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好·谁道阴山行路难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谁道阴山行路难。

风毛雨血万人欢。

松梢露点沾鹰绁,芦叶溪深没马鞍。

依树歇,映林看。

黄羊高宴簇金盘。

萧萧一夕霜风紧,却拥貂裘怨早寒。

谁道阴山行路难。

风毛雨血万人欢。

松梢露点沾鹰绁,芦叶溪深没马鞍。

是谁说阴山之路无法行走呢?

大规模狩猎时禽兽毛血纷飞万人庆祝。

松树梢上的露珠沾湿了拴鹰的绳索,芦苇深的都没过了马鞍。

依树歇,映林看。

黄羊高宴簇金盘。

萧萧一夕霜风紧,却拥貂裘怨早寒。

靠着树休息,映衬着林子看着。

众人围着用黄羊庆祝。

霜风吹着,晚上都是寒冷的,拥有用貂的毛皮制作的衣服却怨着冬天来的比较早。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注,岳麓书社,2005.1,第124页

谁道阴山行路难。

风毛雨血万人欢。

松梢露点沾鹰绁,芦叶溪深没马鞍。

是谁说阴山之路无法行走呢?

大规模狩猎时禽兽毛血纷飞万人庆祝。

松树梢上的露珠沾湿了拴鹰的绳索,芦苇深的都没过了马鞍。

风毛雨血:指大规模狩猎时禽兽毛血纷飞的情景。

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鹰绁(xiè):拴鹰的绳索。

马鞍(ān):马具之一,一种用包着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内塞软物,形状做成适合骑者臀部,前后均凸起。

依树歇,映林看。

黄羊高宴簇金盘。

萧萧一夕霜风紧,却拥貂裘怨早寒。

靠着树休息,映衬着林子看着。

众人围着用黄羊庆祝。

霜风吹着,晚上都是寒冷的,拥有用貂的毛皮制作的衣服却怨着冬天来的比较早。

黄羊:一种野羊。

簇(cù):众人围聚。

貂裘(diāo qiú):用貂的毛皮制作的衣服。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注,岳麓书社,2005.1,第124页

谁道阴山行路难。

风毛雨血万人欢。

松梢露点沾鹰绁,芦叶溪深没马鞍。

依树歇,映林看。

黄羊高宴簇金盘。

萧萧一夕霜风紧,却拥貂裘怨早寒。

  上片描绘塞上自然风光,前二句说阴山道上并非“行路难”,而是别有一番情趣滋味。

显然这是仿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接着二句写塞上特异的风光,进一步烘托了这种特殊环境下的体会。

  下片写行旅中的生活情景,前二句描绘途中的休憩和欢宴,后二句转而描述了异域的风俗异味,此中的“怨早寒”并非真的哀怨,而是表达了一种惊异的心理感受。

  这首词气势豪迈,格调激越,细致生动地描摹了塞上风光。

通过对狩猎途中所遇到的事物的细致描写以及射猎后的宴饮场面和特有的塞外风情和惊奇的感受的描写,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豪迈之情。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295页 2、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165页

踏莎行·倚柳题笺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倚柳题笺,当花侧帽,赏心应比驱驰好。

错教双鬓受东风,看吹绿影成丝早。

金殿寒鸦,玉阶春草,就中冷暖和谁道。

小楼明月镇长闲,人生何事缁尘老。

倚柳题笺,当花侧帽,赏心应比驱驰好。

错教双鬓受东风,看吹绿影成丝早。

倚着柳树信笔题写诗笺,在花前,帽子歪戴,自由自在的嬉游。

总比受人驱遣要来得称心如意。

受人驱遣的日子,青丝很快消磨成白发。

金殿寒鸦,玉阶春草,就中冷暖和谁道。

小楼明月镇长闲,人生何事缁尘老。

我常在金銮殿值夜,看皇宫的台阶上生出春草,这其中的辛酸甘苦又能向谁倾诉。

真不如在小楼中赏着明月闲度时光,人为什么非要把大好年华浪费在名利场上?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152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160页

倚柳题笺,当花侧帽,赏心应比驱驰好。

错教双鬓受东风,看吹绿影成丝早。

倚着柳树信笔题写诗笺,在花前,帽子歪戴,自由自在的嬉游。

总比受人驱遣要来得称心如意。

受人驱遣的日子,青丝很快消磨成白发。

题笺(jiān):题诗。

笺:供题诗、写信用的佳纸。

侧帽:斜戴着帽子。

形容洒脱不羁,风流自赏的装束。

赏心:心意欢乐。

驱驰:策马快奔.为供效力。

东风:春风,一年一度,转借为年光。

绿影:指乌亮的头发。

金殿寒鸦,玉阶春草,就中冷暖和谁道。

小楼明月镇长闲,人生何事缁尘老。

我常在金銮殿值夜,看皇宫的台阶上生出春草,这其中的辛酸甘苦又能向谁倾诉。

真不如在小楼中赏着明月闲度时光,人为什么非要把大好年华浪费在名利场上?

