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魏太子邺中集诗 平原侯植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公子不及世事,但美遨游,然颇有忧生之嗟。

朝游登凤阁,日暮集华沼。

倾柯引弱枝,攀条摘蕙草。

徙倚穷骋望,目极尽所讨。

西顾太行山,北眺邯郸道。

平衢修且直,白杨信褭褭。

副君命饮宴,欢娱写怀抱。

良游匪昼夜,岂云晚与早。

众宾悉精妙,清辞洒兰藻。

哀音下回鹄,余哇彻清昊。

中山不知醉,饮德方觉饱。

愿以黄发期,养生念将老。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 阮瑀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管书记之任,有优渥之言。

河洲多沙尘,风悲黄云起。

金羁相驰逐,联翩何穷已。

庆云惠优渥,微薄攀多士。

念昔渤海时,南皮戏清沚。

今复河曲游,鸣葭泛兰汜。

躧步陵丹梯,并坐侍君子。

妍谈既愉心,哀弄信睦耳。

倾酤系芳醑,酌言岂终始。

自从食蓱来,唯见今日美。

登江中孤屿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倦于遍览江南美景,江北风光久未观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寻求新景道路遥远,探访奇观时光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穿越激流横渡前行,孤岛秀美大河中间。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白云红日相互辉映,水天一色澄碧鲜妍。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呈现灵气无人欣赏,藏有真趣谁为传言?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遥想昆山仙人英姿,顿觉世间尘缘邈远。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始信安期养生之术,得以享尽养生天年。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年:11 2、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139页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kuàng)周旋。

倦于遍览江南美景,江北风光久未观看。

历览:遍览,游遍了。

旷周旋:久不游览。

旷,荒废,耽搁。

周旋,应酬,打交道,这里指前去游赏。

怀新道转迥(jiǒng),寻异景不延。

寻求新景道路遥远,探访奇观时光不延。

迥:迂回。

景:日光,指时间。

延:长。

乱流趋(qū)正绝,孤屿(yǔ)媚中川。

穿越激流横渡前行,孤岛秀美大河中间。

乱流:从江中截流横渡。

趋:疾行。

媚:优美悦人。

中川:江水中间。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白云红日相互辉映,水天一色澄碧鲜妍。

空水:天空和江水。

表灵物莫赏,蕴(yùn)真谁为传。

呈现灵气无人欣赏,藏有真趣谁为传言?

表灵:指孤屿山极其神奇的景象。

表,明显。

灵,灵秀、神奇。

物:指世人。

蕴真:蕴藏的仙人。

真,真人、神仙。

想象昆山姿,缅(miǎn)邈(miǎo)区中缘。

遥想昆山仙人英姿,顿觉世间尘缘邈远。

昆山姿:指神仙的姿容。

昆山,昆仑山的简称,是古代传说中西王母的住处。

缅邈:悠远。

区中缘:人世间的相互关系。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始信安期养生之术,得以享尽养生天年。

安期术:安期生的长生之术。

安期,即安期生,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传说他是琅琊阜乡人,因得长生不老之术而活过了一千岁。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年:11 2、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139页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开头四句写倦游江南,转游江北。

诗人先用“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说明渡江北游的原因。

后来用“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描述北游途中产生的心理感觉。

道本不迥而党其远,景本不可延而怪其不延,空间、时间均在主观意念作用下出现不合理而合情的反差和变异,借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突出为探寻新景异景而路欲其短、日欲其长的急切心情。

在这心情支配下,乘船过江,不是顺流斜渡,而是“乱流趋正绝”,以缩短路程,争取时间,这就和上两句紧相绾合。

此句又缘于下句”孤屿媚中川”而写。

因为见到孤屿中流独峙奇绝之景,故而迫不及待地横流直渡。

诗中正面写孤屿风景共三句,“孤屿媚中川”是登屿之前遥而望之的总体美。

“媚”字极写孤屿山在清澈的江流中间秀峰耸翠,妍美悦人。

  后面两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则是登屿之后所见景色。

上句写云日同辉,下旬写江天一色。

江中孤屿在白云、丽日、蓝天、澄江的烘托之下,有如一螺青黛,分外秀丽妩媚。

正当诗人对孤屿赏爱不绝,忽然感情波动,为这新异之景的无人欣赏、无人传写而叹惜,于是写出“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这两句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为孤屿的灵秀无人赏爱、仙人的故事无人传写而叹惋。

二是借“物莫赏”、“谁为传”,从反面说出自己为之传写赞美的意愿。

三是与上文“怀新”、“寻异”相呼应,突出孤屿的美。

可谓一石三鸟,意蕴深厚。

这两句又点出孤屿的“表灵”、“蕴真”,已见灵气仙心,进而即景生发,驰骋神思,自然想及仙山仙术,因而顺理成章写出最后四句:“想像昆山姿。

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在诗人想望中,江中孤屿表灵蕴真为神仙之奥区,它的灵异之姿、远绝尘缘之境,都与昆仑山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因而冥想杏渺以虚作实,自谓道心契悟.始信安期之术得以养生尽年。

这一方面是外放永嘉、心情苦闷的真实流露,渴望以遁世求仙得到解脱;

另一方面则以神异灵秀的姿质去描写江中孤屿的美。

  这首诗结构上也是按照叙事—写景—说理的框架写成。

正面写景虽然只有三句,但全篇都以写景为中心。

为景而游,因景而思,承转自然。

全篇语言清隽,风韵秀雅。

参考资料: 1、 黄岳州.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上卷: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年:393页

