变得冰冷。
梅花随凉风飘落,忧伤的笛声传来,已是寂寞黄昏。
深夜想起了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像朦胧起来。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我,世间哀愁的过客,身世凄凉。
为何我在知道你的故事后泪流满面?
痛彻心扉地哭泣,在断肠声里,因朱彝尊的遭遇而辗转难眠。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268页 2、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44-45页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lóng)明。
残雪:尚未化尽的雪。
画屏:绘有彩画的屏风。
落梅:古代羌族乐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横笛吹奏。
月胧明:指月色朦胧,不甚分明。
我是人间惆(chóu)怅(chàng)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客:过客。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268页 2、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44-45页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lóng)明。
残雪凝辉让温暖的画屏变得冰冷。
梅花随凉风飘落,忧伤的笛声传来,已是寂寞黄昏。
深夜想起了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像朦胧起来。
残雪:尚未化尽的雪。
画屏:绘有彩画的屏风。
落梅:古代羌族乐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横笛吹奏。
月胧明:指月色朦胧,不甚分明。
我是人间惆(chóu)怅(chàng)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我,世间哀愁的过客,身世凄凉。
为何我在知道你的故事后泪流满面?
痛彻心扉地哭泣,在断肠声里,因朱彝尊的遭遇而辗转难眠。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客:过客。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268页 2、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44-45页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这首词采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手法,是一首以抒发人生惆怅为主题的词。
词的上片整体比较平实,主要下力在于营造氛围上。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点明了环境,包括地点是在书房,时间则是在稍有月色的残雪之夜。
接着视觉转换,由视觉转移到听觉上。
这句通过 “残雪”、“凝辉”、“落梅”、“三更”、“月胧明”等字句,营造出了一种既清且冷,既孤且单的意境,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而这种感觉大抵只能给人带来痛苦和茫然。
下片在上片的情感氛围笼罩下,突然情感爆发出来。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问句,可谓起的妙绝。
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伤身世的哀叹。
这两句中似乎有相对的主体,一个是“我是人间惆怅客”的“我”,另一个是“知君何事泪纵横”的君。
但从词意看来,更应该是灵犀暗生的独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间当面的对谈倾诉。
所以说,这个“君”指的是容若自己。
当一个人倦了,累了,苦了,伤了的时候,便不禁会忍不住地自言自语,自怨自艾,自问自答,何况是纳兰这样的至情至性之人。
最后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更是点睛之笔,短短七字,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见惯了哀而不伤,隐而不发,反而更容易被这样痛彻心扉的凄绝之美打动。
闭上眼睛仿佛依然能看到词人在那一片断肠声里,落泪伤神。
这句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联系了上片下片,将夜半笛声同忆平生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用一个结尾来营造一个新的开始,也就是“忆平生”三个字,这三个字能引导人们联想到词人的生活,去思考更多的东西,可以说是个很好的留白。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编著.中华经典藏书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1:154-155页
金缕曲·赠梁汾 文翻注译赏
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
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
不信道、遂成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
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
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寻思起、从头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
然诺重,君须记。
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
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
不信道、遂成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
君不见,月如水。
我原本也是个狂妄的小子,我在京城混迹于官场,这不过是因为出身于高贵门第和命运的偶然安排罢了。
我真心仰慕平原君的广结贤士,希望能有赵国平原君那样招贤纳士的人来善待天下贤德才士,可是却没有谁会理解我的这片心意。