金殿:金饰的殿堂,指帝王的宫殿。

玉阶:玉石砌成或装饰的台阶,亦为台阶的美称,指朝廷。

镇长闲:经常是孤独悠闲,寂寞无聊。

镇长:经常、常常.缁(zī)尘:黑色灰尘。

常喻世俗污垢。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152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160页

疏影·芭蕉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湘帘卷处,甚离披翠影,绕檐遮住。

小立吹裙,常伴春慵,掩映绣床金缕。

芳心一束浑难展,清泪裹、隔年愁聚。

更夜深、细听空阶雨滴,梦回无据。

正是秋来寂寞,偏声声点点,助人难绪。

缬被初寒,宿酒全醒,搅碎乱蛩双杵。

西风落尽庭梧叶,还剩得、绿阴如许。

想玉人、和露折来,曾写断肠句。

湘帘卷处,甚离披翠影,绕檐遮住。

小立吹裙,常伴春慵,掩映绣床金缕。

芳心一束浑难展,清泪裹、隔年愁聚。

更夜深、细听空阶雨滴,梦回无据。

湘帘:用湘妃竹编织的帘子。

 离披:摇动、晃动貌。

春慵:以春天的到来而生徽散意绪。

绣床金缕:绣床,装饰华丽的床。

多指女子的睡床。

金缕,指金属制成的穗状物,或谓金丝所织之物。

此处指绣床上装饰得极其华美。

芳心:花心。

亦喻女子之情怀。

空阶:空寂的台阶。

无据:谓无所依凭。

宋谢懋《蓦山溪》:“飞云无据,化作冥蒙雨。

” 正是秋来寂寞,偏声声点点,助人难绪。

缬被初寒,宿酒全醒,搅碎乱蛩双杵。

西风落尽庭梧叶,还剩得、绿阴如许。

想玉人、和露折来,曾写断肠句。

缬被:染有彩色花纹的丝被。

乱蛩双杵:谓杂乱的蟋蟀声和交叠的砧杵声。

 蛩,蟋蟀之别称。

玉人:美貌之女子。

此为对所爱之人的爱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菩萨蛮·飘蓬只逐惊飙转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

立马认河流,茂陵风雨秋。

寂寥行殿索,梵呗琉璃火。

塞雁与宫鸦,山深日易斜。

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

立马认河流,茂陵风雨秋。

人事如飘蓬,风吹浪卷。

多少繁华流过,回眸处满眼荒芜。

我策马,远行。

不敢再回首苍茫夜色。

天寿山暮色四合,最后一抹残阳的余晖斜洒在空寂的山林深处。

寂寥行殿索,梵呗琉璃火。

塞雁与宫鸦,山深日易斜。

一把锈迹斑斑的铜锁,锁住了行宫大门,也将旧时的热闹与繁华锁在了时空深处。

只有那些盘旋在宫殿上空的大雁和乌鸦,还像以前那样不停地聒噪着,似乎还想在这深山日暮的断瓦残垣里,找寻到旧日的荣华记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

立马认河流,茂陵风雨秋。

人事如飘蓬,风吹浪卷。

多少繁华流过,回眸处满眼荒芜。

我策马,远行。

不敢再回首苍茫夜色。

天寿山暮色四合,最后一抹残阳的余晖斜洒在空寂的山林深处。

飘蓬:飘飞的蓬草。

比喻人事的飘泊无定。

“惊飙”:狂风。

此句谓人事无定,在光阴中随风四散,漂泊不定。

茂陵:指明十三陵之宪宗朱见深的陵墓,在今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

寂寥行殿索,梵呗琉璃火。

塞雁与宫鸦,山深日易斜。

一把锈迹斑斑的铜锁,锁住了行宫大门,也将旧时的热闹与繁华锁在了时空深处。

只有那些盘旋在宫殿上空的大雁和乌鸦,还像以前那样不停地聒噪着,似乎还想在这深山日暮的断瓦残垣里,找寻到旧日的荣华记忆。

行殿:行宫。

皇帝出行在外时所居住之宫室。

唐李昂《戚夫人楚舞歌》:“风花菡萏落辕门,云雨徘徊入行殿。

”梵呗:佛家语。

谓作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经师论》:“原夫梵呗之起,亦肇自陈思。

”陈思,曹植。

琉璃火,即琉璃灯,寺庙中点燃之玻璃制作的油灯。

宫鸦:栖息在宫苑中的乌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点绛唇·小院新凉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