登永嘉绿嶂山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准备好食物拿起手杖,蜿蜒曲折的爬上风景清幽之地。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沿着小路向溪流的源头越走越远,到了上岸的地方沿溪而游的兴致还十分浓厚。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水波微微动荡的样子凝结成孤寒的姿色,竹子经霜愈见青翠光润。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涧水弯曲故屡屡不辨水流的去向,丛林深远岩石也越来越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怀疑可能已是夜晚,再向东看,岩壁上隐现出昏黄的月色,又使他怀疑是夕阳正在沉落。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从早到晚,一会儿就过去了,山岩和林木的最隐蔽幽深之处都已经完全熟悉了。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虽然身在仕途,但却不为所累,在永嘉太守任上游玩其乐无穷,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我自己经常安然地步行,都难以与绵邈的高尚相匹敌。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颐阿之间本来相差很远,但在老子看来,却并没有多少区别。

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恬静和智慧既然已经有了,涵养本性就是从此处变现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38-40 2、 丁福林编著.谢灵运鲍照集:凤凰出版社,2009.01:21-23 3、 俞樟华 盖翠杰选评.池塘春草:岳麓书社,2002年01月:30-31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准备好食物拿起手杖,蜿蜒曲折的爬上风景清幽之地。

裹粮:准备好食物。

仗轻策:拿起轻便的手杖。

怀迟:犹逶迤,迂回曲折貌。

幽室:石室,山洞。

此指风景清幽之地。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沿着小路向溪流的源头越走越远,到了上岸的地方沿溪而游的兴致还十分浓厚。

行源:溯流而上,向溪流的源头前进。

径:小路。

距陆:到上岸处。

情未毕:意谓沿溪而游的兴致还十分浓厚。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水波微微动荡的样子凝结成孤寒的姿色,竹子经霜愈见青翠光润。

澹潋(dànliàn):水波微微动荡的样子。

结:凝结。

团栾(luán):犹檀栾。

竹秀美貌,这里指代竹。

润霜质:谓竹性耐寒,经霜愈见青翠光润。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涧水弯曲故屡屡不辨水流的去向,丛林深远岩石也越来越密。

涧(jiàn)委:涧水弯曲。

水屡迷:谓因为涧流弯曲,故屡屡不辨水流的去向。

林迥(jiǒng):丛林深远。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怀疑可能已是夜晚,再向东看,岩壁上隐现出昏黄的月色,又使他怀疑是夕阳正在沉落。

眷(juàn):眷顾,细细观看。

顾:回顾,回头看。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从早到晚,一会儿就过去了,山岩和林木的最隐蔽幽深之处都已经完全熟悉了。

奄昏曙(shǔ):谓从早到晚,一会儿就过去了。

蔽翳(bì yì):指山岩和林木的最隐蔽幽深之处。

周悉:完全熟悉。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虽然身在仕途,但却不为所累,在永嘉太守任上游玩其乐无穷,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

蛊(gǔ)上:指《易经·蛊卦》上九。

句用《易·蛊》“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之意,意谓虽然身在仕途,但却不为所累。

履二:指《易经·履卦》九二。

此句用《易·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之意,说明在永嘉太守任上优游的乐趣。

贞吉:谓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我自己经常安然地步行,都难以与绵邈的高尚相匹敌。

幽人:指隐者,诗人自称。

坦步:安然地步行。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颐阿之间本来相差很远,但在老子看来,却并没有多少区别。

颐(yí)阿:应诺与呵责,指善良与罪恶。

或谓颐阿即伊我,你我之间,借指不事王侯的隐士和凡夫俗子。

何端:有何区别。

这句意谓颐阿之间本来相差很远,但在老子看来,却并没有多少区别。

寄抱一:将思想感情寄托于玄理。

抱一,道家谓专精固守不失其道。

一,指道。

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恬静和智慧既然已经有了,涵养本性就是从此处变现出来的。

恬如:恬静和智慧。

缮(shàn)性:即涵养本性之意。

以上二句概括《庄子·缮性》篇的主要思想,说明自己已经得到本性的自然,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38-40 2、 丁福林编著.谢灵运鲍照集:凤凰出版社,2009.01:21-23 3、 俞樟华 盖翠杰选评.池塘春草:岳麓书社,2002年01月:30-31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公元422年(永初三年),谢灵运被降职外放永嘉任太守。

诗人在郡不理政务,恣情遨游山水。

每游一处,必有诗篇记胜。

这首诗即是其一。

据《读史方舆纪要》说:“(永嘉)西北二十里有青嶂山,上有大湖,澄波浩渺,一名七峰山。

”此青嶂山,似即绿嶂山。

  谢灵运的山水诗多采取纪游的写法。

其章法结构,大抵是先纪游,继写景,最后兴情悟理。

此诗即采取这种井然的推展次序。

起首二句,写他出发前的准备和启程情况。

诗人携带足够的干粮,拄着轻便的手杖,兴致勃勃地启程了。

他沿着逶迤起伏的山路徐行而上,要攀登那风景清幽奇险的高峰。

“怀迟”,与威夷、逶随、逶迤等词通。

“幽室”,风景清幽之处,指绿嶂山。

灵运是一位旅行家、冒险家。

他所选择的风景,不是那些寻常易见的田园或低丘浅流,他对山水的欣赏,不像陶渊明那样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眺望为满足。

他总是以高山深谷为目标,欲求人所未见的幽景奇观。

这两句的“裹粮”和“杖策”,就表明了这次旅游路程之遥远险阻,也流露出诗人寻幽探胜的极大热忱。

灵运诗这种在开篇记游时即表现出的欣喜向往之情,往往能使人一开卷就引起感情的共鸣。

次二句,写他溯流而上,向溪涧的源头前进;