万万没有想到,今天竟然遇到了您这位知己。
今天,趁我们还不算老,擦去感伤的眼泪,纵酒高歌,把精神振作起来。
共君此夜须沉醉。
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寻思起、从头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
然诺重,君须记。
今天我们一定要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从古到今,才干出众、品行端正的人遭受谣言中伤,这都是常有的事,姑且由他去吧。
人生岁月悠悠,难免遭受点挫折苦恼,这些都没必要放在心上,思过之后冷笑一声放在一边就完事儿了。
若总是耿耿于怀,那么从人生一开始就错了。
今天我们一朝以心相许,成为知己,他日即使经历千万劫难,我们的友情也要依然长存。
这后半生的缘分,恐怕要到来世也难以补足。
这个诺言是很沉重的,您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淄(zī)尘京国,乌衣门第。
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
不信道、遂成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
君不见,月如水。
德也狂生耳:我本是个狂放不羁的人。
德,作者自称。
淄尘京国:表居北京之无奈。
淄尘:黑尘,喻污垢。
此处作动词用,指混迹。
淄,通“缁”,黑色。
京国:京城。
乌衣门第:东晋王、谢大族多居金陵乌衣巷,后世遂以该巷名指称世家大族。
浇:浇酒祭祀。
赵州土,平原君墓土。
会:理解。
成生:作者自称。
作者原名成德,后避太子讳改性德。
青眼:契重之眼光,此指青春年少。
尊:同“樽”。
共君此夜须沉醉。
且由他、娥眉谣诼(zhuó),古今同忌。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寻思起、从头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
然诺重,君须记。
娥眉:亦作“蛾眉”,喻才能。
谣诼:造谣毁谤。
忌,语助词,无实义。
悠悠:遥远而不定貌。
寻思起、从头翻悔:若对挫折耿耿于怀,反复寻思,那么从人生一开始就错了。
心期:以心相许,情投意合。
后身缘、恐结他生里:来世他生,我们的情缘还将保持。
后身缘:来生情缘。
然诺重:指守信誉,不食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淄(zī)尘京国,乌衣门第。
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
不信道、遂成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
君不见,月如水。
我原本也是个狂妄的小子,我在京城混迹于官场,这不过是因为出身于高贵门第和命运的偶然安排罢了。
我真心仰慕平原君的广结贤士,希望能有赵国平原君那样招贤纳士的人来善待天下贤德才士,可是却没有谁会理解我的这片心意。
万万没有想到,今天竟然遇到了您这位知己。
今天,趁我们还不算老,擦去感伤的眼泪,纵酒高歌,把精神振作起来。
德也狂生耳:我本是个狂放不羁的人。
德,作者自称。
淄尘京国:表居北京之无奈。
淄尘:黑尘,喻污垢。
此处作动词用,指混迹。
淄,通“缁”,黑色。
京国:京城。
乌衣门第:东晋王、谢大族多居金陵乌衣巷,后世遂以该巷名指称世家大族。
浇:浇酒祭祀。
赵州土,平原君墓土。
会:理解。
成生:作者自称。
作者原名成德,后避太子讳改性德。
青眼:契重之眼光,此指青春年少。
尊:同“樽”。
共君此夜须沉醉。
且由他、娥眉谣诼(zhuó),古今同忌。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寻思起、从头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
然诺重,君须记。
今天我们一定要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从古到今,才干出众、品行端正的人遭受谣言中伤,这都是常有的事,姑且由他去吧。
人生岁月悠悠,难免遭受点挫折苦恼,这些都没必要放在心上,思过之后冷笑一声放在一边就完事儿了。
若总是耿耿于怀,那么从人生一开始就错了。
今天我们一朝以心相许,成为知己,他日即使经历千万劫难,我们的友情也要依然长存。
这后半生的缘分,恐怕要到来世也难以补足。
这个诺言是很沉重的,您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
娥眉:亦作“蛾眉”,喻才能。
谣诼:造谣毁谤。
忌,语助词,无实义。
悠悠:遥远而不定貌。
寻思起、从头翻悔:若对挫折耿耿于怀,反复寻思,那么从人生一开始就错了。
心期:以心相许,情投意合。
后身缘、恐结他生里:来世他生,我们的情缘还将保持。
后身缘:来生情缘。
然诺重:指守信誉,不食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
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
不信道、遂成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
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
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寻思起、从头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
然诺重,君须记。
“德也狂生耳”,起句十分奇兀,使人陡然一惊;
因为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宰辅。
纳兰性德风华正茂,文武双全,在他面前正铺设着一条荣华富贵的坦途。
然而,他竟劈头自称“狂生”,而且还带着颇为不屑的语气,这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使人不得不注意品味。
跟着三句,是他对自己身世的看法,“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
”缁尘即尘污,比喻世俗的污垢。
纳兰性德化用谢朓“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的诗意,说自己生长在京师的富贵人家,蒙受尘世的污浊。
“偶然间”三字。
表明他并不希罕金粉世家繁华喧嚣的生活。
在词的开头,他就坦率地把自己鄙薄富贵家庭的心境,告诉给顾贞观,是希望出身寒素的朋友们理解他,不要把他看成是一般的贵介公子。
“有酒惟浇赵州土”。
原是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句:“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惟浇赵州土。