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

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

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

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

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

天色已晚,小院里忽然添了几分寒意,便觉得此时衣裳有些单薄了。

一个人独饮闷酒,对着自己的影子对饮长歌。

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

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

我怀念在萧寺中惺惺相惜的友人是否衣缕单薄,不抵风寒呢。

西风劲吹夕阳,随着晚风,天气转寒,自是那槐花也承受不起这寒风,萧萧索索,落了一阵。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第221页 2、 聂小晴编著.《中华经典藏书 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年:第83-84页

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

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

罗衫:丝织衣衫。

酌(zhuó):饮(酒)。

酬酢(chóu zuò):客相互敬酒,主敬客曰酬,客敬主曰酢。

此处是说独自酌饮,唯有自家的形影相随,非常孤独寂寞。

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

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

萧寺:佛寺。

李肇《唐国史补》卷:“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

”后因称佛寺为萧寺。

别绪:分别时的思绪、情感。

萧索:凄清冷落。

西风恶:是说西风的猛烈寒冷。

角:号角,古代的乐器,多用于军营。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第221页 2、 聂小晴编著.《中华经典藏书 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年:第83-84页

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

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

天色已晚,小院里忽然添了几分寒意,便觉得此时衣裳有些单薄了。

一个人独饮闷酒,对着自己的影子对饮长歌。

罗衫:丝织衣衫。

酌(zhuó):饮(酒)。

酬酢(chóu zuò):客相互敬酒,主敬客曰酬,客敬主曰酢。

此处是说独自酌饮,唯有自家的形影相随,非常孤独寂寞。

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

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

我怀念在萧寺中惺惺相惜的友人是否衣缕单薄,不抵风寒呢。

西风劲吹夕阳,随着晚风,天气转寒,自是那槐花也承受不起这寒风,萧萧索索,落了一阵。

萧寺:佛寺。

李肇《唐国史补》卷:“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

”后因称佛寺为萧寺。

别绪:分别时的思绪、情感。

萧索:凄清冷落。

西风恶:是说西风的猛烈寒冷。

角:号角,古代的乐器,多用于军营。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第221页 2、 聂小晴编著.《中华经典藏书 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年:第83-84页

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

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

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

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

  这是一篇思念故友的作品。

  词的上片从自己的感官出发,写怀友心绪。

词人以“小院清凉”起笔,言及天气刚刚转冷,后句有“晚来”自然说到那一天至傍晚时,天气变得凉了,而由“清朝‘博学鸿词’考试一般设于秋季”可知,此处说的应该是秋凉。

秋凉便觉得有些寒意了。

念及此处,便想起了那友人,为下片怀人之言埋下伏笔。

而此时词人只能一个人驱寒,“形影空酬酢”一句便把词人自己的伤怀念远、孤独寂寞的心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下片自然承接到怀念友人处,提及萧寺。

自友人处起笔,想起当初跟友人在萧寺中惺惺相惜之情、对饮长谈之景,对比此刻的自己的形影相吊,忽而不觉黯然。

萧寺名虽出自萧姓,但也觉萧索之意,遂有下句“别绪应萧索”。

此处词人匠心独运,把自己的感情转而嫁接到随后而至的秋凉之感上,又用萧寺做引子,显得十分巧妙有味,意在含蓄地写出词人与好友都是孤独寂寞的处境,心照不宣地邀请好友来府居住。

结句以景结尾,满含悠然不尽之意,从容道来,一点都不带滞凝之感,令人遐思无限。

  词人此作将自己的思友之情藏起,上片写己,下片转至友人,把笔触瞄准了各种秋景,景语之处,句句怀人,显得尤为真挚感人。

全词意境优美,景情交融,极含婉深致。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编著.《中华经典藏书 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年:第83-84页 2、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3 :第221页