到了上岸处,兴致仍然十分浓厚。

这是全诗的第一个层次,即纪游。

轻快灵动的诗句,已引领读者步入佳境。

  以下八句,即依照游历次序,描绘途次的风景。

诗人循溪畔步游,但见溪边水波澹澹,并在山湾处汇集,凝成了一个澄碧的深潭。

潭上烟雾弥漫,使他感觉凛然生寒。

环视溪潭岸上,修竹环合,摇曳风中,虽经秋霜之冻,愈见得青翠光润,葱郁可人,显出坚贞的品质。

“团栾”亦作“檀栾”,形容竹的形貌之词。

“寒姿”指水,“霜质”谓竹。

诗人沿着溪潭继续游赏,遥看涧流弯弯曲曲,像蛇一样蜿蜒而去,使他难以辨明流水的去向。

举目望去,山林伸向远方,那山岩也随着林子延伸,越到远处,看起来岩层越密。

诗人置身在这无边无际的深碧苍翠之中,已经不知道是白天还是晚上。

他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怀疑可能已是夜晚,明月初升了。

再向东看,岩壁上隐现出昏黄的月色,又使他怀疑是夕阳正在沉落。

灵运写山水景色,最擅长实景实写,细腻刻画。

正如王夫之所评:“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虚”(《古诗评选》卷五)。

这六句,从视觉、触觉、感觉、错觉多方面着笔,准确地表现出深山大壑中密林幽涧的气象,又利用浅深、明暗、远近的对比,显示了山水的繁复、曲折,阴暗、清冷,造成一种幽深、神秘、变幻莫测的境界。

如此神秘幽异的原始山林景色,是前人所未见到也未写过的。

灵运写山水,为了达到“情必极貌以写物”的目标,便力求“辞必穷力而追新”,以新的语言词眼表达新奇的意象。

这几句中的“委”与“迥”,“屡迷”与“逾密”,状景异常精细逼真。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一联,在上下句之中造设“澹潋”、“团栾”两个叠韵词对偶,造成听觉上整齐铿锵的韵律感;

而“结”与“润”两个动词,分置于句中第三字的中间位置,构成“句中眼”,更使景物呈现出活泼的生气与清新的韵致,显出诗人的匠心巧思。

“践夕”二句,总揽一笔,说自己在深山中只顾赏玩幽景,忘却了时间的推移,不觉中,已从早上游到了黄昏。

而岩林最幽深最隐蔽的地方,也都游历到了,以上是第二层次,诗人以其丽情密藻铺叙景物,形成了全篇最精采的部分。

  “蛊上”以下八句,是第三层次,即兴情悟理。

这一部分写得较为枯燥,下面略作解释。

“蛊上”,谓蛊卦上九。

《周易·蛊》说:“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履二”,谓履卦九二。

《周易·履》说:“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贵”、“美”都是主张、赞赏之意。

“幽人”和“高尚”两句紧承上两句,进而抒发情怀,说凡隐逸之人,都是心怀坦荡,安行无碍,这种高尚之风,高远之趣,真是举世无双的了。

读者不难发现,灵运这里已是以“幽人”自居了。

“颐阿”,应答之声;

“何端”,即何由。

这一句意思说:我身心都沉浸在阒无人迹的山林之中,再也无由听到謦欬之声了。

“寂寞”句,同样出于《老子》:“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载营魄,抱一能无离。

”“一”是道或大全的意思,抱一就是守道。

这句说:我只能在寂寞中把思想感情寄托于老庄玄理,安性守道。

结尾一联,上句的“如”字,应作“知”。

《庄子·缮性篇》说:“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

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其大意是说,知识是有害的,要追求“大道”,就必须恬静无为,任其自然,摒弃知识。

而摒弃知识,才是真正的“知”。

恬静无为养育了这个“知”,而这个“知”又反过来养育了恬静无为。

二者“交相养”、相互促成,人性中就产生了“和理”(指至为纯粹平和的精神境界)。

这个方法,就是“缮性”。

缮是“治”的意思,治性,亦即养性之意。

灵运在这里说,在此自然的环抱中,他感到自己已经达到了“恬知交相养”的境界,从此可以去讲究养生之道了。

  这首诗虽然多了一个语言晦涩乏味的“玄言尾巴”,但它不仅模山范水方面极为生动、清新,而且对于游历的过程、时间,地点、心情,都交待得明白清晰,表现出一种登涉之趣。

因此,读者读这首诗,仍然会在不知不觉中跟随着诗人攀岩泛流,徜徉于山光水色之中,从而获得与大自然交感会通的审美上的愉悦。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46-648页

岁暮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

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参考资料: 1、 《古诗评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290-291页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殷忧:深深的忧虑,《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

殷:多,深。

寐:睡觉。

颓:尽。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

朔:北方。

劲:猛烈。

哀:悲痛,凄厉。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运往,四季更替;

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

淹物:久留之物;

淹:浸没。

年逝:年华逝去。

催:紧迫。

参考资料: 1、 《古诗评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290-291页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殷忧:深深的忧虑,《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

殷:多,深。

寐:睡觉。

颓:尽。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朔风:北风;

朔:北方。

劲:猛烈。

哀:悲痛,凄厉。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

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运往,四季更替;

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

淹物:久留之物;