”平原君即战国时代赵国的公子赵胜,此人平生喜欢结纳宾客。
李贺写这两句诗,对那些能够赏识贤士的人表示怀念。
他举起酒杯,浇向赵州,觉得茫茫宇内,惟独平原君值得景仰。
纳兰性德径用李诗入词,同样是表示对爱惜人才者的敬佩。
当然,他和李贺的心情不尽相同。
李贺怀才不遇,攀附无门;
纳兰性德生长名门,青云有路。
但是,他从顾贞观、吴兆骞等人的遭遇里,深深感到社会的不平,感到人才总是无法逃脱遭受排挤的厄运,因而忧思重重,满怀悲愤。
他也知道,他的心境,很难得到世人的理解,他呼喊:“谁会成生此意”,透露出孤独落寞的悲哀。
总之,他的失望、彷徨、牢骚之情,统统包含在反诘的口吻之中。
前几句,作者极写心情的抑郁,这正好为得遇知己朋友的兴奋预作蓄势。
就在感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他遇到梁汾了。
“不信道,遂成知己”。
骤然看来,在“不信道”之后,又加上“遂”字,显得有点累赘,但重复强调意外之感,是为了表达得友的狂喜。
这几句,笔势驰骤,极尽腾挪变化之妙。
接下去是写知己相逢的情景。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
”青眼是高兴的眼色,据说晋代阮籍能为青白眼,遇见意气相投的人,便露出青色的眼珠。
杜甫《短歌行》有句云:“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我老矣。
”纳兰性德翻用其意,说他们相遇时彼此正当盛年,都还未老,于是青眼相向,慷慨高歌。
不过,在举杯痛饮之余,又不禁涕泪滂沱。
英雄失路,惺惺相惜,得友的喜悦、落拓的悲哀,一齐涌上心头。
辛稼轩曾有句云:“倩何人,唤取翠袖红巾,揾英雄泪。
”纳兰性德的心情,与此相类。
不过,辛词“揾”字比较含蓄,纳兰用“拭尽”一语,却是淋漓尽致地宣泄情感。
这几句,诗人把歌哭笑啼交错在一起,比杜、辛的诗句显得更鲜明更奔放。
以“君不见,月如水”作收束。
它是全篇唯一的景语。
那一夜,月儿皎洁,凉浸浸的,似是映衬着他们悲凉的情怀,又似是他们纯洁友谊的见证。
一般人写词,包括纳兰性德在内,总喜欢较多敷写眼前或内中看到的景色。
因情写景,情景相生,会收到形象生动境界隽永的艺术效果。
象〔金缕曲〕这样体制较长的词调,完全不入景语,则易流于粗率。
纳兰性德这首词着眼于传情,诗人直抒胸臆,但也注意顺手拈来一二景语,约略点染。
沈谦在《堪词杂说》中认为:“长调要操纵自如,忌粗率,能于豪爽中著一二精微语,绵缠中著一二激厉语,尤见错综。
”这是颇有见地的经验之谈。
纳兰性德在歇拍中稍作跌宕,略写月色,正是在豪爽中夹入工细之笔。
这似乎是闲笔,却使人感到,诗人极度激动的感情,又蕴含着深沉的意味。
纳兰从同情顾贞观、吴兆骞的坎坷遭遇着笔。
“共君此夜须沉醉。
”这里的“须”字很值得玩味。
它表明,诗人要有意识地使自己神经麻木。
从写法上看,此句与杜甫的名句“白日放歌须纵酒”也颇相似,但意境大不相同。
“纵酒”未必大醉,“沉醉”却是醉得不省人事。
为什么必须烂醉如泥?
下面跟着作答。
“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
”屈原说过:“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在纳兰性德看来,古往今来,有才识之士被排斥不用者多如牛毛,顾贞观等受到不公的待遇也自不可避免。
不合理的现实既已无法改变,他便劝慰好友,大家懒得去管,一醉了事。
这种一醉解千愁的作法,固然是逃避现实的表现,但诗人冷峭的情绪,乃是愤怒与消极的混合物。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从顾贞观等今古才人的遭遇中,诗人想到自己。
在污浊的社会中,过去的生涯,毫无意趣,将来的命运,也不值一晒,因而他发出了“寻思起,从头翻悔”的感叹。
在词的开头,诗人已透露出他对门阀出身的不屑,这里再一次申明,是强调他和顾贞观有着同样的烦恼,对现实有着同样的认识,他和顾贞观一起承受着不合理社会给予的压力。
在这里,通过诗人对朋友安慰体贴相濡以沫的态度,我们也看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激忿。
在激动之余,纳兰性德把笔锋拉回,用沉着坚定的调子抒写他对友情的珍惜。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缘,恐结在他生里。
”劫是梵语劫簸的省略,是计算时间的数量词。
在不期然得遇知己的时刻。
他郑重表示,一旦倾心相许,友谊便地久天长,可以经历千年万载。
同时,彼此相见恨晚,只好期望来世补足今生错过的时间。
用不着剖析,这番誓言,灼热如火。
结句“然诺重,君须记”。
再三叮咛,强烈地表达与顾贞观世世为友的愿望。
纳兰性德有些词,写得悲凉顽艳,象“春云吹散湘帘雨,絮粘蝴蝶飞还住”。
象“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
使人读来觉得香留齿颊。
但是,纳兰词最大的特点是直抒性灵,感情直率,他一贯认为,“诗乃心声,性情之事也。
”这种主张,体现在创作中,便显得不事雕饰,天籁自鸣。
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这比较准确地概括出纳兰性德的创作风格。
就〔金缕曲〕《赠梁汾》而言,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运笔如流水行云,一任真纯充沛的感情在笔端酣畅地抒发。
不过,纳兰性德的诗歌直写怀抱,又非不注意艺术锤炼,一味粗头乱服。
从〔金缕曲〕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作者经常化用名句,运用典故。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中用事,贵无事障。
晦也,肤也,多也,板也,此类皆障也。
姜白石用事入妙,其要诀所在,可于其《诗说》见之,曰:‘僻事实用,熟事虚用。
学有余而约用之,善用事者也。
乍叙事而间以理言,得活法者也。
’”纳兰性德天衣无缝地流畅地运用故实,就是善与活的一例。
正因如此,这首〔金缕曲〕显得既酣畅,又深沉;
既慷慨淋漓,又耐人寻味。
这首词没有华丽的词藻,却使人读来五内沸腾,神摇魄荡,感觉到作者字字句句,出自肺腑。
它的成就,证实了一条创作的真理:真情实感,是诗歌的生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文翻注译赏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
教他珍重护风流。
端的为谁添病也,更为谁羞。
密意未曾休,密愿难酬。
珠帘四卷月当楼。
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
教他珍重护风流。
端的为谁添病也,更为谁羞。
淅淅沥沥的夜雨,滴答出一个寒秋,也恰好将深深的思念,洒上我心头。
你一定要珍重自己,保护好绰约的风姿。
你究竟为谁才生了病?