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无恙年年汴水流。

一声水调短亭秋。

旧时明月照扬州。

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

玉钩斜路近迷楼。

无恙年年汴水流。

一声水调短亭秋。

旧时明月照扬州。

汴水依旧如隋时的样子,年年东流。

秋日的短亭传来一首《水调》的歌声。

明月仿佛也是旧时的,静静地照耀着扬州城。

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

玉钩斜路近迷楼。

想隋朝的时候这里曾是何等繁华侈靡,如今河岸杨柳像人一般清瘦多愁,隋代葬埋宫女的墓地还是靠近了歌舞之楼。

参考资料: 1、 徐燕婷 朱慧国.纳兰词评注:上海三联书店 ,2014-1:56-57 2、 施议对 .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36-37

无恙年年汴水流。

一声水调短亭秋。

旧时明月照扬州。

汴水依旧如隋时的样子,年年东流。

秋日的短亭传来一首《水调》的歌声。

明月仿佛也是旧时的,静静地照耀着扬州城。

无恙:安好。

汴水:古河名,原河在今河南荥阳附近受黄河之水,流经开封,东至江苏徐州转入泗水。

隋炀帝巡幸江都即由此道。

今水已湮废,仅泗县尚有汴水断渠。

水调:曲调名,传为隋场帝时,开汴渠成,遂作此。

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此曲为商调曲,唐曲凡十一叠。

短亭:旧时城外大道旁,五里设短亭,十里设长亭,为行人休憩或送行饯别之所。

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

玉钩斜路近迷楼。

想隋朝的时候这里曾是何等繁华侈靡,如今河岸杨柳像人一般清瘦多愁,隋代葬埋宫女的墓地还是靠近了歌舞之楼。

曾是句:长堤,指隋堤。

隋炀帝大业元年,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水、洛水入黄河;自板渚引黄河入汴水,经泗水达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长江。

渠广四十步,旁筑御道,并植杨柳,后人谓之隋堤。

白居易《隋堤柳》:“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

” 锦缆,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谓隋炀帝“至汴,帝御龙舟,萧妃乘凤舸,锦帆彩缆,穷极侈靡。

……每舟择妙丽长白女子千人执雕板镂金揖,号为殿脚女。

锦帆过处,香闻十里.”后以此典喻指帝王穷奢极侈,招致国破身亡。

玉钩斜:隋代葬埋宫女的墓地。

近:靠近。

迷楼:楼名。

故址在今扬州西北。

隋炀帝时,浙人项升进新宫图。

帝令依图起造于扬州,经年始成。

回环四合,上下金碧,工巧弘丽,自古无有,费用金玉,努库为之一空。

《古今诗话》云:“帝幸之,曰:‘使真仙游此,亦当自迷。

’乃名迷楼。

” 参考资料: 1、 徐燕婷 朱慧国.纳兰词评注:上海三联书店 ,2014-1:56-57 2、 施议对 .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36-37

落花时·夕阳谁唤下楼梯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

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

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

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香荑(tí):原指散发着芳香的嫩草,此处指女子柔嫩的手指。

荑:茅草的嫩芽。

总:通“纵”,即使,纵然。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

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笺书:信札,文书。

直恁(nèn):竟然如此。

无凭据:不能凭信,难以料定。

指书信中的期约竟如此不足凭信,即谓“误期、爽约”之意。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102页 2、 纳兰性德著;

崇贤书院释译,图解纳兰词,黄山书社,2016,第142页 3、 纳兰性德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第103页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

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夕阳西下,是谁把她从楼上唤出,她柔嫩的手里握着一把香草,她站在台阶前回头看看。

却强忍着笑意站住了尽管一语不发,却依然很美丽。

香荑(tí):原指散发着芳香的嫩草,此处指女子柔嫩的手指。

荑:茅草的嫩芽。

总:通“纵”,即使,纵然。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

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信中约定好却没能如期而至,就不要再说什么相思。

劝你沉醉在小窗,还没到落花相见的时候。

笺书:信札,文书。

直恁(nèn):竟然如此。

无凭据:不能凭信,难以料定。

指书信中的期约竟如此不足凭信,即谓“误期、爽约”之意。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102页 2、 纳兰性德著;

崇贤书院释译,图解纳兰词,黄山书社,2016,第142页 3、 纳兰性德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第103页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

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

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上阕中“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夕阳西下时分,伊人从楼上被人唤出,下得楼来与人相亲,她的手指,白嫩如荑。

“一握香荑”并非说她手里握着一把香草,此句乃是对伊人形貌的刻画,正如《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用柔嫩的白茅芽比喻美人的手指,描绘庄姜之美。