淹:浸没。

年逝:年华逝去。

催:紧迫。

参考资料: 1、 《古诗评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290-291页

七里濑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在秋晨自己的羁旅之思更加浓重了,自己怀着这种秋晨的羁旅之思来尽情地游赏眺望。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看到急流的江水和崩落的江岸更感伤自己的长期在外飘荡。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只见急流飞逝,日落西山,余辉照耀。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荒林落叶纷纷,哀禽凄凄哀号。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贬谪的游子,怎能不睹物伤悼,幸运的是,我已悟出了椹然长存的微妙要道。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既然抱定上古三皇的淳朴之心听任自然,无为治郡,怎会顾忌末代群小的讥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目睹严子濑的淙淙急流,联想任国公子的东海垂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谁说古今不同,只要都怀着一颗高沽韵心,即使时代辽远,也能共谐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编委会编.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08:123 2、 朱睦卿编选.严州·七里泷山水旅游诗选:研究出版社,2008.3:55 3、 刘心明.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20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羁(jī)心:羁旅之心,离乡人的愁思。

积:聚集。

展:申展,这里是尽情的意思。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逝湍(tuān):急流不停的江水。

湍,急流。

徒旅:游客。

孤客、徒旅皆诗人自指。

奔峭:崩落断裂的陡峭江岸。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潺湲(chányuán):水流的样子。

日落:日光下射。

照曜:阳光闪耀的样子。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荒林:无人料理和游赏的野林。

纷沃若:枝叶繁茂众多的样子。

纷,纷纷,众多。

沃若,即沃然,美好繁盛的样子。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遭物:看到客观景物,即面对着流水、日光、荒林和哀禽。

悼:感伤。

迁斥:被贬滴、斥逐。

存期:期望,想要。

存,想。

要妙:精微玄妙的道理,这里指老庄的哲理。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秉:掌握,把持。

上皇心:上古时代人们淳朴的思想感情。

上皇,即羲皇,伏羲氏,历史传说中的上古时帝王。

岂屑(xiè):哪顾,不管。

末代:衰乱之世,这里指诗人所处的社会。

诮(qiào):责备,讥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严子濑:即严陵濑,在七里濑东。

“严子”即严光,字子陵,本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但他坚决不肯出仕,隐居富春江上,后人名其垂钓处为严陵濑,即此诗所谓的“严子濑”。

其地在七里濑下游数里,故诗人举目可见。

想属(zhǔ):联想。

任公:任国公子。

《庄子·外物篇》中写道:任国的一位公子做了一个大钓钩和大绳子,用五十头牛当作钓饵,到东海去钓鱼。

钓了一年才钓得一条极大的鱼。

他把这鱼切开做成肉干,从淛河以北到苍梧以东的人都可以吃得很饱。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同调:情调相同,志同道合。

参考资料: 1、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编委会编.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08:123 2、 朱睦卿编选.严州·七里泷山水旅游诗选:研究出版社,2008.3:55 3、 刘心明.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20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开头四句语言颇艰涩费解。

第一句,“羁心”指一个被迫远游为宦的人满肚皮不情愿的心情。

这句意思说在秋天的早晨自己郁积着一种不愉快的羁旅者的心情。

接下来第二句说,既然一清早心情就不愉快,那么爽性尽情地眺览沿途的景物吧。

第三、四两句似互文见义,实略有差别。

“逝湍”指湍急而流逝的江水,则“孤客”当为舟行之客;

而“徒旅”虽与“孤客”为对文,乃指徒步行走的人,则当为陆行之客,故下接“苦奔峭”三字。

夫舟行于逝湍之中,自然提心吊胆;

但其中也暗用“逝川”的典故。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因知此句的“伤”字义含双关,既伤江上行舟之艰险,又伤岁月流逝之匆遽,与下文“遭物悼迁斥”句正相呼应。

第四句,江岸为水势冲激,时有崩颓之处,徒步旅行的人走在这样的路上自然感到很苦。

不过从上下文观之,这句毕竟是陪衬,重点还在“伤逝湍”的“孤客”,也就是作者本人。

所以“孤客”、“徒旅”是以个别与一般相对举,似泛指而并非全是泛指。

  第二节的四句全是景语。

这中间也有跳跃。

开头明写秋晨,下文却来写“秋晚”,而用“日落山照曜”一句来代表。

这种浓缩的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之一,而谢灵运的诗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但是缓是急,仍须研究。

汉武帝《瓠子歌》(见《史记·河渠书》引):“河汤汤兮激潺谖。

”可见当训水流急貌。

何况“石浅”则水势自急,必非缓流可知。

此四句“石浅”句写水,写动态,“日落”句写山,写静态;

水为近景,色泽清而浅;

山为远景,色泽明而丽。

“荒林”句写目之所见,“哀禽”句写耳之所闻。

全诗景语,仅此四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照理讲它们并非主要内容。

只是若把这四句删掉,此诗即无诗味可言。

可见情由景生,原是写诗要诀。

  第三节从写景转入抒情,却兼有议论。

“迁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观上指自己被出为郡守,无异于受迁谪和贬斥,二是客观上感到节序迁改推移,时不待人。

这二者都是值得伤悼的。

但只要存有希望,就可以领悟精微玄妙的道理,不致因外来的干扰影响自己的情绪了。

然而这种悟道的境界,只有太古时代的圣君贤哲才能心领神会,处于衰乱末代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所以作者说,“我既已持有上古时代的圣贤的一颗心,哪里还在乎当今世人的讥诮呢!