又是为谁才如此娇羞?
密意未曾休,密愿难酬。
珠帘四卷月当楼。
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
珍藏的心意不曾休止,心中的愿望难以实现。
我卷起四周的珠帘,且让月光洒满小楼。
回想起欢聚的日子,真像一场美梦,纵然是梦,我也要竭力挽留。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年4月:第149页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
教他珍重护风流。
端的为谁添病也,更为谁羞。
风流:指美好动人之风韵。
前蜀花蕊失人《宫词》之三十:“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使上头。
”端的:究竟、到底。
密意未曾休,密愿难酬。
珠帘四卷月当楼。
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
密意:隐秘的情意。
珠帘四卷:谓楼阁四面的珠帘卷起。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年4月:第149页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
教他珍重护风流。
端的为谁添病也,更为谁羞。
淅淅沥沥的夜雨,滴答出一个寒秋,也恰好将深深的思念,洒上我心头。
你一定要珍重自己,保护好绰约的风姿。
你究竟为谁才生了病?
又是为谁才如此娇羞?
风流:指美好动人之风韵。
前蜀花蕊失人《宫词》之三十:“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使上头。
”端的:究竟、到底。
密意未曾休,密愿难酬。
珠帘四卷月当楼。
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
珍藏的心意不曾休止,心中的愿望难以实现。
我卷起四周的珠帘,且让月光洒满小楼。
回想起欢聚的日子,真像一场美梦,纵然是梦,我也要竭力挽留。
密意:隐秘的情意。
珠帘四卷:谓楼阁四面的珠帘卷起。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年4月:第149页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
教他珍重护风流。
端的为谁添病也,更为谁羞。
密意未曾休,密愿难酬。
珠帘四卷月当楼。
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
上片先写环境氛围,烘托无奈之心境,秋雨袭来,愁上心头,离别之时,互道珍重。
究竟是为谁相思成疾,又是为谁害羞?
下片写她对离人的深怀眷念,相思之情未曾断绝,只是想见的心愿难以实现。
明月升起,将楼阁四面的珠帘卷起。
人世间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明知道无意义,却不得不去做,明明不愿意,又不得不强颜欢笑去做的事情。
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藐视,还有对他的仕途的不屑,令纳兰身上别具一番气质,他对轻而易举得到的一切荣华富贵都毫不珍惜,甚至抱着厌恶的心态,他想要抛弃身边的一切,包括他那个富贵的家庭,可是他无法做到,早在他出生的时候,上天就将这些沉重地压在了他的身上,让他无法推卸。
秋风秋雨愁煞人。
深秋时分,最是人心苦闷之时,看到万物凋零,一切都要归于沉寂,心内自然是不好受的。
纳兰自幼体弱多病,他一直身患寒疾,总是会因为天气变幻无常。
而卧病在床。
这样的季节,孱弱的身体,无尽的人生,一切都让纳兰感到万念俱灰。
“夜雨做成秋。
恰上心头”,一想到秋天,首先想到的便是连绵的细雨,还有早早就降临的夜晚,愁绪重回心头。
“教他珍重护风流。
”看似对友人道珍重,希望朋友能够在今后的岁月中过得更好,但细读之下,似乎又不是。
“端的为谁添病也?
更为谁羞?
”思念友人,也不至于会思念成疾,如果是思念恋人,那么这位恋人又会是哪位女子,纵观纳兰生平,似乎捕捉不到和这名女子相关的信息。
既然没有踪迹可寻,那便姑且当做是纳兰拟人的一种写法吧。
在这首词中,纳兰隐秘的情感得以宣泄,他悄声诉说道:“密意未曾休,密愿难酬。
”从未停止过想念,只是这想念无法得以相见,故而遗憾。
词人不由追忆往事,回味欢聚的快乐,如梦如真。
明月当空,对夜色叹息,这就是一场虚无的梦幻,“珠帘四卷月当楼”。
楼阁上的珠帘卷起,明月照进来,光线黯淡,更加让这思念变得不真实起来,或许“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这一切都只是纳兰在病中,胡思乱想出来的吧,所谓对伊人的思念,也不过是他胡乱所想的。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年1月1:195页 2、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196-197页
鬓云松令·枕函香 文翻注译
枕函香,花径漏。
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
时节薄寒人病酒,刬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
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枕函香,花径漏。
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
时节薄寒人病酒,刬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枕头上还留有余香,花径里尚存春意。
那梨花一夜之间在东风中飘落,病酒之后的黄昏恍惚间与她相遇,仿佛来到原来相约的地点,在夕阳下细语绵绵。
掩银屏,垂翠袖。
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而今却银屏重掩,影支形单。
在孤单单中又听到了脉脉传情的箫声。
此时正月照在那红豆蔻之上,那时曾月下相约,如今月色依然,人却分离,她是否依然依稀如旧?