古代男女相约,十分不易,但是伊人下得楼来,却忍笑伫立,一语不发,叫人摸不着头脑。

“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三句,是描绘女子的神情:本该见情郎了,她却回头忍笑,婧婧地在阶前倚立,静默无语;

但即使没有言语,在情郎眼里,也还是那样楚楚动人。

描写二人相会时,词人从女子落笔,写得精致活泼,数十字之间将伊人的形貌神情,心波暗涌,情人间且亲且嗔的复杂心态写得清透,读来惟妙惟肖。

  下阕道破伊人忍笑伫立,一语不发的原因。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她嗔怪情人信中相约却失约,故假意娇嗔说:书信中的期约竟如此不足凭信,你误期爽约,请你不必再说对我的相思了。

但不是真是“休说相思”。

“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大约是看见情人慌乱着急,自己心下又不忍,遂以俏皮的口吻转口来抚慰情人珍重春光好沉醉,不要因为犹豫而耽误了两人相处的好时光,言语间隐有“有花堪折直须折”的雅骚之意,含情女子的曲款心事,不言而喻,而彼此且亲且嗔的复杂心态,亦活灵活现。

精准的用词中,看得出其中缱绻的情意,离愁,离恨,相爱,相守,爱情之中的种种,纳兰尽悉把握词中。

生命犹如朝露,虚幻间便很快度过了一生,如果不及时把握,那悔恨的将会是自己。

  这首《落花时》虽写情人幽会,但细致入骨,周身春光亦仿佛流转不定,眉目相照时只见缱绻未露轻薄,其风流蕴藉处颇有北宋小令遗风,言辞殊丽,一似月照清荷。

珍重而亲昵,这是纳兰性德风骨心境高于一般市井词人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著;

梦远主编,纳兰词全解 超值彩图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第198页

眼儿媚·咏梅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

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

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

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

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

不要认为琼花淡雅素装,谁又和素白的神仙衣服相似呢。

是那样的清新幽静,自然是风姿摇曳,仪态优美,不要靠近东边的墙垣。

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

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梅花的颜色风姿是上天的恩赐,都带着一些孤寂冷落。

可怜漫漫的长夜,花在月光相伴下耐寒而艳丽,稀疏的梅花花影散落在窗前。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侯清恒,李少辉注评. 《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316页 2、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185页 3、 纳兰性德著,亦歌解析.落尽梨花月又西: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01:第292页

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

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

不要认为琼花淡雅素装,谁又和素白的神仙衣服相似呢。

是那样的清新幽静,自然是风姿摇曳,仪态优美,不要靠近东边的墙垣。

澹妆:一作“淡妆”。

琼花:扬州琼花,传说神仙所种,珍贵无比。

但现在所见的扬州琼花并非原株,而是聚八仙花的变种。

霓(ní)裳:指神仙的衣服,因为相传神仙以云为裳。

词人在这里是用之比喻梅花的外形。

霓,虹的一种。

《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 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标格:仪态,风姿。

宋苏轼《荷花媚·荷花》“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

”莫近东墙:此处化用了宋代程垓《眼儿媚·咏梅》 “一枝烟雨瘦东墙,真个断人肠”之句。

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

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梅花的颜色风姿是上天的恩赐,都带着一些孤寂冷落。

可怜漫漫的长夜,花在月光相伴下耐寒而艳丽,稀疏的梅花花影散落在窗前。

“冰肌”句:意即梅花的颜色风姿是上天的恩赐。

冰肌玉骨,本是形容女子肌肤白净,体态优美,此处是词人借以喻梅花的风姿脱俗。

分付,交付。

遥夜:漫漫长夜。

疏影:稀疏的梅花花影,出自宋代逋(bū)《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侯清恒,李少辉注评. 《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316页 2、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185页 3、 纳兰性德著,亦歌解析.落尽梨花月又西: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01:第292页

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

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

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

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莫把琼花比淡妆,谁似白霓裳。

”纳兰说,不要把雪花当做是梅的淡雅妆饰,梅自身就有着白色霓裳的美丽。

雪花是天外之花,别有根芽,虽轻灵脱俗却没有悔的一缕香魂,因而这样的一种纯洁幽香、超凡脱俗的美,只有梅才有。

“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

”在这雪花飞舞的寒冬,梅是清幽的。

百花凋零,草木萧条,梅却散发幽香,灿烂微笑。

不要走近东墙接近她。

梅花不是什么名贵之花。

它是严冬万物萧条中的一抹淡雅,因而它美得凄绝。

梅花是美的,但它生性高洁,宁可抱香枝上老,也不随黄叶舞西风。

李易安词巾的“故应难看梅花”和纳兰的“莫近东墙”,说的部是梅花品格的高尚纯洁,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梅的冰清玉洁,让人心生敬仰,纳兰说它是“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