”从这里,看得出作者同刘宋王朝的统治阶级是互相对立的,这是豪门世族与军阀新贵之间必然存在的矛盾。

最后矛盾激化,谢灵运终于以谋反罪被杀害。

从历史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是丝毫不足为怪的。

  最后一节,作者借古人以明志。

“严子”和“任公”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古人。

严光是避世的隐者,而任公则象征着具有经世大才的非凡之辈。

作者意思说自己纵有经天纬地之才,由于不合时宜,宁可做个隐士。

结尾两句,作者明确表示:即使不同时代的人也可以志趣相投,步调一致。

言外隐指:本人知音寥落,当世的人对自己并不了解。

从而可以推断,上文作者所伤悼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了。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34-635页

邻里相送至方山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自己奉王命离开京城去永嘉赴任,希望到那里后能安适地居住下来。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当船要趁着潮水解缆出发的时候,我却因留恋故人而不忍离去。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船在行驶中靠近了析析作响的凋败的树林,又看到秋月在放射着皎洁的光芒。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本来就因有怀旧之情,容易感到心中充满哀伤,现在又看到衰林、秋月,内心的悲愁就更加难以遏制了。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自己因久病而断绝了对于生活方面的追求。

自己本来个人欲望就很少,所以现在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足。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我是想借永嘉郡永远隐居下去,哪里是只离开你们一年半载去做官呢!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希望你们努力做到天天进步,并经常来信以安慰我的寂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抵役:敬奉朝命赴外地任职。

只,敬也。

皇邑:京城,指刘宋都城建业(今南京市)。

憩(qì气):休息。

瓯越:指水嘉郡。

永嘉一带在汉代地属东瓯,东越王摇曾在那里建都,故称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解缆:解开系船的缆绳,指开船。

及:乘。

怀旧:留恋老朋友。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析析:风吹树木的声响。

就:靠近。

皎皎(jiǎo狡):光洁的样子。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含情:这里指怀旧之情。

盈:满。

遇物:指一路上遇到的衰林、秋月。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积疴(ē):多年患病。

疴,病。

谢:绝。

虑:思虑、谋求。

寡欲:少欲。

阙:同“缺”。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资:借。

此:指永嘉郡。

幽栖:隐退屏居。

岂伊:岂惟。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日新:一天比一天进步。

音尘:音信,消息。

寂蔑:寂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入彭蠡湖口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我对日复一日的水行客宿已经厌倦,因为风潮变幻不定,莫可理究,凶险难测。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彭蠡水波涛奔流,时而遇到洲岛,立刻遽分两股,急转猛合,又冲撞到岸崖之上,崩起重重雪浪,更凝聚起来,奔流而下。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沿途,有时乘月夜游,聆听哀怨的猿啼,湿露而行,赏玩芳草的浓香;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有时晨起远眺,近处晚春秀野,碧绿无际,远处苍岩高峙,白云如聚。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我想凭借与寥夜清晨静景的对晤,来参透这冥冥之理。

但是日日夜夜,朝朝昏昏,百思千索,依然不解。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因不耐静思默想,于是攀登悬崖,登上了石镜山;

牵萝扳叶,进入了松门顶。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访异探秘,登高远望,然而三江九派,先哲的记载,已成难以追寻的故事;

沧海桑田,这千变万化的自然之理,更难以考究。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如今灵物异人已惜其珍藏,秘其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金膏仙药,温润水玉,早已灭其明光,辍其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对于这颠颠倒倒,是非莫明的一切,我奏起了《千里别鹤》曲。

突然断弦一声,万籁俱寂,唯有那无尽愁思在江天回荡。

参考资料: 1、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网 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倦:厌倦 。

水宿:栖住于水中的船上。

此句意谓厌倦了水上长途旅行。

具论:详细述说。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骤:急疾。

回合:聚合;

汇合。

此言风浪拍打在洲岛上。

圻(qí)岸:曲岸。

崩奔:水流冲激堤岸而奔涌。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狖(yòu):长尾猿。

浥(yì):湿。

馥(fù):香气浓郁。

芳荪:香草名。

此句说露水沾在芳荪的叶子上,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屯:聚集。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千念二句:各种感慨日夜缠绕在心头。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石镜、松门:山名,二山都近鄱阳湖口。

李善《文选注》引张僧鉴《浔阳记》曰:“石镜山,东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人见形。

”又引顾野王《舆地志》曰:“自入湖三百三十里,穷于松门。

东西四十里,青松徧于两岸。

”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三江:《尚书·禹贡》:“三江既入。

”郑玄注:“三江分于彭蠡,为三孔,东入海。

”九派:浔阳的别称。

即今江西九江。

上二句说古代关于三江、九派说法已成往事,其中的玄理也无从知晓。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灵物:珍奇神异之物。

吝珍怪:惜其珍奇怪异之状。

秘精魂:隐藏其精神魂魄。

二句说江湖中本来有很多神异之物,但都不显现出来。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金膏:道教传说中的仙药。

灭明光:韬光而不显现。

水碧:玉的一种,又称碧玉。

《山海经》:“耿山多水碧。

”辍:停止。

流温:指水玉温润。

二句说此江中有金膏、水碧,然都灭其明光,止其温润而不见。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千里曲:曲名,即《千里别鹤》曲。

蔡邕《琴操》:“商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欲为改娶,牧子援琴鼓之,叹别鹤以舒其愤懑。

故曰《别鹤操》。

鹤一举千里,故名《千里别鹤》也。

”弦绝:曲终。

李善《文选注》说:“言奏曲冀以消忧,弦绝而念逾甚。

故曰‘徒作’也。

” 参考资料: 1、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网 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我对日复一日的水行客宿已经厌倦,因为风潮变幻不定,莫可理究,凶险难测。

倦:厌倦 。

水宿:栖住于水中的船上。

此句意谓厌倦了水上长途旅行。

具论:详细述说。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彭蠡水波涛奔流,时而遇到洲岛,立刻遽分两股,急转猛合,又冲撞到岸崖之上,崩起重重雪浪,更凝聚起来,奔流而下。

骤:急疾。

回合:聚合;