参考资料: 1、 张秉戌编著.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第27页 2、 (清)纳兰容若著,苏缨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07:第219页 3、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第220页 4、 (清)纳兰性德,(清)顾太清著,夏华等编译.纳兰词 太清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5:第165页
枕函香,花径漏。
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
时节薄寒人病酒,刬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枕函(hán):古代陶瓷枕或木枕中空如函,可做成抽屉,存放贴身物件,是为枕函,可代指枕头。
花径:花间的小路。
南朝梁庾肩吾《和竹斋》:“向岭分花径,随阶转药栏。
”漏(lòu):泄露,这里指春光泄露,杜甫《腊日》有“侵脸雪色还萱草。
漏泄春光有柳条”。
依约:仿佛。
絮(xù)语:连续不断地说话。
薄(bó)寒:微寒。
病酒:饮酒沉醉或谓饮酒过量而生病。
掩银屏,垂翠袖。
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逗:引发、触动。
红豆蔻(kòu):植物名。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花·红豆蔻》:“红豆蔻花从生……穗数十蕊,淡红鲜妍,如桃杏花色。
蕊重则下垂如葡萄,又如火齐璎珞及剪彩鸾枝之状。
此花无实,不与草豆蔻同种。
每蕊心有两瓣相并,词人托兴日比连理云。
” 参考资料: 1、 张秉戌编著.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第27页 2、 (清)纳兰容若著,苏缨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07:第219页 3、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第220页 4、 (清)纳兰性德,(清)顾太清著,夏华等编译.纳兰词 太清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5:第165页
枕函香,花径漏。
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
时节薄寒人病酒,刬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枕头上还留有余香,花径里尚存春意。
那梨花一夜之间在东风中飘落,病酒之后的黄昏恍惚间与她相遇,仿佛来到原来相约的地点,在夕阳下细语绵绵。
枕函(hán):古代陶瓷枕或木枕中空如函,可做成抽屉,存放贴身物件,是为枕函,可代指枕头。
花径:花间的小路。
南朝梁庾肩吾《和竹斋》:“向岭分花径,随阶转药栏。
”漏(lòu):泄露,这里指春光泄露,杜甫《腊日》有“侵脸雪色还萱草。
漏泄春光有柳条”。
依约:仿佛。
絮(xù)语:连续不断地说话。
薄(bó)寒:微寒。
病酒:饮酒沉醉或谓饮酒过量而生病。
掩银屏,垂翠袖。
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而今却银屏重掩,影支形单。
在孤单单中又听到了脉脉传情的箫声。
此时正月照在那红豆蔻之上,那时曾月下相约,如今月色依然,人却分离,她是否依然依稀如旧?
逗:引发、触动。
红豆蔻(kòu):植物名。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花·红豆蔻》:“红豆蔻花从生……穗数十蕊,淡红鲜妍,如桃杏花色。
蕊重则下垂如葡萄,又如火齐璎珞及剪彩鸾枝之状。
此花无实,不与草豆蔻同种。
每蕊心有两瓣相并,词人托兴日比连理云。
” 参考资料: 1、 张秉戌编著.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第27页 2、 (清)纳兰容若著,苏缨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07:第219页 3、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第220页 4、 (清)纳兰性德,(清)顾太清著,夏华等编译.纳兰词 太清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5:第165页
望江南·咏弦月 文翻注译赏
初八月,半镜上青霄。
斜倚画阑娇不语,暗移梅影过红桥,裙带北风飘。
初八月,半镜上青霄。
斜倚画阑娇不语,暗移梅影过红桥,裙带北风飘。
初八的月亮,如同半面妆镜,悬挂青空。
她斜靠在雕花的栏杆上娇媚不语,梅花的影子随着月光暗暗移过红桥。
北风吹来,裙裾飘飘。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
苏缨注评.纳兰词: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07:第301页
初八月,半镜上青霄。
斜倚画阑娇不语,暗移梅影过红桥,裙带北风飘。
初八月:上弦月,即农历每月的初七或初八前后的月亮。
青霄:蓝天,天空。
画阑:刻有画图的栏杆。
红桥:当指有雕饰的桥,或仅仅是对桥的雅称。
一说为位于瘦西湖南端的红桥,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原为红色栏杆的木桥,后在乾隆元年改建为拱形石桥,取名虹桥。
裙带北风飘:语出李端《拜新月》: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
苏缨注评.纳兰词: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07:第301页
初八月,半镜上青霄。
斜倚画阑娇不语,暗移梅影过红桥,裙带北风飘。
初八的月亮,如同半面妆镜,悬挂青空。
她斜靠在雕花的栏杆上娇媚不语,梅花的影子随着月光暗暗移过红桥。
北风吹来,裙裾飘飘。
初八月:上弦月,即农历每月的初七或初八前后的月亮。
青霄:蓝天,天空。
画阑:刻有画图的栏杆。
红桥:当指有雕饰的桥,或仅仅是对桥的雅称。