梅的冰肌玉骨是上苍的恩赐。

它不同于尘世中的俗花,忙着争奇斗艳:梅不屑与它们争舂,只把春来报,因而,上苍除了赐予它冰肌玉骨的风采,同时还给它孤高、寥落和凄凉。

在寒冷遥远的冬夜里,清冷的炯雾和清凉的明月笼罩着它,只留一束疏散的影子横映在窗纱上。

纳兰在每一个冬夜看到的都是“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的景象,纳兰没有说他看后的心境,却把整个凄冷的氛围传递给读者,让我们和他一同感受那样的情怀。

  在这首词中,纳兰通篇没有写一个“梅”字,却字字句句都在写梅;

通篇没写一个“人”字,却无处不见人的影子。

写梅花的品格,实则是写人的品格。

词中对梅骨、梅神、梅魂的咏叹和赞美。

林逋因为心中有“梅妻”,所以才能写出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绝世芳姿,纳兰爱表妹,写出这首词。

  情到深处情转薄,纳兰才有“莫近东墙”之说。

他不爱春天里的万紫千红,却独爱严冬里在烟雾和冷月笼罩下的梅花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枝梅在纳兰心中独一无二。

借梅花写人是纳兰的真意。

冰肌玉骨是写人,别样清幽也是写人。

纳兰夜夜面对梅的“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睹物思人,在寂静的夜空,遥望明月,纳兰嗅着梅的清香,度过漫漫长夜,他一夜无眠。

  这首词中多化用前人的诗词,但妙笔天成,神韵自出,浑然无痕,另成意境。

参考资料: 1、 水之湄著.倾我一生一世念 纳兰容若的情与词:煤炭工业出版社,2016.06:第163页 2、 张菊玲,李红雨著.纳兰词新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10:第255页

玉连环影·何处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何处?

几叶萧萧雨。

湿尽檐花,花底无人语。

掩屏山,玉炉寒。

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

何处?

几叶萧萧雨。

湿尽檐花,花底无人语。

是什么时候,下起了浙浙沥沥的小雨?

屋檐下的花朵都已被雨水打湿,然而花底下的人却默默无语。

掩屏山,玉炉寒。

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

轻轻地将屏风掩紧,玉炉中所焚之香也已燃尽。

谁能看到有个人正满含哀愁、深锁双眉,独自倚靠在栏杆边上。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9.03:第15页

何处?

几叶萧萧雨。

湿尽檐花,花底无人语。

是什么时候,下起了浙浙沥沥的小雨?

屋檐下的花朵都已被雨水打湿,然而花底下的人却默默无语。

何处:何时。

古诗文中表示询问时间的用语。

檐(yán)花:屋檐之下的鲜花。

掩屏山,玉炉寒。

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

轻轻地将屏风掩紧,玉炉中所焚之香也已燃尽。

谁能看到有个人正满含哀愁、深锁双眉,独自倚靠在栏杆边上。

屏山:屏风,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而得名。

阑干:同“栏干”。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9.03:第15页

何处?

几叶萧萧雨。

湿尽檐花,花底无人语。

掩屏山,玉炉寒。

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

  这是一首触景写情之作.细腻动人。

前半首写室外勾画了一幅凄清的场景。

后半首转入室内,掩紧屏风熏炉中的香早已燃成灰烬,不见一丝温暖。

这一切,无不透着凄冷之意。

而看花之人此时无言胜有言,是对柔弱之花被摧折的叹息,是对自身命运不能由自己掌握的悲哀。

  这首小词结构层次分明,井井有条地描摹出了一幅画面。

先写室外,再写室内,最后点到愁怨之人。

本篇虽短小精悍,但却层层深入,极见情味。

纳兰长于小令,由此篇亦可见一斑。

一开始便发问:何时下起了这么大的雨?

把屋檐下的花儿都淋湿了。

那个惜花之人默默地看着那些被风雨摧残的。

  此词或可视为纳兰对自身处境的一个婉曲表达,从中可见词人内心的悲凉。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7页

木兰词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678910 共2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