汇合。

此言风浪拍打在洲岛上。

圻(qí)岸:曲岸。

崩奔:水流冲激堤岸而奔涌。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沿途,有时乘月夜游,聆听哀怨的猿啼,湿露而行,赏玩芳草的浓香;

狖(yòu):长尾猿。

浥(yì):湿。

馥(fù):香气浓郁。

芳荪:香草名。

此句说露水沾在芳荪的叶子上,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有时晨起远眺,近处晚春秀野,碧绿无际,远处苍岩高峙,白云如聚。

屯:聚集。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我想凭借与寥夜清晨静景的对晤,来参透这冥冥之理。

但是日日夜夜,朝朝昏昏,百思千索,依然不解。

千念二句:各种感慨日夜缠绕在心头。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因不耐静思默想,于是攀登悬崖,登上了石镜山;

牵萝扳叶,进入了松门顶。

石镜、松门:山名,二山都近鄱阳湖口。

李善《文选注》引张僧鉴《浔阳记》曰:“石镜山,东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人见形。

”又引顾野王《舆地志》曰:“自入湖三百三十里,穷于松门。

东西四十里,青松徧于两岸。

”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访异探秘,登高远望,然而三江九派,先哲的记载,已成难以追寻的故事;

沧海桑田,这千变万化的自然之理,更难以考究。

三江:《尚书·禹贡》:“三江既入。

”郑玄注:“三江分于彭蠡,为三孔,东入海。

”九派:浔阳的别称。

即今江西九江。

上二句说古代关于三江、九派说法已成往事,其中的玄理也无从知晓。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如今灵物异人已惜其珍藏,秘其精魂;

灵物:珍奇神异之物。

吝珍怪:惜其珍奇怪异之状。

秘精魂:隐藏其精神魂魄。

二句说江湖中本来有很多神异之物,但都不显现出来。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金膏仙药,温润水玉,早已灭其明光,辍其流温。

金膏:道教传说中的仙药。

灭明光:韬光而不显现。

水碧:玉的一种,又称碧玉。

《山海经》:“耿山多水碧。

”辍:停止。

流温:指水玉温润。

二句说此江中有金膏、水碧,然都灭其明光,止其温润而不见。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对于这颠颠倒倒,是非莫明的一切,我奏起了《千里别鹤》曲。

突然断弦一声,万籁俱寂,唯有那无尽愁思在江天回荡。

千里曲:曲名,即《千里别鹤》曲。

蔡邕《琴操》:“商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欲为改娶,牧子援琴鼓之,叹别鹤以舒其愤懑。

故曰《别鹤操》。

鹤一举千里,故名《千里别鹤》也。

”弦绝:曲终。

李善《文选注》说:“言奏曲冀以消忧,弦绝而念逾甚。

故曰‘徒作’也。

” 参考资料: 1、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网 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二句突兀而起,立一诗总纲。

“倦”、“难”二字最耐咀嚼,伏下了贯穿始终的主脉。

诗人对日复一日的水行客宿已经厌倦,何以厌倦?

因为风潮难于一一具说;

亦即变幻不定,莫可理究,凶险难测。

看来这是说的此行观感,推而广之,则又是多年旅程颠沛的总结;

深而究之,更为隐隐仕仕,是是非非,宦海风波在诗人心中投下的阴影。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承“难具论”写彭蠡水势:波涛奔流,时而遇到洲岛,立刻遽分两股,急转猛合,又冲撞到岸崖之上,崩起重重雪浪,更凝聚起来,奔流而下,这凶险的水势,是所以为“难”的注脚,也传达出诗人烦扰起伏的不平心声。

  五、六句笔势陡转,忽开清景,说沿途,有时乘月夜游,湿露而行,聆听那哀怨的猿啼,赏玩那芳草的浓香;

有时则晨起远眺,只见近处晚春秀野,碧绿无际,远处苍岩高峙,白云朵朵,似同屯聚在峰顶上一般。

一昏一朝似是两幅恬静的美景;

然而果真如此吗?

七、八句剔出了它们的内涵。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原来静景并不表现诗人心情的平静,他只是想凭借与寥夜清晨静景的对晤,来参透这“难具论”的冥冥之理。

但是日日夜夜,朝朝昏昏,百思千索,依然只是个“难具论”。

于是他感慨万千,再也不耐静思默想。

他攀登悬崖,登上了浔阳城旁庐山之东的石镜山;

牵萝扳叶,穿过四十里夹路青松,进入了湖中三百三十里的松门山顶。

访异探秘,登高远望,企望灵踪仙迹能照彻他心中的疑难,东去江流能启迪他纷乱的理智。

然而三江九派,先哲的记载,已都成难以追寻的故事;

沧海桑田,何以有这千变万化的自然之理,更难以认真考究。

郭景纯的《江赋》曾说长江“纳隐沦之列真,挺异人乎精魂”,又说江神所居“金精玉英填其里,瑶珠怪石琗其表”。

然而现在,灵物异人固已惜其珍藏,秘其精魂;

金膏仙药,温润水玉,更早已灭其明光,辍其流温。

“天地闭,贤人隐”,对于这颠颠倒倒,是非莫明的一切,诗人再也“倦”于寻究,于是他奏起了愤懑哀怨的《千里别鹤》古琴曲。

“黄鹤一远别,千里顾徘徊”,是到了永作归隐决计的时候了,但是心中的一点情愫又不能够真正泯去。

心潮催动着他紧拔快弹,企望让琴音来一洗烦襟。

突然断弦一声,万籁俱寂,唯有那无尽愁思在江天回荡。

  《入彭蠡湖口》表现了大谢诗作的新进境。

观谢集,大抵在公元422年(永嘉三年)三十八岁前,他的诗作留存既少,风格也较多承建安(如《述祖德诗》)、太康(如《九日从宋公戏马台》诗)之绪,尚未形成明显的独特风格。