一说为位于瘦西湖南端的红桥,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原为红色栏杆的木桥,后在乾隆元年改建为拱形石桥,取名虹桥。
裙带北风飘:语出李端《拜新月》: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
苏缨注评.纳兰词: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07:第301页
初八月,半镜上青霄。
斜倚画阑娇不语,暗移梅影过红桥,裙带北风飘。
古诗词中往往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尽。
词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
纳兰的这首《望江南》即其一例。
这首小词清丽空灵。
前两句平淡起笔,以碧空悬半镜喻初八上弦之月,随意着墨之间勾勒出一派清冷素雅景致。
后接以倚阑不语的娇人情景,又转而刻画月移梅影极蕴情昧的景象。
清初著名文人吴绮在《扬州鼓吹词序》中是这样描述它的: 朱栏数丈,远通两岸,彩虹卧波,丹蛟截水,不足以喻。
而荷香柳色,曲槛雕盈,鳞次环绕,绵亘十余里。
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画船,掩映出没于其间,诚一郡之丽观也。
戏曲作家李斗亦形容它如“丽人靓妆照明镜中”。
在桥上观瘦西湖美不胜收,文人墨客皆好在此凭栏吊古,吟诗赋文。
连通两岸的红栏木桥,荷花飘香杨柳映色,春夏之际空气中浮动着乐声香气,在这精工雕画的红桥四周形成一种令人沉迷的情境。
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稹(后人亦称王渔洋)也是为红桥之美深深着迷的人之一。
康熙三年(1664年)春,他与诸名士游赏红桥,一连作了《冶春绝句》二十首,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是:红桥飞跨水当中,日午画船桥下过,一字栏杆九曲红。
衣香人影太匆匆。
唱和者更众,一时形成“江楼齐唱《冶春》词”的空前盛况。
由此可见,此处所状情景,定是精工华美之至,才能让多少文人才子对它倾心不已。
而在这样一个夜晚,初八之上弦月斜挂天边,雕栏画栋在清辉之下寂寂无声,妻子独倚画阑,不语,不言。
这清空之中出现的缥缈人迹,在读者尚未回过神来的时候又已渐远,梅枝摇曳,疏影乱,暗香浅。
最后“裙带北风飘”一句,来自唐朝李端《拜新月》一诗。
纳兰这一句化用可谓巧妙。
李端诗中所写,是为少女拜月的情态。
诗中少女因心中许多言语无可诉说,故无奈而寄托明月。
而纳兰词中这上弦月夜独立画桥的女子,内心有相似愁绪。
其实,月辉清冷空灵,女子对月所思,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
现只描摹月下独立,只勾勒心绪悠远,情意更醇,韵味更浓。
空街无人,临风对月,缥缈之形,真纯之情,可怜惜之态,不由让人思及《洛神赋》中“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皎皎兮若轻云之闭月”等句,令人神往。
而纵观全词,这神秘女子于寒风之中,观月,离去,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末句以风中飘动的罗带,暗指李端《拜新月》诗意,似纯属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的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
自“斜倚画阑娇不语”一句起,接连三句可谓精勾细画,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表面看,似即写词人的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
而空远之景与罗带翻飞的细节彼此映衬,人物亭立的倩影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正是词人高超艺术功力所在。
一词五句而能翻转折进,于平淡中饶蕴深情,确是浑朴超妙。
前后相映之间,词人的无聊心绪、无限愁情,全在其中了。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
聂小睛编.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第351页
生查子·惆怅彩云飞 文翻
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
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
总是别时情,那待分明语。
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
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
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
彩云飞逝,碧霞漫天,心中惆怅有人知道多少。
看不见合欢花,只能独自依在相思树旁。
总是别时情,那待分明语。
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
与伊人道别的场景历历在目,内心的情感也说不清楚。
心甘情愿地到深夜,去数尽那绵长的相思雨。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编著,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1,第74页
临江仙·丝雨如尘云著水 文翻
丝雨如尘云著水,嫣香碎拾吴宫。
百花冷暖避东风。
酷怜娇易散,燕子学偎红。
人说病宜随月减,恹恹却与春同。
可能留蝶抱花丛。
不成双梦影,翻笑杏梁空。
丝雨如尘云著水,嫣香碎拾吴宫。
百花冷暖避东风。
酷怜娇易散,燕子学偎红。
丝丝细雨如同微尘,云彩染着水汽,吴王宫殿里,美人在溪流中采集香草。
百花在微寒的东风中摇曳,仿佛在将寒气闪避。
花朵凋谢最是令人怜惜,燕子也学人偎红倚翠,轻轻依偎着花朵。
人说病宜随月减,恹恹却与春同。
可能留蝶抱花丛。
不成双梦影,翻笑杏梁空。
人们都说疾病会像满月减损成残月一般,慢慢减弱,无奈这倦怠的感觉,正如春天浓郁的慵懒气息。
可否将蝴蝶留在花丛里呢?
这成双飞舞的蝴蝶仿佛在嘲笑梁上燕巢空荡,笑燕子没有像它们一样双宿双栖。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164页
酒泉子·谢却荼蘼 文翻注赏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
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
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
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
在那一片月明如水的夜里,白色的茶蘼花凋谢了。
篆香已经燃尽,可是我却还没有睡着,早起的乌鸦已经开始啼叫,又是一夜不成眠。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
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丝丝的寒冷透过微薄的锦衣,不要再倚靠栏杆远望了。
那灯要燃尽,鸿雁犹飞的情景是最让人伤怀的啊!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著.纳兰全词: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06.:第47页 2、 程秀波.纳兰词:万卷出版公司,2011.04.:第25页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
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
谢却茶蘼(tú mí):荼蘼:落叶或半常绿蔓生小灌木,攀缘茎,茎绿色,茎上有钩状的刺,上面有多个侧脉,形似皱纹,夏季开白花。
王琪《春暮游小园》:“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篆香(zhuàn xiānɡ ):盘香,为篆字形状。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
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嫩寒:轻寒,春寒。
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无奈。
阑干:同“栏杆”。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著.纳兰全词: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06.:第47页 2、 程秀波.纳兰词:万卷出版公司,2011.04.:第25页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
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
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全词都从对方落笔。
这是一个夏初的夜晚,繁盛的荼蘼花已经凋落殆尽,窗外,一片如水的月光倾泻而下。
自己所思的伊人正独立窗前,呆呆地望着月色出神。
这个情景跟杜甫《月夜》诗所写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何其相似,望月思人、借月传情是千百年来怀人者共同的精神依托。
荼蘼被赋予了一层伤感的、悲情的文化内涵,苏东坡说:“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
”此外茶蘼在佛教中也有寓意,有人以为它就是所谓的彼岸花,这就给荼蘼赋予了更多的让人联想的深意。
所以纳兰以一句“谢却荼蘼”开头,点出时间的同时更传达了春华殆尽的含义。
古人常以春花象征人的青春时光,短短一句“谢却荼蘼”,包含时光流逝、青春虚度的感叹。
后面诸句都是在这种情怀下的延伸。
“一片月明如水”一句极为醒目,在一片明月如水的夜色中,荼蘼慢慢凋零。
情景交融,如此紧密。
然后,或许是不忍卒观这窗外景致,倦眼目乏,将眼神又放回闺中,篆香也殆尽。
“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
”篆文盘香早已消尽,月亮也已西落,女主人公仍然难以入眠,似乎怎么也忘怀不了对窗外荼蘼谢去的伤感,一声早鸦又将深思勾去。
篆香消说明一夜已尽,主人彻夜未眠。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
”女主人公一夜未能入眠,干脆起身,倚栏远望,希望能看到一点郎君归来的讯息;
但杏眼望穿,没有一点踪迹。
单薄的罗衣难以抵挡的,不只是初夏早晨的轻寒,更是孤寂之心的凄寒。
这两句是化用张先《醉落魄》词句:“朱唇浅破桃花萼,倚楼人在阑干角,夜寒手冷罗衣薄。
”休傍,显示出词人对所思之人的关切。
“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最让人生愁的是,女主人公从早望到到晚,也没有心上人的丝毫踪迹,只看到了回归的大雁一队队飞过天空。
“最愁人”包含了两重意义:雁归而人未归,令人生愁;
自古有鸿雁传书之说,可徒见雁行飞过,却无行人只字信息,如李清照《一剪梅》所言:“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更引发人的无限愁绪。
词人以景结情,留有不尽之意。
这首词是长夜怀人有思之作。
词中没有对人物心理的直接揭示,而是通过意象的烘托,环境的营造,气氛的渲染,委婉曲折地传达出人物内心细腻真实的感受。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一生最爱纳兰词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第113页
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 文翻注译赏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
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
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林下那僻静之地本是谢道韫的家,如今已是荒苔遍地,可怜那美丽的身影被埋在了一片荒沙之中。