永嘉之贬后直至二番归隐的将近十年间,他以幽愤之情合山水清音,确立了其山水诗鼻祖的崇高地位。

他善于于清森的物象交替中将感情的变化隐隐传达出来,意脉贯通,夭矫连蜷,而炉锤谨严,曲屈精深,典丽精工。

但是针法时嫌过细,状物时嫌过炼,使典时嫌过直,理语时嫌过多,读来时有滞重之感,而缺少后来杜甫、韩愈等人那种大开大合,变化洒脱的气魄。

这个弱点在二次归隐时某些篇章中有所突破,但并不大。

至此诗则已可显见杜、韩诗作的先兆,表现有三:   其一是边幅趋于广远。

谢灵运先此之诗,所记游程较窄,虽然早已突破了汉人即事生情的樊篱,而总是借一地之景抒积郁之情,探玄冥之理,但毕竟边幅较狭,大气不足。

此诗则以二十句之数,总揽入湖三百余里诸景,以少总多,边幅广远为前所未有,也因此显得比前此作品疏朗高远。

  其次是笔致趋于跳荡;

这不仅因为揽景大而纵横多;

更因为泯去了前此诗作中的针痕线迹。

“春晚”、“白云”一联之陡转逆接,空间传神,充分表现了这一进展。

不仅打破了一景一情,转转相生的格局,在一节写景中即有几个感情层次,而且深得动静相生,浓淡相间,张弛得宜之效。

这种跳荡又与其固有的谨严相结合,全诗倦、难并起,再由“难”生发展开,最后归到深一层的“倦”,更透现出倦中之愤。

在这一主线中,又以“千念”、“万感”一联与“三江”、“九派”一联,一逆接,一顺转,作两处顿束,遂将跳荡之笔锋与严谨的组织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是后来杜、韩诗结构命笔的最重要的诀窍。

  其三是景语、情语、理语更形融合:谢诗的理语,决非人们常说的“玄理尾巴”。

他的理均由景中随情生发,这在前几篇赏析中已多次谈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可厚非,也不失为一体。

此诗的“理”则融洽得更好。

全诗实际上都在说理之“难具论”,而直至“九派理空存”才剔明这一点,再以下写江景各句,景中句句用典,也句句有情含理,却完全由即目所见写出,无有痕迹。

最后“弦绝念弥敦”一句更有无尽远思,味在酸咸之外。

如果说先此的谢诗,多由情景生发归结到理,那末此诗已倒了过来,理已变成了情景表达的陪衬,显示了山水诗进一步脱略玄言影响的进程。

  人们常说六朝诗至齐梁间的谢朓才初逗唐音。

其实谢朓之影响唐人更多短制,且主要影响王维、孟浩然一脉;

论到大篇的诸种艺术手段,与杜、韩一派的大手笔,初逗唐音的则非谢客莫属。

参考资料: 1、 赵昌平 等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 :691-693 .

游南亭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乐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逝将候秋水,息景堰旧崖。

我志谁与亮?

赏心惟良知。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暮春黄昏雨过天晴,云彩聚拢斜阳西沉。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茂密山林空气清新,山峰隐没半轮红日。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

霖雨不息厌倦不止,身在旅馆眺望郊外。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

水边兰草渐披小路,娇艳莲花初绽春池。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

尚未满足大好春光,已经看到夏的临近。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节序更迭令我忧叹,点点白发两鬓边垂。

乐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笙歌饮食情有所止,身衰老病倏忽而至。

逝将候秋水,息景堰旧崖。

我将等待秋水降临,息我形影旧居山崖。

我志谁与亮?

赏心惟良知。

我的心志谁能理解?

唯有良友知我心意。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第1版,第57页 2、 赵雪倩编,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 第1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152页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乐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逝将候秋水,息景堰旧崖。

我志谁与亮?

赏心惟良知。

  首先是盘旋层折的诗歌结构,诗写幽愤之思,但起笔四句却先勾勒了一派清澄之景。

然后,“久晦”、“旅馆”两句逆笔补出身在谪宦羁旅的处境,时逢久雨阴霾的黄梅,心境正如陷溺于霭霖之中,久已昏昏沉沉的了。

于是可见起处所写偶一眺临所见的清景之中,实隐含有诗人企图摆脱烦闷的企望。

清景使诗人神思为之一爽,但是潜在的幽愤是如此的难以解脱。

  为清景引动,诗人漫步郊垌,其本意当是希望进一步让大自然澄明的灏气,为他澡雪精神,但是一路行来,见到淫雨之前泽畔方生方长的兰草,已经繁茂而向老;

而当时仅是一望绿叶的池塘中,荷花也初绽红红白白的朵营。

这美景在他人或会感到悦目赏心,但对诗人却适足以勾动其幽愤的潜意识,于是顿生春夏叠代之感,更由“物”移而触发“人”老之叹,于是潜在的幽愤转为强烈的悲歌。

药饵,“药”当作“乐”,反用《老子》“乐与饵,过客止”之语,当时的声歌食饮,尽属虚妄;

而真实的唯有那倏焉而来的老病而已。

  那末人生应当怎样才对呢?

只有乘即将而来的秋水,归隐家乡,这种真正的赏心乐事,恐只有二三知己才能领会吧。

那末这赏心乐事的内含究竟为何呢?

“秋水”用《庄子·秋水》事,《秋水》篇主旨在于“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返其真”,原来泯去物我,是非的界限,忘掉一切的是非得失,甚至忘掉自己的天赋禀受,皈依自然,才是根本的出路。

但是谢客是否真能忘情,得从此诗的意脉看,这只是一种企望强自从幽愤中挣脱的高言快论;

从他的行事看,虽然几度归隐,但却未能如陶潜那样在自然中终其天年,终于在四十九岁时,吟唱着“恨我君子志;

不获岩上眠”的感愤之句,被砍下了脑袋。

  企图借游程中的自然清景以排解幽愤,而解不去,吟还愁,反将幽愤潜注于景物之中,这种反复曲折的情思,即使谢客的幽愤表现得看似清逸,实则更为深重;

又使他诗作的结构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而多层次,奇景迭出,转转入深,确实到了“一重一掩皆肺腑”的境地,而他更善于营构,通过顿柬、离合,顺逆的安排使诸多的景物移步换形圆融一体。

而情思一以贯之。

如此诗起首之“时竞”(春尽),中腰之“朱明移”,篇末之“秋水”,思绪依节候的顺次,虚实相同地展开,却以“久痞”一联,“戚戚一一联作顿束收放,依其感情的变化,出现一幅幅不同色调的画面,达到情景理交融的境地。

王夫之《薹斋诗话》评谢诗,“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

唯康乐为能取势,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天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非画龙也。

”此评正道出了谢诗以幽愤的情思为内含,运调景物,曲屈以达其意的特点,这与陶潜诗结构之如行云流水大异其趣。

  与结构相应,此诗的意象也与陶诗异趣。

陶诗语言天成,所构成的诗歌意象较单纯而韵味醇厚,而谢诗则“造语极奇险深曲,却皆稳老而不伤巧。

一,其意象层次多隽秀耐咀。

试以与此诗前四句景物相近的陶潜《杂诗》二之前四句作一比较,陶诗云:“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这四句每句五字都是一个层次,且三、四承一、二,很自然地勾勒出一个银辉满空,启人远思的景象。

谢诗则不然:“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同样每句五字:而前二句每句是两个层次:时竟、夕澄霁;

云归,月西驰。

以下三句“含余清”承一句“夕澄霁”;

四句“隐半规”则承二句“日西驰”,又分别拈入了密林,远峰二物,组成了新的景象。

前两句从大背景落墨,富于动态美,后二句更从细部勾勒,近处是密林余清,较远处是青山落日,则与一、二句共同构成三个大层次的画面搭配,而“密林”之与“余清”,“远峰”之与“半规”本身又有各自的层次,再缀以一个“含”字,一个“隐”字,遂在季节交替,晴雨变化,昼夜叠代的动景中酿蘖出一种清澄恬美的静景来。

这层迭的景象正体现了诗人由“昏垫”中苏生的复杂心境。

  与观察的细密,锤词的精严,选景的密致相应,谢诗语言的又一特色是使用语典的工巧。

“泽兰披径路”以下四句分用楚辞“皋兰披径兮斯路渐”;

“芙蓉始发,杂芰荷兮”;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朱明承夜兮时不见淹”四语,不仅与即目之景相切相符,而且隐含“目极千里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之意,透出归隐之想,以下更用《庄子》“秋水”之典,既承“朱明”而预示归期,更如前所析表示要从伤感中超脱达到忘我之精神升华。

数典连用,一气呵成,含义深长,遂使诗歌意象于精致之外更显出一种典雅的美来。

所谓“奇险深曲”,而“稳老不伤巧”,于兹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王运熙,《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40-642页

夜宿石门诗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早上,到园子里摘兰花,担心秋霜会把花朵摧残。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晚上,回到高入云际的别墅中休息,玩赏着山石上婆娑的月影,难以入眠。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窗外,传来归鸟疲倦的叫声,它们在寻找栖息的树干,树叶飘落,簌簌作响,是起风了凉风在寒林中回旋。

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

静谧的山居,各种各样的声音,清晰入耳,听来各具异趣,又都那么悠扬,那么清远。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可惜如此美妙的夜晚,却无人同我一起欣赏,这满壶香醇的美酒,又有谁能与我同醉共欢。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远行的朋友,依然迟迟不归,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渐褪尽,东方,已经朝霞初染。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99-100 2、 刘心明译注.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97-98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早上,到园子里摘兰花,担心秋霜会把花朵摧残。

朝搴苑中兰:袭用屈原《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句意。

搴(qiān):取。

彼:指木兰等花草。

霜下歇:经霜冻而凋谢。

歇,衰竭。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晚上,回到高入云际的别墅中休息,玩赏着山石上婆娑的月影,难以入眠。

弄:玩。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窗外,传来归鸟疲倦的叫声,它们在寻找栖息的树干,树叶飘落,簌簌作响,是起风了凉风在寒林中回旋。

识:知。

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

静谧的山居,各种各样的声音,清晰入耳,听来各具异趣,又都那么悠扬,那么清远。

异音、殊响:指上两句所说鸟声、树叶声、风声等。

致听:传到耳朵里使能听见。

清越:清脆悠扬。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可惜如此美妙的夜晚,却无人同我一起欣赏,这满壶香醇的美酒,又有谁能与我同醉共欢。

妙物:指上文兰、云、月、鸟、木、风等景物。

芳醑(xǔ):芳香的美酒。

谁与伐:谁与我共同品赏其美味。

伐,赞美。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远行的朋友,依然迟迟不归,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渐褪尽,东方,已经朝霞初染。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引用屈原《九歌·少司命》:“与汝沐兮咸池,晞汝发兮阳之阿。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诗中以美女喻友人,表达了缺少知音的落寞情绪。

阳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

晞发,晒干头发。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99-100 2、 刘心明译注.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97-98

12345 共112条