这生死离愁无处诉说,只能抬头尽数黄昏归来的乌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半生的命运就如随水漂流的浮萍一样,无情的冷雨,一夜之间便把名花都摧残了。
那一缕芳魂是否化为柳絮,终日在天涯飘荡。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著;
崇贤书院释译.图解纳兰词:黄山书社,2016.03:第135页-第136页 2、 张菊玲,李红雨著.纳兰词新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10:第127页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
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林下:幽僻之境,引申为退隐或退隐之处。
道韫(yùn):谢道韫,东晋诗人,谢安侄女,王凝之之妻。
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而闻名,后世因而称女子的诗才为“咏絮才”。
生怜:可怜。
玉骨:清瘦秀丽的身架,多形容女子的体态。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名花:名贵的花,同名花一样的美人。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著;
崇贤书院释译.图解纳兰词:黄山书社,2016.03:第135页-第136页 2、 张菊玲,李红雨著.纳兰词新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10:第127页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
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林下那僻静之地本是谢道韫的家,如今已是荒苔遍地,可怜那美丽的身影被埋在了一片荒沙之中。
这生死离愁无处诉说,只能抬头尽数黄昏归来的乌鸦。
林下:幽僻之境,引申为退隐或退隐之处。
道韫(yùn):谢道韫,东晋诗人,谢安侄女,王凝之之妻。
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而闻名,后世因而称女子的诗才为“咏絮才”。
生怜:可怜。
玉骨:清瘦秀丽的身架,多形容女子的体态。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半生的命运就如随水漂流的浮萍一样,无情的冷雨,一夜之间便把名花都摧残了。
那一缕芳魂是否化为柳絮,终日在天涯飘荡。
名花:名贵的花,同名花一样的美人。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著;
崇贤书院释译.图解纳兰词:黄山书社,2016.03:第135页-第136页 2、 张菊玲,李红雨著.纳兰词新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10:第127页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
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这首词,有人认为是悼亡之作,但至少表面看上去也像一首咏物词,至于咏的是什么,也许是雪花,也许是柳絮,迷迷蒙蒙,说不大清。
“林下荒苔道韫家”,句子开头的“林下”二字,看上去绝不像是典故,很容易被忽略过去,其实,这正是谢道韫的一则轶闻:谢遏和张玄各夸各的妹妹好,谁的妹妹都是天下第一,当时有个尼姑,对这两个妹妹都打过交道,有人就问这位尼姑:“你觉得到底谁的妹妹更好呢?
”尼姑说:“谢妹妹神情散朗,有林下之风;
张妹妹清心玉映,是闺房之秀。
”“林下之风”是说竹林七贤那样的风采,“林下”一词就是这么来的,那位谢妹妹正是谢道韫。
谢道韫在诗词当中的意象一重一轻大约共有两个,重的那个是和下雪有关:谢家,有一天大家在庭院赏雪,谢安忽然问道:“这雪花像个什么呢?
”谢安哥哥的儿子谢朗抢先回答道:“就像往天上撒盐。
”众人大笑,这个时候,侄女谢道韫答道:“不如比作‘柳絮因风起’更佳。
”——仅仅因为这一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便在古今才女榜上雄踞千年。
从这层意思上说,容若写“林下荒苔道韫家”,或许和雪花有关,或许和柳絮有关。
轻的那个,是从谢道韫的姓氏引申为“谢娘”,而谢娘这个称呼则可以作为一切心爱女子的代称。
从这层意思上说,容若写“林下荒苔道韫家”,或许是在怀人。
歧义仍在,究竟确指什么呢。
下一句“生怜玉骨委尘沙”不仅没有确认前一句中的歧义,反倒对每一个歧义都可以作出解释。
生,这里是“非常”的意思,而“玉骨委尘沙”既可以指女子之死,也可以指柳絮沾泥,或者是雪花落地。
前一句里留下来的三种歧义在这里依然并存。
“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点明愁字,而“归鸦”在诗歌里的意象一般是苍凉、萧瑟。
乌鸦都在黄昏归巢,归鸦便带出了黄昏暮色的感觉,如唐诗有“斜阳古岸归鸦晚,红蓼低沙宿雁愁”;
若是离情对此,再加折柳,那更是愁上加愁了,如宋词有“柳外归鸦,点点是离愁”,有“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
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
归鸦已是愁无尽,前边再加个“数”字,是化用辛弃疾“佳人何处,数尽归鸦”,更显得惆怅无聊。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下片开头是一组对句,工整美丽。
上句是柳絮入水化为浮萍的传说,而“半世”与“一宵”的对仗,时间上一个极长,一个极短,造成了突兀陡峭的意象;
推敲起来,“半世浮萍随逝水”似乎是容若自况,“一宵冷雨葬名花”则是所咏之人或所咏之物。
末句“魂似柳绵吹欲碎,绕天涯”,化自顾敻词“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却明显比顾词更高一筹,以柳絮来比拟魂魄,“吹欲碎”双关心碎,“绕天涯”更归结出永恒和飘泊无定的意象,使情绪沉痛到了最低点。
参考资料: 1、 苏缨著.纳兰词典评: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09:第191页-第1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